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
2020-11-11赵万超
赵万超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 (天津 300270)
临床相关研究表明,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占人体发生骨折的5%~6%[1]。目前,多采取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以恢复肩关节功能、提高骨折稳定性为治疗目的。但在选择术式时面临着诸多的难题,采取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虽然能有效处理骨折,但术中软组织剥离过多,且术后需维持一段时间的制动,可能会对患者术后愈合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患者出现肩关节疼痛、骨折复位丢失、骨不连、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是目前骨科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重点研究内容。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分组研究法对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每组60例。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2~60岁,平均(42.69±1.63)岁;交通事故伤8例,坠落伤28例,跌伤24例。试验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2~62岁,平均(43.52±1.49)岁;交通事故伤6例,坠落伤31例,跌伤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合并肩关节存在脱位,患有精神障碍或语言障碍,存在无法修复的肩袖撕裂,肩关节或肩关节周围部位出现感染,有关节炎疾病病史的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且本次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认可。
1.2 方法
试验组采用经皮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术者在患者峰肩前外侧做一长度约为4 cm切口,切开皮肤以及皮下组织与深筋膜,在三角肌前中1/3的纤维交接处顺纤维方向将三角肌劈开,对患者肩袖基底部分进行缝合;待肱骨头复位满意后,经骨膜剥离子以及手指在骨膜外顺着大结节向下进行钝性分离;同时开辟一条软组织通道,在结节间隔外侧5~15 mm位置锁定钢板,使近端在大结节顶点5 mm左右的位置,尾端位于切口2 cm左右;暴露钢板,通过利用细克氏针固定钢板两端,然后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对钢板和骨折位置进行观察,利用普通螺钉进行远端固定,从而促进钢板位置能够靠近骨头表面,再利用5~7枚锁定钉对患者肱骨头位置进行锁定,使用2枚锁定钉进行远端固定,确认解剖复位满意后进行切口冲洗和缝合。
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者在患侧胸大肌和三角肌之间的缝隙做一10 cm的弧形切口,在进行切口时应注意保护患者头静脉,钝性分离患者肌肉;充分暴露患者骨折部位,同时切开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并且注意保护,提拉远端后进行骨折复位,利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之后的操作与试验组相同;在操作完成后进行冲洗止血,放置引流管后再进行缝合。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的各项指标,内容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评估两组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内容包括疼痛、肌力、活动功能以及肩关节活动度4个方面。(2)统计两组术后1年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内固定术活动撕裂、切口感染、腋神经受损及肱骨头坏死;比较两组术后满意度情况,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各项指标比较
试验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各项指标比较
2.2 两组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试验组术后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术后总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术后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总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肱骨骨折主要发生于人体的肱骨干位置、肱骨外科颈位置、肱骨内上髁、肱骨髁上、肱骨外髁、肱骨干及肱骨髁间等。其中,肱骨外科颈、肱骨干、肱骨髁上发生骨折的概率更高。该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造成患者出现骨折的主要原因包括暴力或间接性暴力,如挤压、重物撞击、扑倒和打击时患者肘部或手部先落地以及暴力经前臂或肘部传至各部位[3-4]。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移位较为明显的患者或是已经出现合并脱位的患者均需行手术治疗。导致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与患者出现术后肩关节功能锻炼指导不当、术中软组织剥离及固定不牢与肱关节全脱位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5-6]。
T型钢板内固定对大小结节骨折碎片较小以及骨质疏松较难,故需选择带钢丝固定,且患者术后需进行早期制动,因此需使用外固定来进行保护。该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患者自身骨质条件、骨折受损程度以及骨折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且无法达到骨折患者复位后早期有效固定和功能锻炼的目的,同时还有可能会出现骨折复位丢失、骨不连及肩关节僵硬等问题[7-8]。
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经皮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软组织受损程度,同时还能够通过钢板和带锁螺钉进行固定,从而保证患者骨折部位能够得到良好的加压和稳定,进而维护钢板下骨及骨膜的正常血液供应,利于骨折愈合。钢板采用解剖结构设计,能够降低材料对软组织的损伤程度,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钢板近端缝合孔能够促进大小结节骨折固定,同时肱骨头固定螺钉向不同方向交叉三维固定能够提升内固定物的抗拔力量,进而加强其对肱骨头的支持固定。因此,该方法更适用于骨质疏松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围手术期各项指标、术后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治疗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经皮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治疗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