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模式在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2020-11-10吕晶
吕晶
【摘要】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综合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从孤独症儿童中选择,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确定研究对象,选取人数为70例。在综合干预模式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明显的凸显出该方法的效果,以对比的研究方式为主,使用计算机将患者排序后,设立研究组和参照组两个小组,将70例患儿平均分配至两组,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干预,其中参照组患儿接受传统干预模式,研究组中患儿接受综合干预模式;干预后观察患儿的详细情况,如治疗前后患儿的发育商(DQ),将以上数据统计后进行比较。结果:采用Gesell量表对患儿的DQ进行评价,治疗前参照组五个区域的DQ与研究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的各项评分与参照组相比均具有明显的优势(P<0.05)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中,采用综合干预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患儿的各方面功能,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在今后康復治疗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综合干预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5.270
引言
为了明确在儿童康复治疗中综合干预模式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部分孤独症儿童进行分析,采用分组对比的方法完成研究,作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孤独症儿童作为本次研究中的主要对象,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完成选取。期间将所有患者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命名小组中,即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儿童的平均值为(4.49±2.08)岁,以上资料具有可比意义。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传统干预模式进行康复治疗。研究组则采用综合康复干预,主要采用个别一对一、一对多结合集体形式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就集体康复干预而言,主要是由1名治疗师选择相同障碍程度的儿童进行干预,期间邀请家长参与,设定情景内容,如社交情景、游戏情景、感觉统合等,同时积极开展家庭情景模式,并指导家长积极参与[1]。另外对家长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指导。在一对多的干预中,治疗师选择障碍程度相近的2名至4名儿童进行干预,期间无需家长辅助。干预的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每天干预时间为3h。
1.3 观察指标
采用发育商(DQ)值进行Gesell量表结果的评定,分为发育极重度迟缓(≤24)、发育重度迟缓(25至39)、发育中度迟缓(40至54)、发育轻度迟缓(55至75)、发育状态边缘化(76至85)、正常发育(高于86)。统计相关数值后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是本研究中重要数据,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处理,故使用计算机录入所有资料并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使用n(%)和(x±s)进行描述,比较时分别使用x2和t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方法干预前后比较2组不同DQ值
据表1所示,干预前Gesell项目中五个区域DQ值比较,研究组与参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
2.2 不同方法干预后比较2组不同DQ值
干预后研究组Gesell项目中五个区域DQ值与参照组相比加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孤独症被称为典型,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社交能力影响,同时还影响着儿童的感知、情感、语言等方面的功能[2]。当前孤独症儿童具有两大核心表现,一是社交沟通缺陷、兴趣狭窄、限制重复性行为、感知异常,二是交互性社会交往在儿童发育过程中的表现。当前,临床中尚未明确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和病因,也未研制出针对性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只有能通过早发现、早干预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3]。本研究对研究组儿童采用综合干预模式,结果显示,本组儿童的各项发育商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传统干预方法进行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的干预,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不够理想,而采用综合干预后,儿童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建议今后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武丽杰.我国孤独症谱系障碍流行病学现状及趋势[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08).
[2]丁昊,房慧.社会功能为主线的综合干预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临床研究[J].系统医学,2019,4(13):99-101.
[3]宋宝娟.儿童孤独症的社会功能综合干预模式研究[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32(0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