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本开新与融通比较
——论季水河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

2020-11-11刘中望

文艺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水河文学理论范畴

刘中望

季水河教授从上个世纪70 年代末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而今已经超过40年。四十年春华秋实,四十载璀璨弦歌。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季水河教授辛勤耕耘,敏于思考,成绩卓著,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各2 项(3 项已结题,2 项获优秀等级、1 项获良好等级),主持省部级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6 项,出版《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等学术专著5 部,在《文学评论》发表《胡风现实主义理论中的“自我扩张”》《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20 世纪的多向展开》《毛泽东与列宁文艺思想比较研究》《从过程思维看马克思主义文论范畴的当代扩展》等学术论文6 篇,在《文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光明日报》《学术月刊》《外国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等CSSCI 来源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 余篇,研究成果获得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湖南省文学艺术奖等省部级科研奖6 项,担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会长等重要学术职务。

季水河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聚焦重大理论问题,多维运用研究方法,深思继承与发展关系,推进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坚持历史眼光,凸显比较视野,注重范畴分析,强化材料运用,问题意识敏锐,研究视域宏阔,观点阐发深邃,文辞表达精妙,被学界同行高度评价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当代研究、新世纪文学理论本体探讨的标志性成果。季水河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关涉广泛、分析多维、启发深刻,具有鲜明特点。

一、历史视域与当代眼光的统一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曾经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虽然历史事件已经烟消云散、销声匿迹,历史场景无法本真复原、再度呈现,某些历史记载难以考证、无从辨伪,但历史为当下现实生活提供参照框架,过往事件与当下视域若能重合,理解更易澄明敞开,对当下精神生活的建构性更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思想资源和话语方式得以在当代“复活”,并为当下发展提供历史镜鉴和路径启思。理想、科学的文学理论研究,也应如此。但事与愿违的是,当下充斥我国学界的不少文学理论研究成果,却呈现出两种极端:一方面,研究历史,就是做考据、掉书袋、躲进历史阁楼成一统,缺少必要的“烟火味”,缺乏对当代语境和实践发展的深度思考;另一方面,分析当代,就是写评论、看眼前、为了热度而追鲜,没有悠远的历史意识,拒绝对理论命题的经典考察和纵横爬梳。上述两种做法都既不利于对文学理论历史形态的整理研究和系统总结,又无益于对当代文学理论进行发展指导和实践推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季水河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始终站在历史、现实、未来三者的交汇点上,研究过往具有当代意识,思考现实坚持历史眼光,预测未来蕴含前瞻思维,这种融通意识特别值得肯定。

在历史关注上,一方面,季水河教授以20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史为重点,系统研究其历史分期、语境背景、阶段特征、思想资源、范畴演化、方法应用、传播接受、成绩得失、影响变异、发展走向等重要问题,他的探讨既注重学术话语系统的内生动力和演进逻辑,在学术发展中窥见理论价值和思想魅力,又关涉20 世纪中国政治变换、民族解放和社会变革的整体趋势和宏观背景,在“大趋势”之中思考“小逻辑”,追求内在与外在、微观与宏观、自律与他律的二元对立统一;另一方面,季水河教授的研究聚焦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翻译、变异、阐释等多种历史形态,尤其注重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观进行研究,考察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悲剧冲突论的适用范围和指导意义、文学批评多维向度、阶级性、人民性等重要理论命题和学术问题,历史眼光突出,学术视野悠长,研究具有厚重感和立体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季水河教授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史的重视和考察,始终建立在对其文艺实践和未来走向的关涉基础上,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当代意识浓郁,现实指向明显。正是基于此,他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创新的中国问题意识,注重挖掘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当代价值,从研究方法、人学思想论争、美学观等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新时期文学研究方法变革、文学主体性讨论、中国文学理论审美走向的关系,从过程思维、艺术生产、批评精神等维度探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范畴拓展、文艺实践、评论指导,从资源整合、方法综合、思维接合等方面聚焦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创新,从当代形态建构及其体系反思等领域分析20 世纪80 年代至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及其未来发展,从市场经济与文学走向的关系维度研究当代文艺的价值取向,以“批判与重建”“危机与选择”为关键词探讨世纪之交、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建设方向及其特征,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始终充满着对文学理论当代发展的关切,贯通思索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二、问题意识与比较方法的凸显

世界著名科学家、犹太裔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他看来,解决问题可能仅仅依靠数学知识或实验技能,提出新问题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新精神,而后者恰恰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意义更为重大。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是这样,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亦是如此,提问能力往往体现知识积淀和学术水平,发问方式常常引领理论发展和思想进步,问题意识为科研创新提供思想动力和智慧保障,具有战略发展价值。这种情况表现在文学理论研究领域,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典型及其创作等,列宁讨论文学与阶级性、党性原则的关系,毛泽东的文学反映、文艺源泉、批评标准、大众方向论,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向内转”及其“文本中心”意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及心理分析文学理论建构,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及其文艺实践,弗莱的原型批评论,接受美学的读者本位论及其本体阐释,后殖民主义的地缘政治学及其理论狂欢,陆机《文赋》对文学构思、文类风格、创作技巧、审美标准的创新研究,刘勰《文心雕龙》对文学本体、创作、文本、发展和批评的综合研究,朱光潜的“人文主义”理念及其对不同文学理论思想的沟通与搭联,宗白华对中西画论的比较,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及其论断问题意识敏锐,学术理论或文艺实践针对性强,在文学理论话语创新和范式转换中发挥重要作用。

季水河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成果始终以问题意识为引领,深度反思研究现状,科学预测未来走向,探讨富有深度,创新性明显: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辩证分析异化劳动与审美创造的复杂关系;立足原初文本与实践语境,专题研究恩格斯悲剧冲突论的适用范围及其指导意义;多维比较列宁和毛泽东文学理论思想,认为毛泽东的艺术规律论更全面、更深入,遗产继承论更具体、更可行,文艺接受论更完整、更系统;将毛泽东与胡风文学理论的差异概括为对待创作主体、创作对象、世界观作用的态度不同,主要原因是救亡与启蒙侧重点、接受与继承遗产源、前方与后方活动圈的不同;以“自我扩张”为核心,深入分析胡风文学理论的内核及其主要特征;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将胡风和冯雪峰文学理论概括为不同轴心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从表现、原因和意义三个方面,专题讨论20 世纪初期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表达的模糊性特征;以学术发展为内在逻辑,将20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归纳为艺术论、认识论、实践论三个重要阶段;在肯定历史贡献和突出学术成绩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存在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传播内容的混杂性、传播选择的片面性三个主要不足;在人民性与公民性、艺术性的张力结构中,深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人民性的挑战及其机遇;从主体、客体、本质三个维度,系统梳理和全面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阶级性的考察;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划分为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的政治形态、以解决文艺现实问题为主的批评形态、以解决理论体系建构为主的理论形态,探讨中国问题意识的表现和要求;主张从方法、思维、资源三个方面,深入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系统创新;从过程思维的内涵及其趋势出发,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范畴的当代扩展;以发展与偏离为审视维度,宏观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体系判定及其当代形态建构,对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规律、表现、意义、不足的分析,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季水河教授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鲜明体现在方法应用上,那便是比较研究方法的大量运用和娴熟展开。这既与季水河教授长期作为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负责人、中外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方向带头人的身份关联,学术研究汇聚成为学科建设的巨大力量和智慧支撑,学科发展要求科研进行特色集聚和优势凸显,又与季水河教授长于逻辑分析、学术视域开阔、注重材料甄别等有关,亦与季水河教授对全球化时代学术走向、比较研究方法的优越性体认密切联系。季水河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比较,不仅重视异同辨析、中外对照,而且挖掘背景成因、梳理学术影响,并在中外文学理论发展史的宏阔坐标中进行科学评价。上述特点表现在大量研究个案中,诸如,毛泽东与列宁、胡风文学理论的比较,胡风与冯雪峰文学理论的比较,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比较,20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阶段的比较,等等。不仅如此,季水河教授还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引,将比较触角延伸得更远、挖掘得更深,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诸如,以“文学的异化”“异化的文学”为关键词,比较批判现实主义、现代派之异化的联系与区别;比较西方美学风格类型的重要范畴“崇高”“壮美”,挖掘关联性,梳理差异性;以“‘品性’塑造”“‘人性’解放”为核心观点,凸显中西美育观念的不同,等等。当然,就学术整体和思维视野而言,季水河教授从来都是综合使用研究方法,并不拘泥于某种研究方法,在他40 多年的学术探索中,文本分析、哲学、历史、逻辑、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系统论等研究方法,都曾被广泛使用,获得富有新意的大批学术成果。

三、范畴思维和逻辑辨析的凸显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范畴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范畴是对事物归类所依据的共同性质,是哲学及其逻辑系统的重要概念,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结构稳定性,典型范畴包括存在、时间、空间、质地、关系、状态、价值等。人类对范畴的认识,经历过“感知”“理知”“哲知”的变迁。2000 多年前,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范畴概念,并归纳基础范畴,但停留于经验性层次,200 多年前康德和黑格尔深化对范畴类型的具体认识,以实体和关系为核心,划分两大类10 个范畴,范畴研究不断深化。

在文学理论话语系统中,关于文学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规定和认识,往往通过对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界定、理解和应用得以实现,范畴是文学理论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保证,“文学理论的范畴作为人类认识文学现实的纽结、环节和梯级,是主体精神与现实之间交互运动的结果,是对活生生的文学及社会现实的精神提炼”,意义重大。事实上,大量的文学理论学说其核心就是某个范畴及其展开论述,诸如,柏拉图的理念说,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文化霸权、间离、技术主义、否定性、新感性、交往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继承与背离,解构主义对结构主义“文本中心”的反拨,巴赫金的复调、狂欢化理论,孔子“兴观群怨”说,庄子“虚静物化”说,“诗言志”“诗缘情”说,钟嵘“直寻”说,唐诗意境说,欧阳修“穷而后工”论,李贽的童心说,“公安三袁”的性灵说,叶燮的“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王士禛的神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等等,文学理论范畴发挥知识引领和思想涵括的巨大功能。正是基于此,韦勒克精微辨析文学概念散发出巨大的理论魅力,朱光潜上个世纪30 年代“文艺方面许多无谓的争执和误解都起于名不正,义不定,条理没有分析清楚,以至于各方争辩所指的要点不能接头,思想就因而不能缜密中肯”的提醒如在耳际,文学研究必须重视文学理论范畴的探讨。

季水河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特别重视对范畴的专题探讨和多维阐发,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有反映、表现、体系、人民性、阶级性、主体性、模糊性、中国化、时代化、艺术论、认识论、实践论、艺术生产、意识形态、异化劳动、美的创造、悲剧冲突、过程思维、对话思维、初级形态、当代形态、自我扩张、批评向度、中国问题意识等30 多个重要范畴被重点关注和深入辨析,并据此对20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生成路径、阶段特征、影响启示等进行深度研究和焦点审视,进而对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提出理性建议和前瞻预测。以文学理论范畴的纵横分析和系统开掘为基础,季水河教授的研究聚焦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和社会背景,注重详细辨析,强化综合研究,坚持学术评价,目标指向明确,语境意识清晰,理论反思深刻。

季水河教授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范畴的研究,紧密关联文艺实践活动,注重源流的考证与辨析,致力于展示范畴所承载的独特思维观念与具体知识范式,呈现复杂丰富的生成过程与文化语境,勾勒变化多样的传播手段和受众心理,擘画范畴、术语、概念的知识谱系和思想生产,揭示其与文学思潮、哲学观念和审美创造的紧密联系,关联文艺实践阐发理论内涵,结合社会活动解析文化意蕴,聚焦传播行为挖掘历史价值,在作品、作家、读者、世界的四维联接中,突出理论性、问题性、整体性、焦点性、当下性、历史性、关联性,使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阐释框架更加清晰、科学和有效。

注释:

①季水河:《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版。

②季水河:《浅谈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学术月刊》1983 年第3 期。

③季水河:《毛泽东与列宁文艺思想比较研究》,《文学评论》2008 年第2 期。

④季水河:《毛泽东与胡风文艺理论比较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0 年第1 期。

⑤季水河:《胡风现实主义理论中的“自我扩张”》,《文学评论》1987 年第3 期。

⑥季水河:《胡风与冯雪峰:不同轴心的现实主义理论》,《当代文坛》1991 年第6 期。

⑦季水河:《论20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山东社会科学》2007 年第5 期。

⑧季水河:《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的中国问题意识》,《社会科学辑刊》2018 年第3 期。

⑨季水河:《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民性》,《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年第4 期。

⑩季水河:《从过程思维看马克思主义文论范畴的当代扩展》,《文学评论》2010 年第5 期。

⑪季水河:《发展与偏离——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3 期。

⑫季水河:《文学的异化与异化的文学——批判现实主义与现代派文学异化之比较》,《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 年第4期。

⑬季水河:《品性塑造与人性解放:中西不同的美育观》,《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5 期。

⑭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467 页、第533 页。

⑮金永兵:《范畴研究:文学理论科学性的一种建构策略》,《云梦学刊》2011 年第4 期。

猜你喜欢

水河文学理论范畴
鉴水河之歌
与众不同的河水和湖泊
家乡的赧水河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湖南蓼水河石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
追忆黄药眠
文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