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精湛艺术讲好“精准扶贫”源故事
——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

2020-11-11晏杰雄荆莹莹

文艺论坛 2020年6期

◎ 晏杰雄 荆莹莹

七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的新论断,从此神州大地拉开了脱贫攻坚战的新序幕。十八洞村由此成为“精准扶贫”的出发地,十八洞村扶贫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源故事。几年过去了,十八洞村旧貌换新颜,贫困户全体脱贫。如何讲好十八洞村的扶贫故事,是新时代交付文学艺术界的重大课题。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是一部根据十八洞村的真实人物和典型事迹创作、以歌舞表演为主的多媒体场景剧,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非凡历程,以第一书记龙秀林的扶贫日记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矛盾,对十八洞村的扶贫故事进行全方位、艺术化的反映。全剧对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的几年时间进行压缩,呈现出十八洞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丰富的信息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感。跨越六年的时光,主角龙书记的头发由青转白,各项设施、产业都从无到有。主创团队精心编排戏剧时空,对十八洞村的地理空间进行拆分,一一呈现开路、修渠、易地搬迁等场景,生动展现了十八洞村穿越千年贫困历史、走向幸福生活的艰辛历程。

一、戏剧冲突产生真实感

全剧将湖南省在“精准扶贫”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讲述得详细全面,如种树、修路、开渠,发展特色产业,运用网络直播“带货”,解决教育和医疗问题,举办相亲大会,易地搬迁,等等。《大地颂歌》的尾声用今昔对比的汇报形式呈现扶贫工作的成果,同时也对牺牲在扶贫一线的干部表达哀思。但讲述这些扶贫故事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由各项戏剧冲突推进的。剧中设置了几个精彩、鲜活的冲突情节:出走的年轻人与村长的矛盾;“好吃懒做”的田二毛对龙书记扶贫不直接发扶贫款的质疑与挑衅;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时,资金短缺造成的村民与水泵销售经理的对峙;留守儿童小雅没条件上学的困境……在艺术营构上,运用具象化、蒙太奇手法设置悬念,使戏剧冲突更生活化,更具真实感,引人入胜。

第一幕《风起十八洞》的开头用一场“危机”迅速抓住了观众的眼球,用一串钥匙来具象化村里年轻人想外出打工与村里老人无人照料的矛盾冲突。村长挽留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时,拿出了一大串外出的年轻人寄存在他那里的钥匙,通过“叮叮当当”的钥匙碰撞声将村里老人无人送终的悲哀化无形为有形,村长和年轻人们的垂头叹息,在沉默之间生发出来无限的悲伤与无奈,长久的沉默中既包含着村民们对贫穷的无奈,又有年轻人对故土的不舍。接着,龙书记宣传扶贫方针的话音刚落,田二毛便出来“砸场子”了,由激昂向上的气氛陡转至火药味十足的争论中,气氛的落差造成了悬念、为后续情节埋下了伏笔,也掀起了戏剧高潮,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使其具有沉浸式体验。

开山场景和劳动场景充满泥土气息,具有粗犷美。大幕开启,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就是十八洞村村民开山的震撼人心的场面,将一个庞大的现实空间微观化,身着苗族服饰的演员悬吊在陡岩峭壁上用铁钎和铁锤凿山,配合重重的鼓音,极具力量感,视听冲击力极强,古老湘西大地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使观众产生空间错位感。十八洞村通往外界的路开通时,主舞台与大屏幕的影像的完美衔接,仿佛一条绵延数十里的蜿蜒山路真的出现在前方,易地搬迁的队伍如长龙在山间舞动,舞台纵深感极强,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群舞《奋斗》运用蒙太奇手法,通过对镜头、场面、段落等进行分切与自由组接,将十八洞村四季的劳动通过冬春夏到秋天,大大压缩了生活中实际的时间,调整了四季的一般顺序,使冬天和秋天有了双重含义:既表示时间意义上的季节,又表示十八洞村从艰难处境走向小康的社会生活意义。伴随着屏幕上“冬—春—夏—秋”的场景变换,冬天的霜雪、春天的生机、夏天的活力和秋天的收获相继呈现。舞蹈演员们将实际生活中的生产动作转换为舞蹈动作,冒着寒冬的风雪架设电线杆,在生机勃勃的春天开垦和插秧,在炎热的夏天开通水渠,在秋天收获蔬果和粮食。刚健有力的舞姿,展现出十八洞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昂扬斗志。

二、悲壮情感寓于静穆美

莱辛曾在《拉奥孔》中写道:“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的苦痛的情况之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静止的雕像把拉奥孔肉体上的痛苦收敛了,用一种平静、优美的姿态将其刚毅之美呈现出来。第四幕《一步千年》中的男子独舞柔中带刚,充满静穆的悲慨之气,与拉奥孔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雨将破败的房子压塌,小雅被埋在废墟里,雨夜众人营救小雅,演员小刘将用手指抠地、挖地的动作转换成舞蹈动作,每一个指节、关节都在发力,每一处肌肉都紧绷着。当升降台下降模拟挖地挖到深处时,小刘用双手疯狂地刨地,通过充满爆发力与美感的舞蹈动作把悲伤、焦急的心情演绎出来。伴随着轰隆的雷声和淅沥的雨声,一束追光,将演员心中的恐慌外化、放大,渲染到整个空间中。

全剧用不同类型的音乐来表达不同层次的情感,使演员的情绪更为丰满,观众所感受到的情绪既有视觉层面的,又有听觉层面的。在前半段,充满张力的管弦乐与热火朝天的群舞场面相得益彰,对十八洞村村民忙碌而乐在其中的奋斗场面做了成功展现;相比而言,后半段采用的音色低沉的大提琴,与空灵女声相交织,营造出的苍凉气氛更为动人。

舞台剧最后一幕,作为全国770 位因扶贫牺牲的同志的家属代表,彭建兰和王婷用朗诵的形式,以妻子、女儿的角色分别对爱人和父亲表达了沉痛的追思之情。一个站在丈夫牵挂的黄桃树旁,一个站在父亲修建的桥上,一树一桥寄托着两人的哀思,悲伤情绪和孤独感也在舞台上扎根、蔓延开来。朗诵不同于歌舞,不是用肢体而是用语言表达情感,两人的独白就像和挚爱的人对话,只不过是得不到回应的诉说,是有去无回的无尽想念。动情的诉说让观众也产生共鸣,更加真切地感受家属的悲痛,了解到扶贫干部所面临的艰难与付出。

三、灵动歌舞营构意境美

剧中歌舞多元、灵动的组合为全剧营造出了多种意境,为观众构建了一场视听盛宴。

首先,歌曲构成具有多元性。选取富有湖湘特色和少数民族风情的民歌,如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醴陵民歌《思情鬼歌》《浏阳河》等,与现代流行歌曲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在灿烂的阳光下》以及田二毛的说唱相结合,在鲜明地方性中体现一种混搭风格,使音乐表现形式更加新颖、抓耳。剧中有大量唱段,有的充溢奋斗激情,有的满怀对困难的忧虑,有的则是对光明未来的期盼之情。《开山》唱段中反复的“开山”二字伴随着低沉男声表现的劳动号子“呦吼”,展现出十八洞村村民坚韧的一面,营造出具有阳刚之美的意境;一曲音调舒缓的《故土难离》,如泣如诉,充分展现了村民们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及对贫穷的无奈之情;龙书记初到十八洞村唱的《使命》音调高昂,饱含精准扶贫的信念与决心;相亲大会上一对对单身男女一来一回的苗歌对唱,乡音飘扬,展现出湖南少数民族独特的交友方式以及洒脱、豁达的地方风情;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具有互动效果,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及小雅演唱的童谣显示蓬勃生机,孩子们稚嫩的脸庞、纯净的嗓音、无邪的笑容和充满活力的动作感染了全场观众。

其次,民族舞与现代舞的结合、群舞和独舞的结合、民歌和流行歌曲的结合使整个舞台剧形式丰富。群舞《奋斗》灵感源自村民们的农忙动作,演员们身着简化的苗寨服饰建设,插秧,收获,富有生活气息,反映出村民的拼搏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群舞《马桑树儿搭灯台》在LED 屏幕上的水墨画与蓝色的灯光烘托下,在舞蹈演员们一步一移、一颦一笑、柔和的肢体动作与温柔的音乐节奏的配合之下,营造出空灵、梦幻的意境,展现了女子对情郎的柔情。采茶舞蹈、绣女舞蹈、采摘猕猴桃舞蹈也是婀娜多姿,舞蹈演员们举手投足间顾盼生辉,展现出苗家姑娘的日常生活,表现了苗女的美丽、勤劳和多情。

此外,舞台布景和灯光调度做得精细到位,布景、灯光与演员、场景的配合臻于完美。背景有实景、有影棚虚拟影像、水墨画等;舞台布景技术多元化,大量LED 屏幕的灵活运用、先进投影设备营造出的立体化背景、虚拟影像的运用,使整个舞台都生动、鲜活起来,静态的背景和动态的道具如苗寨吊脚楼、刺绣架、水闸开关等巧妙融合,使舞台得以无限扩展,从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平面变为立体。

歌舞剧《大地颂歌》是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的典范之作,既是对时代同步生活的敏捷反应,又有精湛融通的艺术形式。全剧生动再现了十八洞村的扶贫历程,主题鲜明,情感真挚,细节真实,是我国文艺界对时代重大主题的直接呼应,制作精良,艺术精湛。对时空的艺术化处理、紧凑的情节、鲜活的舞美,营构出戏剧冲突的真实感、悲壮情感的静穆美和灵动歌舞的意境美,将湖南的“精准扶贫”史浓缩于一剧,描绘了扶贫人物群像,萃取出宝贵的时代精神,具有史诗级品质与重大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