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教育的《地理学思想史》课程教学改革
2020-11-11唐静马月伟王妍方吴利华
唐静 马月伟 王妍方 吴利华
摘 要:《地理学思想史》作为地理专业方法论通史教学的主体课程,课程中的哲学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方法难以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将乡土教育引入《地理学思想史》的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哲学内涵,发挥其方法论的实际指导作用。在具体的应用中应注意使乡土教育的内容切合教学内容、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且强调学生的课程参与性。
关键词:乡土教育;地理学思想史;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1-00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1.001
高等教育是创造性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服务于社会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能力就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使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感觉到“教学中有我,我就在其中”的境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地理学思想史》是一门通过讲述地理思想产生、形成和演变的过程来说明地理学的性质、主题、特点和研究方法的高校地理专业课程。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发展,洞悉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一、课程的现状
多年前地理教学指导委员就提议编写《地理学思想史》教材给地理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使用,课程中充满智慧的地理学思想是全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思考和解决困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诸多人地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地理专业的不同课程都会从其研究的层面介绍一定的地学方法,但由于高校不同课程间难以进行统一的规划,极易造成学生习得知识的零散、重复,难以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以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因此地理专业的学生极需要《地理学思想史》这类方法论通史课程来系统的讲解地理学思想产生、发展及运用思路来将习得的知识融会贯通。
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该课程属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安排了32个理论学习课时。为了掌握当前《地理学思想史》课程的教学现状,我校在2019年6月份对该门课程的授课对象——地理科学2016级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课程教学的看法和要求,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7份,回收37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为100%。在有效问卷中男女生各占59%和41%,高考的文、理生各占65%和35%。课程授课对象的性别、年龄和高考时的学科背景每年都会随着招生情况有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教学的难度。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仅有1名同学上过类似的地理类方法论通史课程,且超过一半的同学在课前并不对该门课程有所期待,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类概括性较高的方法论通史课程缺乏兴趣。有超过90%的学生希望《地理学思想史》的课程内容是“地理学思想与实际应用结合方法的讲解”。
综上所述,这类结合了哲学思想、历史陈述的课程,需要授课教师掌握与学科发展历史有关的学者的思想和学术活动的详尽资料,还需把握学科的性质及其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才能清楚地梳理出地理学学科思想的特征、轨迹内容。另外为了达到学生的要求,需要将哲学思想和实际地理应用的结合方法进行剖析,因此对授课教师的综合地理素养有较高要求。
但在现实中由于很多高校在学科发展中偏重应用性、技术性,且在面向就业市场的主导倾向下使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和“可有可无”的思想史受到了冷落。此外,在现实的教学安排中很难找到与该课程相匹配的资深师资,对于开课的学院也只能为该门课程安排青年教师授课。青年教师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全面,大部分只能照本宣科按照教科书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很难将抽象的地理学思想讲清、讲透,造成了学生对这种从哲学层面“高层次的”剖析地理思想的课程感到艰涩难懂、缺乏兴趣,难以将课程中的地学思想、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地理学研究、工作之中,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乡土教育概述
乡土教育是将某些乡土现象视为教学资源,并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将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学校课程。这里的“乡土”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出生或居住、生活的地方及其自然、人文综合,该综合体正好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乡土教育主要通过将具体事物引入课堂教学,从而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相应的知识点讲清、讲透,实现课堂教学的良好互动。
近年来,我国对乡土教育的研究也很多:马兴礼从乡土地理教育的優势出发说明了少数民族地区更需要开展乡土地理教育[1]。任清远得出将乡土教育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会更容易取得切实的教学效果[2]。
就目前的资料文献来看,乡土教育在地理专业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学地理教育,如耿文强说明了都市中学实施乡土教育进行地理知识讲授的要点是突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易体验性”[3];张艳萍针对云南省地处边境,具有生源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阐释了 “国门学校”实施乡土教育进行地理知识讲授的必要性与具体实施的方法[4]。
乡土教育有助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研究乡土教育与《地理学思想史》课程实施相结合的策略,将有助于地理学哲学思想的形象化,使之与教师的地理学应用经验结合,进而满足学生将高层次的地理学思想和实际应用结合的知识渴求,提高《地理学思想史》的教学效果。
三、乡土教育融入《地理学思想史》课程的要点
乡土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知识点的讲解,从而将生僻、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它所使用的“乡土”材料是受教育者身边的具体的人、事、物,这与地理学研究的主体恰好吻合,因此在进行《地理学思想史》教学时通过乡土事物帮助学生理解高层次的、抽象的地理哲学思想方法能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从而提高他们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地理科学的视角看待周围环境,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具体进行乡土教育的《地理学思想史》课程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乡土教育的内容需要切合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课程教学的相应知识点,因此在进行《地理学思想史》的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乡土材料。在课堂上选择与教学知识点切合度高的乡土教育资料可以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使学生通过对乡土材料的讨论、解析潜移默化地学会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使用方式,理解地理哲学的内涵。例如进行“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讲解时加入不同时期的地图展示,可以让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地理学研究对象从宇宙到地理环境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转换。
(二)乡土教育的材料需要贴近学生生活
乡土教育之所以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是因为乡土教育所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知的事物,他们想看一下这些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教师也可以结合当前的时事新闻,通过对热点的阐述引起共鸣。这种由简入难,从熟悉到陌生的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例如从学生最常接触的地址出发引导他们讨论、归纳出地址信息的本体后再进行地理本体论的教学就很容易。
(三)乡土教育的范围需要在学生的能力所及内
教学中为了实现《地理学思想史》课程对了解地理学学术前沿的要求可通过对地理研究文献的阅读来实现。将文献讲解引入到教学中还切合了学生了解地理学方法在实际问题应用上的需求。但在论文的选择上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论文的主题与教学主题切合,二是保证论文中使用的方法是学生学习过、了解过的方法,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到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相关的地理学研究,从而增加他们学习地理思想、方法的自信心。
(四)乡土教育的实施需要强调参与性
由于《地理学思想史》的授课对象为高年级地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掌握了一些地理學知识和方法,因此在讲解地理学思想、方法时教师可借由乡土材料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引导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通过思想阐述、讨论等方式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之中,在思想的梳理、碰撞中学会地理研究方法的应用方式,了解地理思想形成的过程。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实际地理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多样的,所以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形成畅通的双向教学互动,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交流中学会了知识运用的方法,提升了地理语言的表达能力,体会到地理思想的运用价值,并加深了专业的认同感。
四、结语
乡土教育的引入使艰涩乏味的方法论通史课程《地理学思想史》从高深的哲学高阁融入学生的地理学研究之中,成为连通课程知识点、学生和教师的通道。课程结束时有将近70%的学生表示喜欢将乡土教育引入《地理学思想史》的授课方式,且将近80%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对自己有帮助。
因此,将乡土教育与《地理学思想史》的课程教学相结合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材料为媒介将抽象的地理学知识具体化,提高学习兴趣,做到透彻地分析问题,系统地总结知识要点,从而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锻炼了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且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学会了从地理学的视角看待周围环境,用可持续发展观处理好、协调好人地关系。并为诸如《地理学思想史》之类的方法论通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兴礼.少数民族地区更需要开展乡土地理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3(10):45.
[2]任清远.吉林省高校的乡土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10):101.
[3]耿文强,姚丽萍,余燕,蒋梅芳.都市中学乡土地理教育的视角转换[J].教学与管理,2017(11):51.
[4]张艳萍,陈亚颦,张德存.云南省“国门学校”乡土地理教育特色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4):9.
作者简介:唐静(1986.11— ),女,汉族,云南个旧人,讲师,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提取。
马月伟(1980.9— ),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遗产保护与利用。
王妍方(1984.9— ),女,满族,辽宁本溪人,讲师,研究方向:气象研究。
吴利华(1981.3— ),男,汉族,甘肃泾川人,讲师,研究方向:自然地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N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