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中国之治”:历史脉络与演进逻辑
——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代会报告的文本分析

2020-11-11王洛忠李建呈

山东社会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之治中国之治党代会

王洛忠 李建呈

(北京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擎画出新时代“中国之治”的宏伟蓝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对此作出系统安排,彰显出国家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定决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在思想意识、制度体系、监管执法等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领者与参与者,生态文明“中国之治”正逐步形成。这一辉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为党执政纲领的党代会报告则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历届党代会报告为文本资料,利用Nvivo 12质性分析软件进行文本计量与内容分析,以此揭示新时代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历史脉络与演进逻辑。

一、研究设计

(一)资料来源

党代会报告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意志、理论主张、目标愿景的集中体现,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关于国家行动方略最权威、最凝练的文字材料(1)江文路、张小劲:《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演进逻辑与特征——基于历次党代会报告的词频统计和语料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5期。。党代会报告中高频词、关键词的使用情况能够集中体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某一社会问题的重视程度与认知变化,这对于理解形塑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历史脉络与演进逻辑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文献资料的权威性与完整性,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党代会报告均来自人民数据网、中国网以及由人民网打造的“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作为文本分析对象的党代会报告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作为分析对象的党代会报告基本情况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并结合Nvivo 12软件对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历史脉络与演进逻辑进行研究。文本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内容分析方法,最初主要应用于信息情报领域,现已逐渐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作为一种非直接介入的分析工具,此方法有助于研究者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对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2)刘伟:《内容分析法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6期。。Nvivo 12软件是一种质性研究中常用的资料分析软件,能够帮助研究者进行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呈现工作,有助于增进质性研究的严谨性与信实度(3)习勇生:《“双一流”建设中地方政府的注意力配置——基于30项省域政策文本的NVivo软件分析》,《教育发展研究》 2017年第21期。。本文借助Nvivo 12软件的文本搜索和词频统计功能,搜集、整理出历届党代会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报告中涉及生态文明议题的论述进行内容分析,从而梳理出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历史脉络与演进逻辑。

二、研究过程

(一)生态文明相关论述字符数与占比统计

对历届党代会报告中生态文明相关论述字符数及其占报告总字数的百分比进行统计能够识别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生态文明重视程度与认知程度的变化。本文运用Nvivo 12软件的文本搜索功能,选取历届党代会报告中若干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关键词(见表2)作为参考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出历届党代会中与生态文明相关论述的字符数以及其在历届报告中的占比情况,最终以折线图与柱状图的形式展示出生态文明相关论述在历届党代会报告中的变化趋势图(见图1)。

表2 生态文明关键词

图1 生态文明相关论述字符数与占比统计图

观察上图可以发现,无论是党代会报告中生态文明相关论述的字符数,还是生态文明相关论述占党代会报告总字数的百分比,总体上都呈现一种波动上升的趋势,并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间的这段时间,即八大到十一大期间,党代会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议题的论述相对匮乏。尽管在八大时相关论述占比曾达到0.81%,但此后的九大、十大、十一大中都鲜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直至十二大的召开,党代会报告中相关论述再度增加,表明这一议题重新得到关注,并大致呈现逐届缓慢上升的趋势。直至十八大的召开,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出现“井喷”式的增长,相关论述占比达8.57%,十九大继续延续这一较高的比率,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党代会报告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历届党代会报告中生态文明相关议题论述占比的变化趋势表明,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渐深入的过程。

(二)关键词与共享词词频统计

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挖掘出文本资料话语的基本特征与共性;对共享词进行分析,则可以梳理出文本资料之间话语的传承与创新。以上文选取的关键词为参考点,对历届党代会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议题的论述进行词频分析,以此探寻不同时期我国生态文明话语的联系与差异,词频统计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关键词及词频统计情况

观察上表可以发现,我国生态文明话语呈现出以下两方面特征:一方面,从关键词内容上来看,我国生态文明话语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并举。从八大报告中只有6个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关键词到十九大报告中的28个,我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得到了不断丰富与完善。诸如“生态”“资源”“节约”等关键词在多届党代会报告中均有出现,表明我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实现了较好的传承。十八大与十九大报告中,“低碳”“降耗”“减排”等词汇的出现表明我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从关键词词频上来看,我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中环境保护的理念不断深入。在八大至十一大的四届党代会报告相关论述中,“水利”“灾害”为其主要关键词,表明这一历史时期尚未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意识,资源与环境主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十二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的概念,并出现“节约”“资源”“消耗”等词汇,表明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受到关注。此后的十三大至十九大报告中,“资源”“环境”“生态”等成为这一议题的高频词汇,诸如“环境保护”“环保”“协调”“可持续”等词汇被反复提及且频次不断升高,表明国家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发生根本性转变,开始注重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三、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历史脉络

基于对历届党代会报告中生态文明相关论述的文本分析发现,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根据八大至十九大党代会报告中相关论述篇幅、侧重点等方面的不同,将生态文明“中国之治”形成的历史脉络分为四个阶段。

(一)八大至十一大: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曲折探索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党和国家最迫切的任务。在经济发展理念与方式上,主张全面向苏联学习,重点发展重工业,强调发挥个人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实现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迅速转变。在这一思想引导下,“人定胜天”、“改造自然”成为当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和做法,导致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尽管如此,出于保障社会生产的目的,党和国家依然进行了一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例如,八大报告中提出各地要积极兴建水利设施以减少水灾、旱灾和风灾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并强调在企业、国家机关,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都必须提倡节约,克服浪费(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0-65页。。总体来说,八大报告开创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其在保障社会生产方面隐含的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迈出了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第一步。

尽管八大开启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一路线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在九大上,全会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进行了论证,并错误地将大搞“斗、批、改”确立为当时的中心任务,致使九大报告偏离了八大报告确立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此后的十大继续延续九大确立的错误路线,直至十一大才开始对这一错误路线进行初步纠正。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是恶劣的,同时也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基于对上文内容分析结果的观察可以发现,九大报告中并未含有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此后的十大、十一大报告中也仅有少量关于农业生产中遭遇灾害情况的内容,而并未提出治理自然灾害的具体举措。换言之,由于九大报告确立的错误思想及路线的指导,使得萌芽于八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被扼杀于摇篮之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因此被迫中止。

(二)十二大至十四大: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再度探索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使国家的工作重心重新回到经济建设上。在国家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又一次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由此,我国又再度开始了对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探索。

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总体影响较小,因此这一时期党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表现在节约资源、降低消耗以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十二大报告在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论述时提出能源的紧张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能源开发,降低能源消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核心目标(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4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这使得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反思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从而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迅速革新。十三大报告首次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指明了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并作出经济建设与环境污染整治共同推进的新战略部署,以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结合(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22页。。在十三大报告的基础上,十四大报告进一步将加强环境保护确定为十项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必须努力实现的主要任务之一,并指出要认真执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高速、高效发展(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十三大、十四大报告的一系列论述表明,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强化,对于如何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问题也在积极进行着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

(三)十五大至十七大: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稳步发展阶段

尽管早在十三大报告中就已有关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论述,但当时的认识主要站在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而非一种现代性的环保理念。这导致尽管十三大以来采取了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但在传统政绩观和唯GDP论的经济增长模式影响下,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仍在不断加剧。十五大报告首次正视这一问题,在总结十四大以来党的工作时,指出在国家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存在不少矛盾和困难,其中就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自此,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变,不再仅将生态环境视为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而是开始以一种全局思维和长远眼光看待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由此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关于这一议题的论述开始频繁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其所占篇幅不断增加,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一问题重视程度的提升。针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并明确指出涵盖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等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具体策略。(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写入十六大报告(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十七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国家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在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同时也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依然过大,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到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新高度。此外,在关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论述中,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从而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十五大以来党代会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实现了对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观点的发展与超越。基于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关系的反思,这一阶段党代会报告中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等全新概念,实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发展与深化。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概念的明确更是表明党和国家对人与自然、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内在关系与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话语体系已趋于成熟。

(四)十八大至十九大: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丰富完善阶段

如果将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概念的明确作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标志,那么十八大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探讨则更多表现为对这一思想内涵的丰富与完善。不同于之前党代会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建设一个组成部分的论述方式,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均以独立篇章的形式对生态文明建设议题进行论述。这一变化不仅使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更加细致翔实,同时也使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更加丰富,进而促使生态文明“中国之治”臻于完善。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协调,从而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在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中,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从国土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0-32页。。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对应于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增加了“美丽”这一全新目标。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项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基本方略。此外,十九大报告还作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决策,指出要通过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52页。。

总体而言,自十五大报告首次正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关系,促使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变后,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又一次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质的飞跃。无论是十八大报告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还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其隐含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已不再单纯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联系,更多的是站在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思考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这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次探讨也因此构成了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重要精神内核。

四、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演进逻辑

基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代会报告的文本分析,结合生态文明“中国之治”形成的历史脉络,本文进一步对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演进逻辑进行深入挖掘。简单来说,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历史演进大致遵循这样一种逻辑:随着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理念逐渐升华,这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地位的提升,战略地位的提升又助推了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不断丰富,进而促成了生态文明“中国之治”局面的形成。

(一)生态文明思想理念不断升华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理念的发展与党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知转变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党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发生了两次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认识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理念不断升华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初面临的第一大考验,千方百计发展国民经济,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是党执政的首要任务。这使得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发展经济始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首先考虑的问题,资源与环境从属并服务于经济发展。这一关系定位导致彼时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被置于国家发展规划的边缘,生态文明建设更多地表现为污染处理、灾害救助等末端化治理行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在经济水平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促使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十五大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的具体表述就是这一探索的重要成果。自此,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理念实现了第一次升华,生态文明建设在与经济建设的博弈中,彻底摆脱过去的从属地位,开始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

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理念的第二次升华。十五大之后,尽管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制度惯性,国家的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不容乐观。针对这一问题,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理念。这一新定位与新认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理念已从过去仅关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线性关系转变为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并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这一思想认识构成了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基本理论内涵。

(二)生态文明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理念的不断升华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党代会报告中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意义的论述最早出现于十三大。鉴于我国存在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问题,十三大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以此为标志,之后的历届党代会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稳步上升。其中,十四大提出要认真执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准则;十五大报告基于对十三大报告中发展战略思想的归纳与总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的十六大与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对相关论述进行丰富与深化,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将生态明建设提高到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

十八大之前党代会报告中的相关论述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地位的稳步提升,而十八大与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表述则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地位的跨越。这种战略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继承十七大报告的思想,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的生存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的相关论述,除了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外,更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的统筹与融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战略地位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从过去国家发展战略的边缘化位置逐步成为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不断丰富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话语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而丰富完善的,在某些关键性的时间节点也表现出明显的质变性特征,是渐进式演变与跨越式发展的统一。

尽管早在八大报告中就已有针对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初期存在的自然灾害频发和资源浪费等问题而提出的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相关要求,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接下来的几届党代会中,这一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并未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建国初期到十二大召开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并未形成系统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十二大之后,随着党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党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得以初步成型。此时的生态文明话语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主,重点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问题,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以政府部门的行政命令为主,包括能源与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等。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在国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引导下,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从属并服务于经济建设;相应的,此时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也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紧密关联的特征。

十五大报告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党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进入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新阶段。可持续发展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阶段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出现了诸如“资源有偿使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新内容。在环保措施方面,开始由过去的事后集中整治转变为事前的污染防治,包括植树种草、荒漠化防治、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等。此外,这一阶段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还强调公民环保意识的培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有效推动了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由过去以“保护” “绿化”为主的自为阶段向以“美丽中国”为核心目标的自觉阶段的转变。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新的阐述,作出了新的部署,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并在党代会报告中以单独篇章对其进行专门论述,从而推动了党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又一次丰富与革新。在继承已有生态文明思想理念的基础上,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设想,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论述更是实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根本性问题的回答,即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此“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52页。。这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论断,实现了对以往生态文明思想的归纳、概括与创新、升华,从而最终形成了新时代党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即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话语体系。

五、结论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执政党。研究探讨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观对于深入理解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剖析“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要想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观,离不开对形成这一观念的历史脉络与演进逻辑的分析,这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逻辑基础。

基于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历届党代会报告的文本分析,运用Nvivo 12的文本搜索与词频统计功能,本文对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历史脉络与演进逻辑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形成是随着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深化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演进是一个伴随着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理念不断升华,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地位不断提升和党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不断丰富而产生并逐渐展开的过程。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尽管历届党代会报告是研究透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中国之治”历史脉络与演进逻辑最权威的文本依据,但党代会报告承载中国共产党基本建设理论和行动纲领这一根本属性决定了其话语的高度凝练性与概括性,这意味着仅以历届党代会报告为文本资料并不能细致、全面地展现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将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政策文件等作为文本资料纳入研究中,充实文本分析的资料来源,从而更加系统、全面的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之治”。

猜你喜欢

之治中国之治党代会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中国之治铸就经济新优势
十八大以来“中国之治”研究综述
推动“中国之治”与“全球之治”的良性互动
“中国之治”制度“密码”:13 个方面显著优势
“中国之治”彰显全球魅力
张维为:“中国之治”凸显制度优势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之治”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