找准时机·关注策略·合理跟进
2020-11-11俞亚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引问时机,把握学生提问的内在机制,引问有“方”,促使学生问之有“法”,提出真正的好问题,使学生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另外,在学生提问之后教学须及时跟进,使问题获得有效解决,激发学生提问的成就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提问;策略;教学方式
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以致提问变得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二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时较为随意,没有有效的抓手,同时又缺失对学生提问方法的指导,这使得学生的提问失去方向,提不出高质量的好问题;三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没有真正地将学生的疑问落地解决,削弱了学生提问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提问,须找准时机、关注策略、合理跟进。
一、找准时机——让疑问“由内而生”
只有当学生内心存在真实的困惑之时,提出来的问题才是真正的好问题。这样的好时机,有时需要教师留意捕捉,有时则需要教师刻意创设。
(一)“无心插柳”式:捕捉“生成性”时机
1.“察言观色”法
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练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如果长方形的长增加3厘米,宽减少3厘米,则( )。A.周长和面积都不变。B.周长不变,面积变小。C.周长不变,面积变大。D.周长和面积都变大。
有三名学生都举例发现了同样的规律,按理教学到这里可以结束了,但笔者发现有几名学生面露疑惑,于是伺机而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一学生说:长方形的长增加3厘米,宽减少3厘米,周长不变我能理解,为什么面积总是变小呢?笔者趁势问道:“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惑?”几名学生纷纷点头……
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通过说理、质疑、争辩、接纳,经历了从列举法到直观实证再到抽象推理的研究过程,课堂因此变得灵动而有活力。而这一切,源自教师的“察言观色”、用心捕捉,才让学生的疑问得以呈现与解决。
2.“错例提取”法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自主尝试时,有一种做法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在展示环节给予呈现(如图1)。
师:看了这个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生:为什么竖式上答案是14,写到横式上时答案却是0.14了呢?
笔者组织大家对这名学生的做法和想法(如图2)展开了讨论,回顾积的变化规律与商不变性质,让学生明白了他出错的原因。
针对同学的做法让学生提问,把目光聚焦到学生的认知障碍点——“负迁移”的地方,由此,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原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二)“有心栽花”式:把握“预设性”时机
教学中,教师有时需要提供一些情境或材料,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1.暴露“认知困惑”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不确定的量。学生心存疑惑:用字母表示还是不知道到底是多少!这一困惑的解决,将是对“字母表示数”意义的追溯。于是,教学时当学生用字母表示信封里未知的钱数后,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提问时机。
师:刚才我们得出这个信封里的钱数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x到底是几元,我们还是不知道呀!
师:哦,既然还是不知道,那么用x来表示有什么用?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学生纷纷点头)那我们继续学下去,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好处。
……
等学生学会了用字母式表示另一个量时,再回过头来追问:现在你觉得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用了吗?……
尽管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只能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表示”意义,体会其他的价值有待于后续的学习,然而,让学生提出这个困惑,既尊重了学生的想法,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2.找准“关键内容”
“百分数”这节课要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的好处。既然已经学习了分数,为什么还要学习百分数?学生心中不免有这样的疑问。于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之后,笔者设置了提问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知道了百分数还可以写成分数,而且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百分数。现在,你還有什么疑问?
生:生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地方用到了百分数?
生:百分数还可以写成分数,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为什么还要学习百分数?
生:百分数到底有什么好处?
于是,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学自然而然地深入到本课的关键性内容上来。
二、关注策略——让提问“有章可循”
引导学生提问,教师除了要捕捉、创设合理的时机之外,还应有实实在在的抓手,让引导提问变得有章可循,避免盲目与随意。
(一)“引”之有“方”
1.梳理教学片段
教学“探索图形”一课,在了解了27块小正方体叠成的大正方体的涂色情况后,学生又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呢?该怎么引导他们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以推进对规律的深入研究呢?笔者这样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研究了由27块小正方体叠成的大正方体的涂色情况,知道了三面涂色的有8块,两面涂色的有12块,一面涂色的有6块,没有涂色的有1块。这时候,你想到了什么新问题呢?
生:那么棱长由4块叠成的正方体,涂色块数分别是多少呢?棱长由5块叠成的呢?
……
教师通过梳理教学片段,引导学生提出深入探究的想法,让课堂推进水到渠成。
2.呈现对比材料
在教学了“比的应用”之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学生错误率较高:一块长方形菜地的长与宽之比为3∶2,陈大伯用50m长的篱笆沿着长方形的边正好围了一周。这块菜地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道题的解题方法,笔者呈现了这样一组对比材料。
师:刚才好多同学直接按比分配,得到了30和20,我们发现是错的,而另外两名同学是这样做的(如上图)。请你仔细观察,有什么问题想问他们吗?
生:第一种做法中,为什么要先除以2?
生:第二种做法中,明明是3∶2,为什么是十分之几?
……
学生的追问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帮助他们深入地剖析了解题思路,使全体学生都能理解到位。
同伴间的提问,也是学生提问的一种方式。
3.展示教材结论
有时候,教材上的一些結论或图式等,也会是引导学生提问的好资源。
“比的认识”一课,在学生预习、交流之后,笔者出示了教材上的结论,其中一个地方引起了学生的关注。
师:同学们,教材上所说的内容你都理解了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生:不可以,因为你看上面不是说了吗?比的后项就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除数是不能为0的!
师:你们同意吗?(大部分学生同意)
生:可是不对呀,我见过比的后项有0的呀!在足球比赛中,有2∶0的!
多好的问题呀!为什么比赛中的比的后项是可以有“0”的,而数学中的比的后项却不可以有“0”?比赛中的比跟数学中的比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区别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数学中的比的意义的过程。于是,课堂讨论就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展开了。
(二)“问”之有“法”
教学中应适当地教学生一些提问的角度和方法,如,从新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找问题,从知识的特征、定律、公式上找问题等。
1.猜想式提问
师:同学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生:除法有没有这样的分配律呢?
师:这是一个好问题!你们有什么办法去研究?
生:可以举举例子看。
学生讨论得出:(a+b)÷c这样的形式是可以的,而a÷(b+c)是行不通的……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提问,让我们很有收获。的确,有时候,我们可以针对一些结论、公式、定律,提出自己的一些猜想,像这样的提问,我们可以称之为“猜想式提问”,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猜想、敢于验证……
2.质疑式提问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对比一下这三个数的倍数特征,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生:为什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是3的倍数,而2和5的倍数的特征只要看个位就行了?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知道了3的倍数的特征之后,还想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提问,我们可以称之为“质疑式提问”。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困惑?那请你们课后去思考、研究一下……
3.对比式提问
学了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后,教师对照之前学习的最大公因数的应用,引导学生在比较、联系中找问题。
教师出示题组:
A.有一张长方形纸,长70 cm,宽50 cm。如果要剪成若干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几厘米?
B.有一张长方形纸,长7cm,宽5 cm。如果用这样的若干张纸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少是几厘米?
师:学习了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我想问,这两种情况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
师:很好!这位同学关注了两种问题的比较,从比较中找问题……
三、合理跟进——让疑问“落地生根”
实践表明,对学生的疑问处理得越到位,越能提高学生提问的成就感。因此,当学生提问后,教师应及时跟进。
(一)“聚焦式”推进
“聚焦式”推进是指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课堂教学就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通过研究与讨论,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比的认识”一课,当学生提出“比的后项能不能为‘0”时,教学的重心就聚焦到这一问题上来了。
师:有同学认为比的后项不能为“0”,认为比就是除法,后项就是除数,除数不能为0,所以后项也不能为0。也有同学说,生活中就见到过后项为0的比,比如足球比赛中的2∶0,那么,到底比的后项能不能为0呢?我们就用生活中常见的比来研究一下吧!
教师呈现如下材料:
师生通过探讨,得到:第一幅图的比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第二幅图的比仅仅是记录得分,不是数学概念中的比……
“聚焦式”推进,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找准学生的困惑点。同时,这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
(二)“并行式”推进
当学生提出多个问题时,教师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找出好的问题。这一过程中既可以择重研究, “聚焦式”推进,也可以逐个研究,“并行式”推进。
例如“线段、直线与射线”的教学。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生:什么是射线?
生:这三种线有什么关系?
生:学了这三种线有什么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整理板书:是什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一个个来研究……
“并行式”推进时,要回过头去看看问题是否真正解决,不能使问题搁浅。
(三)“后移式”推进
“后移式”推进是指当学生提出问题后,问题并不是在课堂上解决,而是延伸至课外,让学生自主研究之后,再择机进行探讨。这样的方式,一是缓解了教学时间不足的压力,二是拉长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有更充分的思索。
例如“牛奶中的数学问题”的教学中,教完例题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他继续再兑满水,再喝半杯呢?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
这是学生内心自然产生的问题,很多学生都有继续研究下去的欲望。但是问题有一定难度,由于教学时间紧张,笔者做了如下处理。
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再研究下去,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去研究一下,我们明天再展示讨论。
以下是第二天上课时学生的精彩展示。
“延时”处理之后,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开阔、更深入。对学困生来说,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时间与空间。
总之,学生提问,需要教师有“容问”的情怀,让学生“敢提问”;需要教师有教学机智,让学生“会提问”;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鼓励与引导,让学生“乐提问”。
参考文献:
[1]游琼英.真问题+真分享=真学习[J].小学数学教师,2018(3).
[2]俞亚.预设之外的学生提问如何应对[J].小学数学教师,2018(12).
(浙江省海盐县天宁小学 3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