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真情·真切
——评《大地颂歌》高潮戏《大地赤子》
2020-11-11胡安娜
◎ 胡安娜
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的确很震撼、很壮观、很迷人!是那音乐与歌舞的魅力?是那场面宏大、声情并茂的精彩演出?还是那现代舞美综合运用的魔法?都是又都不是。笔者认为,是“精准扶贫首倡之地的舞台文艺首创之为”的真实与真情演绎,才产生了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视觉冲击力。
这部歌舞剧切入题材的角度选择得很巧妙,从七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湘西十八洞村入手,以扶贫干部龙书记及十八洞村的村民们为主线而展开“奋斗”“脱贫”“帮教”“搬迁”“脱单”等故事,最后“以湘西故事讲全省,以湖南故事讲全国”,深情讴歌扶贫干部龙书记和十八洞村人及全省、全国的扶贫英烈们,在七年扶贫攻坚壮丽征程中经历的人生种种磨难和考验,谱写了一部聚集湖湘大地扶贫、脱贫变化的英雄史诗,唱响了一曲既是艺术表现更是真实重现的大地颂歌!
在我看来,该剧有两点很突出:一是实现了扶贫题材诗性艺术的表达,具有“求新、求异、求变”的艺术表现手段;二是实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感的高度融合,从小角度切入大背景,小故事彰显大情怀,小人物表现大英雄。总之,“融合创新”四个字,是这部歌舞剧最大的亮点!
我尤为喜欢第六幕《大地赤子》。应该说,全剧写得最精彩、最震撼人心的是这场高潮戏。人常说,写戏,开头难,可要写绝高潮与结尾更难!当一出戏在临近尾声时能突然地峰回路转,出现另一番情景,预示出另一种情思,仿佛还有新的故事可讲述、可想象、可回味,然而又确确实实地快结束了,这是高手的绝招!我看《大地赤子》这幕高潮戏时,就出现这种强烈的感觉。这是全剧的神来之笔,没有这一笔,全剧的故事是不完整的,是单薄的;没有这一笔,全剧的主题也不会走向深刻。
全剧的高潮是这样的:牺牲的扶贫干部、株洲炎陵县委原书记黄诗燕的妻子和义务扶贫人、石门县薜家村“名誉村长”王新法的女儿同时出现在舞台上,她们在彻骨的思念中前来探访亲人生前的扶贫点。丈夫走了,但生前种植的黄桃熟了;爸爸走了,但建造的小桥在给群众提供便利。两人通过动人唱段联结,打破时空壁垒的情感外化,再加上她们大段的深情独白,特别抓人。尤其当饰演黄诗燕妻子的张凯丽声嘶力竭的哭声响起的那一瞬,当饰演王新法女儿的万茜撕心裂肺呼喊“爸爸”的那一刹,三个大屏幕突然出现村民的悲痛追忆、含泪称赞王新法和黄诗燕的采访视频。继而在黄诗燕妻子理解了逝去的亲人,王新法女儿接过父亲的承诺,这些真实的、艺术化的场景再现时,大屏幕又出现令人震撼的送葬场面以及群众满脸悲痛的新闻视频。最后,在《大地赤子》的合唱中,屏幕上特意打出全国倒在脱贫攻坚战场上770 多位同志这组数字,还滚动推出了这个英雄群体100 多名扶贫干部的生前照片。
看到这儿,我的心被强烈地震撼了,泪水夺眶而出!我擦着缓缓流下来的泪水,突然想起了傅雷先生在1932 年翻译《巨人传》序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丽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我看第六幕《大地赤子》这场高潮戏时,强烈感受到的正是那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一种崇高而壮烈的悲剧精神!因为,悲剧精神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歌颂人对命运的抗争精神。英雄虽死,精神永存。可以说,这场高潮戏的悲剧力量,也正在这里。
因此,笔者认为,这场高潮戏之所以能像漩涡一样把人的心魂卷搅入戏,首先是编导在主题的开拓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因该剧前五幕一直是写龙书记与十八洞村人如何扶贫攻坚的故事,但写完第五幕《幸福山歌》后,全剧的高潮是难以形成的,主题也是难以升华的,现在第六幕则将主题开掘到了全省扶贫人家属与扶贫英烈事迹的层面上。该剧的艺术构造,达到这个程度,非同一般,它已触摸到了时代最强音的根脉——贫穷是一个世界性的磨难,扶贫则代表了人类的大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七年“战贫史”,是人类与中国的首创,是值得讴歌的;那些为脱贫攻坚默默付出,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人,是永远不会被历史遗忘的!因此,第六幕这一高潮戏中所深沉地激荡着的,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回声。可以说,两位扶贫人家属的出现及大屏幕追忆扶贫英烈新闻视频的出现,实际上反映的是七年来全国290多万个扶贫干部及770 多位扶贫英烈,是“精准扶贫”的时代缩影!
全剧的主题开掘到这个层面,就使高潮部分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由此也把戏推向了高潮的极巅!难能可贵的是,它的题旨不是靠人为的说教表现出来,而是由引人入胜的动人场景和艺术形式体现出来的。表面上看这场戏没有冲突,没有戏剧性,但恰恰是这种静水流深式的写法,把最激烈的情感冲突写进人物自己的内心,写进人物的灵魂深处,因而也最能触动观众内心的柔软之处,让他们得到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
分析至此,我们不能不提到与第六幕同步进行的现代舞美的创新。在两位扶贫家属出现的深情演绎中,舞台上全方位融入了最新的科技手段,大量运用了大屏幕的新闻视频,呈现出老百姓怀念、追忆扶贫英烈的真实场景,由此感染观众几度落泪、掌声几次响起。真实的新闻视频配合两位演员的真实表演一下子把高潮戏引向了深入,产生了强烈的时代感、真实感,甚至能让观众联想到故事之外的很多东西。
是的,我很欣赏高潮戏中大屏幕多媒体镜头的巧妙运用。它的三次滚动推出,十分肃穆地在舞台画面上默默展开,完全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七年来中国扶贫事业的壮丽征程,它甚至超越了舞美本身,预示着一种悲剧精神。它还创造了“场”的信息。这样,舞台上的景便成了情的形象化身,涂上了剧中人物的感情色彩,人物的表演又从传神的舞台布景中捕捉到了动人的感情内涵,丰富了真实的表演。总之,它与演员的表演水乳交融,成为渲染剧情和外化人物情感的载体,为观众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试想,若没有新闻视频的滚动出现,台下的观众会止不住地泪流满面吗?观众的心能被强烈地叩击吗?它无疑像一股静静的晚潮,在无声无息中抬高了水位,并紧扣剧情把第六幕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而成了主题深化的点睛之笔。由于它的形式创造与意蕴开掘是同步的,是真正用自己独创的形式赋予自己深刻的发现,这就使高潮部分具有了较强的艺术魅力。
曾有人建议:第六幕高潮戏与前五幕十八洞村的故事脱节了,另起炉灶了,不如取消它,集中笔墨只写十八洞村的故事。但我认为,第六幕绝不是画蛇添足之笔,它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为它的出现与现实生活是高度吻合的,若没有习总书记七年前视察十八洞村并提出“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就不会有紧接而来的全国扶贫向精准扶贫战略奋进。如果该剧仅仅局限于十八洞村,那就大材小用了。为此,我很钦佩编导独具慧眼,钦佩他们开拓宏大题材的勇气。他们选定第六幕高潮戏折射到全省、全国,其实,这是在换“形”的同时,提了“神”。这个“神”是什么?它就是全剧之魂。该剧的融合创新,新就新在突破表现样式的同时更注重了写“魂”,写出了大写的中华民族之“魂”,树立起了一座中华民族魂的无形的丰碑!这就好比中国写意画,笔随兴至,画到神飘,虽无真象,却有真魂。
总之,《大地颂歌》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现实题材舞台剧的创作,一定要有跟当下社会现实对话的力量,有跟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情感对话的力量,以及有跟人与时代的关系对话的力量。而《大地颂歌》尤其是第六幕高潮戏就表现了这三种“对话”。有了这种“对话”,才会有真情实感的真实故事,才会使真实成为最强大的说服力,使真情成为最贴近的感染力,这正是《大地赤子》 乃至《大地颂歌》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
我相信,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是湖南的,也是中国的,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是当下的,更是永恒的。它将在湖湘大地乃至神州大地上历久弥香、传颂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