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大国形象的自我表述
——以近年来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为中心

2020-11-11龚自强

文艺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冷锋英雄主义战狼

龚自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进一步明确,从而为进一步推进世界格局从美国一家独大向多元多极化的道路发展做出应有贡献。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已经一去不返,当下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尽管世界局势仍存在一定的变数,中国的崛起仍将面临主要实力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百般阻挠”,但是这一大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奉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中国,已然成为国际秩序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国际力量,其大国形象正从多个层面为国际社会所认知。

然而,也应该看到,对这一大国形象的表述与中国的大国形象之间却总是存在不小的偏差,这已经越发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任何大国形象的树立都离不开一定的、适当的宣传,在冷战之后,文化战、意识形态的战争已经不再是一个秘密,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大国形象的切实树立仍有待于一定程度甚至是不遗余力的自我表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并不友好,中国的国家形象某种程度上一直在被西方有意地误读,鉴于西方在国际社会中长期以来的主导地位,由此传达出的中国的国家形象就不仅是不合实际的,而且是对之的有意污蔑。妖魔化中国的结果导致一个很可怕的后果出现:一方面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家形象确实在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却是国际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固有刻板化认知依旧存在,且表现出日益忽视中国“实际”的凌空蹈虚之态。

在当今这样一个传媒发达的全球化时代里,在中国崛起与关于中国形象的表述方面存在如此重大偏差的紧要关头,我们实有必要再度帮助世界“发现东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国形象的自我表述。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家之间较量的弥散化,我们必须强调大国形象的自我表述,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寄希望于国际和平友好人士的善心和良心。文化冷战并不遥远,它可能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某种意义上,只有自我才可以准确无疑地表述自我,对于中国大国形象的自我表述一方面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正确地表述中国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西方大国长期以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有意误读做出反驳与批判。现在的形势下,我同意王岳川的观点:“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再也不能像灰姑娘一样等待西方来发现、来表述。在此意义上,我赞成赛义德的观点:我们能够也必须自我发现和自我表述。”

在这个意义上,近年来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的优秀之作屡屡出现,给了我们不少惊喜。《战狼2》《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影片在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如此深入人心地将中国大国形象的自我表述与主旋律军事题材类型片的成功探索结合在一起,产生了非常动人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从而不仅完成了对中国大国形象的强势表达,而且体现了大国形象的自我表达一旦成型,形成阵势,所可能产生的魅力。这些影片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让如此之多的观众自发产生对中国大国形象认同的电影作品,可谓将电影的“魔力”施展得近乎完美的作品,它们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美妙平衡也给国产主旋律电影出示了有希望的前景。跳出他者的视角之后,中国的国家形象原来可以如此“崇高”,这也许就是自我表述的意义所在。这些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对于大国形象的自我表述显然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与那种计划性的、自上而下推行的主旋律电影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封闭”塑造不同,它们无疑打开了大国形象自我表达的多重大门,初步展示了自我表述中国大国形象的魅力与意义。对之做出分析,以揭示大国形象自我表述的经验教训,相信必将给国产电影良多启示,同时也将为新的时代语境下,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表述中国大国形象提供必要经验。

一、个人英雄主义的彰显及其丰富内涵

长期以来,我们讲求国家利益大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奉行的乃是集体主义精神,这虽不意味着对于个人意义的贬低,但在表述国家形象时,个人的意义便不能不受到有意的“限制”。这样,我们的电影便常常缺乏集体主义与个人意义之间的必要辩证,个人的意义很难凸显,个人英雄的形象也就甚难树立。我们过分强调只有一个个个体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团结有序的集体,个人的意义才得以凸显,却多少有些忽略其实每一个伟大的集体都同样需要由一个一个伟大的个体来支撑。在这个意义上,黄继光、邱少云等此前的英雄人物同时都是集体主义的最佳代言人,而绝非个人英雄主义的模范。在他们心中,国家与集体的分量始终有千万钧重,当他们迫不得已必须勇当英雄的时候,他们的心中时刻装着的依然是国家与集体。因此,他们人生最为个人英雄主义的时刻只是一个瞬间,在那个短暂的瞬间,他们可以撕开集体主义的束缚,让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短暂闪耀,那无疑是让人心动的瞬间。集体主义的伟大光环,正是因为一个一个如他们一样的英雄人物的短暂闪耀而显得光辉灿烂。在这样的集体光辉之中,他们个人的意义常常趋向于消失,从而淹没于对集体主义的浓墨重彩的强调里。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是不被提倡的,尽管它们有时候必须要显影,也只能作为一星火花,短暂闪耀之后,便要再度回到集体主义的怀抱中,成为集体主义精神的一个生动写照。

《战狼2》最让人惊讶的即在于冷锋这个形象的塑造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大胆彰显。这个虽然属于战狼中队的退伍军人尽管仍然有着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时刻将祖国的利益放在首位,但他显然也有更加个人英雄主义的一面,在电影中不仅表现出了超强的个人能力、个人意志和个人品格,某种程度上有“超人”的影子,也表现出了某种为个人计议的生动个人情感。对于讲求温柔敦厚、中庸之道,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中国人来说,冷锋的种种表现无疑是令人惊讶的,某种程度上也很不习惯。但冷锋的个人英雄主义说到底仍然建立在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基石之上,正是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做底,冷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种种行为才显得可信、可感、可敬。正是因为在冷锋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之间建立了直接等同的联系,冷锋的一切个人化的英雄行为才得以被观众从超越其个人的意义上去理解,从而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出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一个人的形象中,看出一个国家伟大的形象。

影片无疑兼顾了观众体验与官方宣导,使得本来可能显得僵硬的官方宣导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观众体验和在体验基础上的国家认同,而二者的连缀或沟通全寄托在冷锋身上。在救助侨民和当地受叛乱冲击的非洲平民时,冷锋的个人英雄主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个几乎无所不能的中国退伍军人虽然无限完美,但仍然摆脱了“高大全”的直接宣导式形象,而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有情的男子。正是这个更加“真实”的冷锋,一方面打动了观者的心,另一方面则使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成为真实可感之物,也使得中国的大国形象有了更为切实可感的成立条件。冷锋并非没有瑕疵。从传统英雄的角度来看,他甚至有些不够格。他之所以要再度来到非洲,只是因为要为自己的爱人龙小云报仇,作为一个退伍军人,他与撤侨行动深度关联纯粹出于偶然。而且,即便是在撤侨行动中,冷锋内心始终都有找到杀害龙小云的凶手为之报仇的冲动和执念。龙小云的若隐若现,无疑更加增添了冷锋的凡人一面的气质,如果不恰好碰上这次撤侨行动,他也就是一个为了私仇而“兴师动众”的男人而已。某种程度上,正是恰巧赶上撤侨行动而带着私心去往反叛军和政府军战斗之地的剧情,让冷锋更有人情味一些,而儿女情长的一面显然并没有丝毫削弱他的英雄气质,反而使得他的英雄气质更接地气,更能打动人。也许正是在这种不经意的巧合里,爱国主义才显得不是那么生硬,而成为一种油然而生的情感。在那样的危险境地,一个中国人的英雄行为,绝不只是对他个人有意义,而同时是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最佳彰显。当冷锋右臂挂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终于带着救助出来的中国侨民和各国“难民”安全穿越交战区时,当交战双方因为中国国旗而停止开火时,中国的国家形象就以空前的力度挺立了起来。借助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彰显,影片无疑也最为有力地传达出中国的大国形象。在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退伍军人背后,站着的是整个国家。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独具内涵,这样的大国形象感动人心。

影片同时塑造了何建国、Richael 等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地呈现了个人英雄主义的丰富维度。这些人物更加真实可感,有更加朴实平凡的一面,但正是他们在关键时刻的英勇举动使得个人英雄主义这个概念来得更加可亲可敬。甚至连那个经历了从男孩到男人的急剧成长的卓亦凡也有了一些个人英雄主义的意味,当他摒弃花拳绣腿,开始与戴恩军事资源公司的国际雇佣军拼死搏斗的时候,尽管他的身板依然显得单薄,但他的精神意志显然已经迅速蜕变,可以被视为一个英雄。所谓英雄,不过是在最为为难的时刻,依然心中装着大我、装着集体利益、装着国家利益的凡人而已。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都是个人英雄,但也同时都是国家英雄。《红海行动》中的夏楠、顾顺、李懂等都不能说是完人,但在关键时候正是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能量,让祖国显得更加强大、威严、崇高。《湄公河行动》更是充分调用情感戏,在细腻的静场情感戏之中,深入挖掘方新武、高刚的内心世界,从而绘出英雄人物的立体形象。应该说,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彰显已经递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注重对英雄主义进行辩证探讨,不忌惮对英雄人物“平淡”或“庸常”一面的呈现,从而使得个人英雄主义散发出无与伦比的光芒。而在这个人英雄主义的背后,对于中国大国形象的有力的、丰满的构建也就此完成。

二、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凸显

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毫无疑问是宣扬大国形象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绝佳“教材”,但这种宣扬却丝毫不让人觉得虚假,也避免了此前主旋律军事题材电影经常存在的拍摄理念与现实脱节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它更加注重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凸显,从而将理想性的构造建立在雄厚的现实性的基础之上。为了宣扬一种绝对的思想正确,传统的主旋律军事题材电影无形之中就排斥了对立面存在的“合法意义”,于是战争便成为干巴巴的思想之间的战斗,且在战斗开始之前,结局已经确定,影片的展开过程无非是一种对于已知结果的印证。这样的电影好则好已,却多少有些虚假,因为说教意味浓厚而常常让观众望而却步。新世纪以来,主旋律军事题材电影渐渐开始关注现实,更注重从现实性上做文章,从而由现实性自然生发对于理想性的建构,这渐渐成为一个思路。表现在战争处理上,也就更加注重对于战争对立面的塑造,注重对于战争面临的现实困难及其真实的解决过程的揭示,从而抛弃过于理念先行的弊端,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主旋律军事题材电影的品质提升。《战狼2》《湄公河行动》 《红海行动》等无疑是这一创作路径的最新代表,某种程度上,正是其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回避现实问题的现实主义做法,更为有力地推进了大国形象自我表述的完成度。

这些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中所建构的中国的大国形象并非完美,但它却十分深入人心,无疑深入到了每一个平民的心中,使他们在观影的时间里顿时觉得自己与国家的一切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建立一种自己与国家共存亡的唇齿情感关系,其艺术效果堪称完美。一个并非完美的大国形象却产生了堪称完美的艺术效果,这或许就是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道的体现了吧。对于特别完美的东西,人们难免要觉得其虚假,这些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中国形象绝不完美,它甚至要刻意表现一部分中国现实的黑暗,一部分中国人的卑琐及其狭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它同时正面表现了中国国力的显著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显著增强的事实。在这两相对比之中,观众自然能够得到一个比较辩证的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认识,并自发地选择站在祖国这一边。客观来说,中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取得了长足的、惊人的发展,但由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区域间的不平衡等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始终存在,表述中国形象如果刻意忽略掉对于问题的表述,中国形象就很难在基本的客观性上过关。客观性上不过关,关于中国形象的理想性、浪漫性的表述也就无法成立。近年来的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在这个意义上堪称典范。

与《战狼2》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强势表达不同,《红海行动》中中国侨民也是恐怖主义分子的袭击对象,他们的生命也被置于危难之中。尽管用“强者无敌”的口号来宣扬国威,但杨锐领导的这支“蛟龙突击队”在伊维亚共和国的撤侨行动中虽然成功转移了滞留侨民,却不得不在遭遇战中损失惨重,获得一场悲壮以至让人绝望的惨烈胜利。但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命悬一线式的搏命拯救行为散发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因此而使得影片更能引起共鸣与共振。国家的强大有时候正是因为国家精神的强大,而这种国家精神的强大则不能不体现在每一个中国公民的精神之强大之中。“蛟龙突击队”每一名浴血奋战的队员,以及临时加入的记者夏楠等都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表征。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影片中他们都曾面临困厄,甚至面临绝境,有些人不得不牺牲,但正是对于这种绝境的呈现更加强化了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自我表述。

同样,很多观众也会因为《战狼2》刚开场时对于中国某地强拆场面的触目表现而不能不震惊。这一场面不能不让人思考以下问题:暴力无论在中国还是非洲都非常普遍,只是形式不一样;恶人无论在中国还是非洲都非常普遍,只是表现不一样;善良的、软弱的平民无论在中国还是非洲都一样,只是具体遭遇不同。冷锋怒踢强拆负责人的做法并不理智,但在那种情形下,似乎只有这么不理智的做法才是“合乎理性”的,而烈士家属身份尚无法阻止强拆负责人的蛮横举动,这只能说明中国的发展仍然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这样一个桥段的设置看似突兀,其实对影片的叙事意义很大:一则体现了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一下就将情感立场放到观众那儿,放在最普通的平民百姓那儿,从而在“除暴安良”的民间传统上建立起“正义”叙事逻辑,获是广大观众的认同,二则在非洲与海盗的搏斗和在中国与恶蛮的强拆负责人的搏斗轻易就将观众的视觉兴奋和情感兴奋吸引过来,冷锋嫉恶如仇的形象也一下子挺立起来,观众就此与主人公建立起情感关联,三则无论是非洲还是中国,都需要冷锋这样的人物,也存在冷锋这样的人物,这就使得接下来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的高高挺立成为顺理成章的推进,而不是一种“生拉硬拽”的僵硬国家形象宣导。一个像冷锋这样的人物,他既揭开了现实的疮疤,也提示了自己具有治愈疮疤的能力。同理,一个建立在现实问题基础上的中国国家形象才既不隐藏它的问题,也展示了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了让人信服的内部构造。

同样是在《战狼2》中,另一个暴露问题又解决问题的范例是华资工厂最初的撤侨策略及其调整。在危难时刻,华资工厂最初的撤侨方案是仅仅撤离中国公民,而将同样在工厂工作的中国公民之外的人排除在撤离范围之外。在华资工厂这个小空间内,中国人成了救世主一般的存在,可是这个救世主却不具有普世情怀,并没有将一切弱者同等看待,而是狭隘地只救助本国公民。或者说,在救助的次序上,将本国公民放在了第一位。在中国人与非洲人已经有如此多年的工作合作的当时,很多中国人与非洲人建立家庭关系,将中国公民与非中国公民区分开来的过程,因此面临种种困难。在情感上来说,面临灾难,却抛弃非中国公民,也让华资公司的做法显得十分不人道。但某种程度上,爱国主义情感确实是有界限的情感,爱一切弱者则是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举动,二者在现实中势必有一些冲突。

国家是有界限的,但人道主义并无界限,只有在必要的情境下超越了狭隘国家主义的国家主义,才是更加能够打动人的国家主义,而这样的大国形象显然也才更能够立得住。影片聚焦这样的冲突,又最终让卓亦凡站在公司利益的角度,让冷锋站在人道主义的角度,决定不分国籍,撤离所有滞留在华资工厂的人员,这就完成了对于大国形象的更有内部辩证的表述。无疑,决定撤离所有滞留人员的举动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中国的强大已经足以决定他国人民命运的感觉,但同时,中国的强大会造福于他国人民。虽然起初华资工厂抱有狭隘的爱国主义理念,但这种狭隘最终为危难时刻的现实冲毁,爱国主义情感由之而在特定时刻跃升至人道主义的高度。某种程度上,这样经受曲折而建立的中国大国形象才更加真实感人。在美国大片中,我们已经见过太多美国人充当世界救世主的场景了,那当然同时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场景。在这个意义上,不止是《战狼2》,《红海行动》 《湄公河行动》等也无不通过将中国的国际形象向人道主义提升而表达了一种更加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当然,这个提升是建立在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之上的。正是由于直面现实,近年来的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才能最大限度地呈现中国大国形象的丰富内涵,从而为大国形象的自我表述树立标杆。

三、东西对抗的强调

近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的对抗中全面落败,导致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西方人主导的叙述里始终是“东亚病夫”一样的孱弱、野蛮与落后。因此改变中国国家形象,最主要的便是改变中国在与西方国家对抗之中的地位与形象,重塑中国对于西方的强势形象。或者,起码将二者放在一个平等的评价尺度上进行表述。在一个西方国家借助殖民优势已经主导了国际秩序的时代,想要重塑这种中国的强势形象无疑面临重重困难。但随着中国国家软硬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尤其是迫于中国国家形象长期被西方人有意地误读,且这种误读已经有了文化冷战的重大危险之时,适时扭转这种西方单向传输中国形象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中国的形象需要中国人的自我表述与塑造,中国的大国形象需要中国人的自我表述与塑造。在中国的国家地位与实力已经今非昔比的时候,重新表述中国的大国形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应对西方的文化冷战,的确十分必要。

《战狼2》在这个意义上很有针对性地设置了东西对抗的主线,并对之适当强调,从而有力地唤醒了国人压抑已久的创伤记忆,最大程度激发了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并契合了国人对于国家强盛的殷切期望与合理想象。黄种人曾经饱受白种人欺压,在影片中,黄种人却可以以令人信服的方式与白种人打得不可开交,并最终以肉搏的方式取得完全胜利。斗争的过程充满各种戏剧化的细节,势均力敌的态势无法不让人激动万分,这种在比较对等的意义上表述东西对抗的场景可以说是十分久违了。多年来西方人用“东方主义”的偏见视角来表述我们,我们自己也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自我东方主义”的方式来表述西方,《战狼2》总算让我们看到了不被刻意拔高的西方形象和不被刻意贬低的中国形象。且不管具体战斗原因,黄种人和白种人在非洲的土地上战斗的场面已经很有些象征意味,很隐蔽地透露了中国的国家地位与国家形象已经远非旧日情状的事实。打败白种人的冷锋,不可能不是一个英雄人物,而冷锋之所以如此强大,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容否认的提升。在这个意义上,《战狼2》所塑造的中国的大国形象就是掷地有声的。

在《战狼2》中,白种人属于国际雇佣兵,他们以交易获利的方式帮助反叛军攻打政府军,但无论是政府军还是反叛军,事实上都表达了非洲人民的真正心声:不与中国人交恶。这体现了经过多年中国援非建设的生动实践,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这两个历史上的“亚非拉”第三世界阵营的人民是有深厚情谊的。但身为白人的国际雇佣兵显然仍然不将中国人放在眼里,在他们那傲慢的眼睛里,依然只能看到过去那个不堪一击的中国形象。在与冷锋肉搏的最后关头,雇佣兵头目老爹认为冷锋必死无疑,不假思索地说出可能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倍感伤痛也倍感愤怒的一句话:“你们这些劣等民族永远属于弱者,你必须习惯”。是的,白种人对黄种人的种族歧视可能至今仍然存在,这就是我们看《战狼2》时感到特别紧张又特别宣泄的原因所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崛起依然要面对西方白种人集团的“围追堵截”,我们的前路任重而道远,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这不是想象,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

帝国主义时期的西方国家肆虐殖民非洲这片广大的土地,是以政府派兵的方式,现在和平时期的西方国家则采用雇佣兵的商业合作模式再度“入侵”非洲,以冷锋为代表的中国人与以雇佣兵头目老爹为代表的西方人之间的战斗因此便有了新的国际战争的象征意义。中国人打败了代表西方人的雇佣兵,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国人对于国家从屈辱的历史中翻身的渴望,尽管这只是象征性地满足,也足够让观众激动万分。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经历的那些屈辱时刻,黄种人战胜白种人,一直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想。《战狼2》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国人的这个梦想,并为之引入更加丰富的内涵。这时候的中国人,黄皮肤的中国人已经不满足于与白皮肤的西方人进行纯粹的战争,中国人还要做维护世界秩序和世界和平的主导者,这无疑极大地振奋了人心。正如有论者说:“《战狼2》无疑在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触及到了中国观众的内心需求……影片主动把中国塑造成为一个有能力、有担当、识大体、顾大局的国际秩序维护者和倡导者,这是符合今天国人对自我形象的想象的,所以它能引起今天观众更广泛的认同和共鸣。”《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中的中国显然已经是一股维护世界秩序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前者的与恐怖主义分子作斗争还是后者的与跨国贩毒势力作斗争,最终都能从或政治或经济的草蛇灰线中嗅出中西对抗的味道。所谓中西对抗,不过是中国实力增强,从而与世界范围内的强大力量斗争的表征。所谓中西对抗的终点,应当是中国胜过西方之后成为世界的和平力量的主导。在这个意义上,中西对抗的必然终点,即是中国成为国际秩序重要主导者。某种程度上,近年来的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满足了国人的这种想象,并因此引起强烈共鸣。

在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历史级别的票房背后,隐藏着十三亿中国人的内心渴望。随着中国国力的持续提升,随着中国已经成为国家多极化力量的重要一极,黄种人与白种人还要发生冲突,东西对抗仍要继续,影片所上演的故事很有可能在现实中更加激烈地上演。东西方的对抗并不会因为《战狼2》的结束而遽然结束,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将超出影片的明朗乐观,而势必将成为一个长期的现实问题。如同《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显示的,东西对抗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将有更加多样的表现形式。但《战狼2》通过凸显东西对抗而树立起来的中国的大国形象仍然让人信服,通过将一个非洲故事转变为东西方之间对抗的故事,《战狼2》有力地书写出中国大国崛起的活的实践,同样,通过将跨国缉毒和跨国营救的故事转化为中国维护世界秩序与和平的故事,《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有力地描绘出中国大国形象的浓墨重彩。自此,军事题材主旋律影片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穿梭,在故事与情感之间自由游弋,为大国形象的自我表述现身说法,确立典范。

客观来说,近年来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一步步走向成熟,从诸多层面刷新了人们对于主旋律军事题材影片的期望,也再次印证了近些年国产主旋律影片的一个新动向:主旋律影片也可以取得商业化的成功。《战狼2》等主旋律军事题材类型片的类型化探索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于更加注重观众体验,更加侧重对观众诉求的满足,它们也同时取得了空前的票房成绩,因此有可能影响更多人的认知,造成更大的文化影响。近年来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已经证明只要有过硬的电影品质,主旋律军事题材类型片一样可以获得商业、艺术、意识形态方面的全部成功。电影毫无疑问是当今时代的显学,我们如果能够抓住电影这个重要的表达手段,进行丰富的、有理有据的自我表述,必将使中国这个大国形象建构得更加完整,获得更广泛的世界认同,从而掌握中国形象建构的主动权。

虽然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取得了不小成就,但与美国同类大片相比,我们的此类电影仍显单薄且不成体系。我们应该创作更多这样的影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表述中国大国形象的作品集群。鉴于《战狼2》等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在国内外市场规模与影响力的巨大反差,我们应该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扩展国际视野,注重对于国际化表达范式的适应和应用,从而真正将中国故事表述得能够深入世界范围内观众的内心,以在一个普遍的意义上增强中国大国形象的国际传播。正因为近年来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的大获成功,我们才对我们所面临的正反两方面的形势有更清晰的认知。一方面,这些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证明了我们有文化输出的能力,另一方面,它们也凸显我们眼下的文化输出能力还很弱的事实。而我们薄弱的地方,正是西方国家强势的地方。多年来,中国的国家形象的“阐释权”一直都在西方国家手上,这种看不见硝烟的名为“东方学”的表述实践打着学术自由与知识传承的旗号,将中国国家形象置于“东方”以对应“西方”,无疑使得中国的国家形象严重受损,以至出现名实不符的局面。这正是近年来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的可贵之处,通过对中国大国形象的自我表述,将表述自己的权力牢牢掌握自己手中,就此讲出一个荡气回肠的中国拯救“世界”的故事,从而将一个十分强大的中国的大国形象呈于世人。从他者视角到自我视角,中国形象的变化无疑令人震惊,这不能不让人深思中国国家形象的自我表述的必要与迫切,深思文化输出的必要与迫切。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上升之后,我们显然要增强自身的电影生产能力和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增强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能力,从而切实提高文化输出能力,这一切都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关于未来综合国力的较量,文化输出能力将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我们应该有这种费孝通意义上的“文化自觉”,以努力提升文化输出的能力为己任。就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而言,我们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

注释:

①王岳川:《价值重建时代的大国文化战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5 期。

②吴春集:《观众体验如何决胜市场——评电影<战狼2>》,《中国文艺评论》2017 年第9 期。

猜你喜欢

冷锋英雄主义战狼
你,山川,我
《战狼2》复映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50亿
一“战”涅槃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5年9月4日—5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6年春节期间罕见降雨过程分析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