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初探
2020-11-11吴秀华
摘 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均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传统的理论研究和单一的技术型人才需求转向生产服务一线紧缺型、创新型以及复合型人才需求,体现了我国目前經济发展中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规格改进的重要性。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的形式和标准,高校培养的学生相当于工厂生产的产品,合格与否与规格的制定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转型背景下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目前人才培养规格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转型背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1-00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1.002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规模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尽相符,这些矛盾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规格改进的重要性。
一、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类型结构应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类型结构的变化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提到:“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教育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导文件表明:随着产业化升级,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结构类型主要面向于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变以往的学术型和同质性规模化人才培养为主的局面,致力于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掌握一技之长的应用型和创新型的新型复合人才。
目前我国产业化结构也发生巨大的改变,呈现出一系列的矛盾,比如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度较低;自身技术发展慢、对外依存度高等。解决这些矛盾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目前我国人才培养多数集中在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但技术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变思想,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类型的人才。
(二)区域差异性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差异性
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一般科研水平较低、经费不足、社会知名度较弱。以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已达不到现阶段社会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应从如下四点考虑:一是适应社会发展多样性的需要,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过硬、敢于竞争、敢于创造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满足区域经济特殊性,我国各地域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经济支柱都存在较大差异。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目前以二元经济结构为主,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服务性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三是办学条件差异性,地方本科院校办学主要经济支柱是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包括教学场所、教学设施、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所需资源以地方为主。各地方经济的不平衡导致各地方高等教育投入不均,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四是个人专长多样性特征,教育要以人为本,应使学生毕业后能发挥最大的个人优势服务于社会。
二、传统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格,原指产品所规定的型式和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即为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分化和具体化,对高等教育而言,是其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本质表现和要求,指受教育者毕业后应达到的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根基和重要依据。
(一)人才培养规格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内质相契合的差距
目前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工程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能力相应的提高,由以往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技术技能型与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人才培养规格由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变成全方位素质提升型人才培养为主。新时代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科技发展突飞猛进,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坚实的学科知识,而且具有灵活的创新思维和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因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要由教师教为主改变为教师教和学生自主学相结合。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其培养的人才具备应付行业和专业技术不断迅速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调整。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缺乏鲜明的特色
近年来很多地方高校都喊着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转型,本质上没有跳出固定思维和做出自己的特色。凡是工科类专业都可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如果不进行细致的具体化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需求型人才。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需要多方位的考虑,经过充分的企业行业调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调研、政策指引调研、毕业生社会满意度反馈等,获得和掌握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和实施,才能真正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具备特色的高级人才。
(三)人才培养教育政策需要完善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应从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为主要办学方向,要求各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创新,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新工科,引导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各有不同,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差异较大,人才需求和人才对地方经济发展所起作用的差异等,都要求本科院校各专业对各自人才培养教育政策有明确及详细的定位。
三、转型背景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改进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是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高级人才,其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制定依附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其二,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地方经济发展准确契合,赢得地方政策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实现双方互赢的目标。为达此目的,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确立过程中应从人文素养、技术知识和能力素质方面进行深思与探讨。
(一)确立人文素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
一个合格的人才首先具备的是高尚的爱国主义信念和与人为善的心性,除此以外,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人才,具备不断完善自己、不断适应社会进步对人才需求的能力,而非是機械的、流程式的人才。所以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是以人文素养教育为基本出发点,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以技术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教育的核心和落脚点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最终落脚点同样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关注点在应用型,与各地方相关行业、企业人才能力需求相匹配,构建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厚实的专业能力—娴熟的相关企业实际操作为相融合的课程体系,重点在于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设置,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此为主导,建议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构思如下:
如上图,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步骤是:首先明确办学理念,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专业办学目标定位,最后明确办学优势特色,人才培养规格依据课程体系的合力构建得以实现。
(三)创立以能力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完善的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部分,在目前高校由传统教育向适应新时代教育转型发展基础下,适应教育环境背景下的人才主要是适应社会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所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这是培养模式创建的基本依据。高等教育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是第一位的,在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需要的是创新应用型高级人才,能够自主创业、拥有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首要考虑条件。其次扎实的理论实践知识,人才的培养好比建造楼房,地基必须牢固,专业人才的地基就是扎实的专业知识,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计,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再次,适应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和教学条件作为基础保障。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双师型”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帮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完成从学生到技术人员角色的转变。教学条件可以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建设,并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客座教师到应用型本科高校参与教学活动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校企深度融合的展开。
参考文献:
[1]郑琼鸽,吕慈仙,唐正玲.《悉尼协议》毕业生素质及其对我国高职工程人才培养规格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
[2]操小龙.人才培养规格表述方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3]张健.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规格定位初探[J].职教论坛,2018(4).
[4]廖敏.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课程设计[J].河南教育(高教),2014(4).
作者简介:吴秀华(1973.2— ),女,汉族,吉林长春人,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功能食品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以校企合作为契机促进应用型本科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社会服务功能研究》(课题编号:GH180633)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