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农场股份制分红运作模式的几点思考
2020-11-11戴金锋
戴金锋
(山东潍坊烟草有限公司 山东 潍坊 261000)
烟叶农场是实现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和卷烟优质原料供给的主阵地。烟叶农场作为烟叶这个行业基础的基础,其经营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烟叶工作是否沿着正确的轨道实现高质量发展。烟叶农场中农场主、投资者、用工人员多种角色同时存在,烟叶农场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都要落脚到用工人员这个最关键、最基本的要素上来。笔者创新提出了烟叶农场股份制分红运作模式。该模式是指在烟叶农场总投入上,坚持资金入股、土地入股、作业入股、管理入股、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并行,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统筹资金、土地、人员、管理、技术等多种要素;在烟叶农场总产出上,把资金入股作为最重要的收益分配依据,把作业入股作为次重要的收益分配依据,把优先保证农场主经营收益和用工人员劳动所得统筹起来,提前界定各方责任,提前约定各方权利,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起每一名用工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风险共担、农场共建、利益共享”。
一、烟叶农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场机械化水平日益提升,但全程机械化仍存在难以突破的瓶颈
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烟叶农场的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烟叶农场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显著降低,但在实现采收等全程机械化方面依然存在瓶颈,至今尚未得到质的突破。烟叶农场对用工人员的依赖性在一定时间甚至较长时间范围内仍然存在。从烟叶生产的整个链条看,育苗、移栽、大田管理、采收烘烤、初分预检都需要组织人员来进行,无论是烟农专业合作社的人员还是临时就近雇用的用工人员,其工作态度、责任意识、专业技能、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或决定着烟叶农场经营效益的高低。
(二)烟叶农场户均种植规模更趋合理,但烟叶农场主老龄化问题日渐紧迫
烟叶农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正在由成立之初的规模扩张向适度规模转变,以某烟区为例,通过2005年至2020年的烟农户均种植面积变化,能反映出烟叶农场规模发展的态势,基本呈现出“前期逐步增长、2011年出现陡长、2016年达到制高点、之后趋于平缓和稳定”的发展特点,详见图1某烟区2005年至2020年烟农户均种植面积折线图。但随着烟叶农场发展,由于缺乏年轻的新生力量的大量涌入,烟叶农场主老龄化问题日渐严峻,2020年安丘烟农平均年龄为49.5岁,尽管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却未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
图1 某烟区2005年至2020年烟农户均种植面积折线图
(三)农场之间发展不平衡、管理不充分
烟叶农场主是决定烟叶农场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烟草农场主的个人阅历、财力、技术、经营态度、管理方法等决定着烟叶农场发展水平的高低。个别农场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在人员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和疏漏之处。直至目前,烟叶农场主和用工人员始终处在一个对立面,农场主希望“自己少花钱、用工人员多干活”,用工人员则希望“自己在取得相同劳动报酬的前提下,能少干点少干点”。烟叶农场主和用工人员既关系紧密,又存在不容易调和的矛盾,在农场经营管理效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上迟迟没有找到“最大公约数”和有效契合点。
二、烟叶农场股份制分红的运行机理
(一)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股份制分红,将用工人员劳动所得与农场经营效益紧密联结起来,激励和引导用工人员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实现烟叶农场主与用工人员的共建共享共赢,以追求双方利益乃至多方利益的最大化。在烟叶农场发展上,烟叶农场主有发展的期望值,用工人员也有增收的期望值,两者的期望和目标是同向的、一致的,并且是可接受、可达成、可实现的,这为农场深度转型、深化农场治理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实现农场经营效益的二次分配
发挥二次分配对农场经营效益的再平衡、再调节作用,秉持“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采取“舍利得人心”的管理理念,通过烟叶农场主在农场经营效益上的“舍”,将农场经营效益拿出一定份额二次分配给用工人员,激发用工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
按照“按劳取酬、按效取酬”,用工人员按照劳动量和劳动效果进行取酬,在取得市场基本用工报酬的基础上,再按照作业量和作业质量取得二次分配分红报酬,实现用工报酬的最大化,助力扶贫攻坚。
三、实施烟叶农场股份制分红运作模式的意义
(一)是促进烟叶农场经营管理转型的内在需要
烟叶农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经营模式相对固化,管理方式相对成型。立足烟农满意、卷烟工业企业满意“两个满意”,烟叶农场经营管理需要加快转型,逐步实现从以前的更加追求作业效率(如何少用工、快作业)向更加追求作业质量(如何追求适度用工、精益作业)转变。烟叶农场经营管理转型,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放在“人”这个关键因素上。追求烟叶农场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是满足各方需求的基本保障。但追求烟叶农场经营效益,需要更多关注烟叶农场净利润,即:烟叶农场总收入扣减总投入之差。以潍坊安丘烟区为例,经调查分析,2019年烟叶农场含补贴亩均收入4153元,亩均总投入3050元,在这亩均总投入之中,租赁土地、生产物资、机械作业及维修保养、烘烤费用、用工成本5个子项目分别为 430元、750元、210元、210元、1450元,各自权重为 2.05:3.57:1:1:6.9,而其中用工成本占比最高,占到了47.5%。继续保持适度水平的用工成本,既防止造成用工浪费,也避免因刻意追求用工成本最小化而影响精益生产水平,不断放大“人”的要素、促进烟叶农场经营管理转型。
(二)推进烟叶农场从“单一发展”向“多元发展”升级的现实需要
实施烟叶农场股份制分红,对烟叶农场而言,资金来源相对稳定,用工人员相对固定,风险保障更加有力,但烟叶农场相关方对农场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增加,急需烟叶农场增加新的盈利增长点。推行“烟叶+豌豆”“烟叶+油菜花”一年两熟甚至“烟叶+蔬菜”一年多季运作方式,是持续改良烟田土壤、进一步拓宽烟农种植收入的有效途径;探索建设“村委+合作社+田园综合体”,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或者观光农业,是保持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策。但追求烟叶农场效益的最大化,决不能偏离了“以烟为主”这个主题,要一切围绕如何生产出优质特色烟叶来组织、来进行,切忌“要了效益、丢了根本,要了表面、丢了本质”。
四、烟叶农场股份制分红的可行方案
(一)坚持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
以烟叶农场经营总收入扣减总投入之后的纯利润作为分配基数,用工人员以各环节用工收入入股,并按照一定比例提取分红。
1.提前约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烟叶生产移栽环节开始前,烟叶农场主要在与投资者、把头、用工人员相互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提前拟定协议,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及时与投资者、用工人员签订协议,做到权责明确、界定清晰、简单有效、可操作性强。
2.提前谋划预期目标
烟叶生产移栽、大田管理、采收烘烤等各环节较为明确,总的生产物资投入、各环节用工量在各年份之间差异不大,只是生产资料价格、用工价格呈不断上涨的趋势。要提前谋划预期目标,提前测算总投入和总产出的各项明细内容,做到事项清楚、依据充分、操作可行。谋划好预期目标后,烟叶农场主要将预期目标充分传导给每一名用工人员,激励他们不断完成小目标,实现大目标,提高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充分调动全体用工人员积极性。
(二)导入团队竞争机制
如果农场规模较大,可以将其分为2个以上的管理片区,每个管理片区设定一名管理把头,负责人员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落实。对各管理片区,相对固定用工人员,如有特殊用工需求可以通盘人员使用,按照实地作业量进行翔实记录。如果甲在A管理片区作业,则用工量记录在A管理片区;如果甲在B管理片区作业,则用工量记录在B管理片区,既要利于形成竞争,也要保持相对稳定,形成“比着干、赛着干”的工作格局。考虑导入团队竞争机制,可以避免团队内部的过度竞争引发的矛盾,而团队竞争则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
(三)实行作业量日清日结
由于所记录的作业用工量是入股分红的主要依据,所有用工人员都会主动对管理把头进行实时监督,消除了管理把头可能存在的“出工少、记工多”等问题的管理盲区,形成“阳光账本”,让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相互制约成为常态,真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可以利用微信等方式进行记录,采取“现场图片+日流水清单”的方式进行,做到记录清楚、有据可查,保证责任可追溯。
五、推行烟叶农场股份制分红运作模式面临的现实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现实问题
按照时节节点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按烟叶生产环节进行及时兑现,无形中等同于提高了用工价格,势必会导致面上用工价格上升,甚至会激化其他烟叶农场主和用工人员之间的矛盾。
(二)解决方案
将用工分红的时间调整到整个烟叶生产收购结束之后,可以在农闲时节甚至春节前进行,以烟叶农场主对用工人员的“红包”形式发放,如此避开大量用工的时间节点,防止用工价格上升,避免造成矛盾激化。同时,如果这种烟叶农场股份制分红运作模式的实效性得到充分呈现,烟叶农场主有了新的更大收益,用工人员得到新的更大实惠,必将形成良性循环,引导和促进该运作模式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