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还乡”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2020-11-10路晶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关键词】“精神还乡”;主题阅读;教学设计;学习任务群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9-0019-04

【作者简介】路晶,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南京,211200)语文教研组长,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溧水区中青年拔尖人才,曾获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一核心概念,并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18个学习任务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北京教育学院王忠亚教授提出了任务群“榫卯组合,多维耦合”的教学策略。在此背景下,笔者尝试对不同学习任务群进行整合教学。

一、设计背景与思路

1.教材分析。“精神还乡”这一母题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专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设置了“月是故乡明”专题,《想北平》《我心归去》《肖邦故园》等课文中所指的“还乡”有地理意义,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乡土”。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涉及“精神还乡”这一文化母题,两诗皆体现诗人从世俗走向自然进而达成“精神还乡”的生命追求。自有了人,便有了“乡”,“精神还乡”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自古有之。不独中华民族,“还乡”是人类共同的文化母题。

“还乡”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一直有着丰厚的内涵。“乡”是生命个体出生成长的故土,是承载个体情绪的自然容器,是抒发个体情感的艺术之土,也是个体追求生命价值的精神本源。故而,“乡”是故土,是自然,是艺术,亦可以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2.资源整合。文艺作品不独以文学为唯一的表达形式,绘画、雕塑、樂曲、舞蹈、影视都是文化的载体。了解不同的文艺作品是如何具体体现“精神还乡”这一文化母题,进而对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是本课程设计的学习目标之一。为此,笔者选择以一组学术论文(下页表1)作为课程资源来组织“精神还乡”主题阅读,以实现“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当代文化参与”两个任务群的学习。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确定

1.构建任务,设定教学目标。

(1)聚焦“精神还乡”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关注当代文化生活。了解“精神还乡”这一文化母题在不同文艺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对“精神还乡”这一文化母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2)理解文本内容,了解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理清文本结构脉络,体会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能力。(3)能够针对“精神还乡”这一文化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得当援引、准确表达,写一篇评论性的学术小论文。

2.课时设置与课堂内容确定。

本活动拟设置3个课时。

第一课时:师生共同研读文本《对中国当代“精神还乡”主题油画创作的透视》,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当代油画中的“精神还乡”现象;厘清论文的思路逻辑,关注学术论文的表达形式。

第二课时: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其余课程资料,归纳“精神还乡”在其他作品领域中的现象特点。

第三课时:结合课程资源,总结学术论文的写作特点。

作业:基于以上学习积累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关于“当代文化现象中的精神还乡”的学术小论文。

三、课程实施

【第一课时】

1.构建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基本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对中国当代“精神还乡”主题油画创作的透视》一文。因为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具有专门性、理论性、科学性的特点,高中生并没有太多的学术论文的阅读经历,学术论文表达与内容的“陌生化”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本环节运用分层次构建多个“思维导图”的导读法,铺设阅读台阶,降低阅读难度。(具体导图见图1、图2)

最后学生填写表格(见表2),深入理解当代油画“精神还乡”的具体表现。

2.归纳总结,当代油画中“精神还乡”的具体内涵。

学生细读文本,界定“乡”在当代油画中的具体内涵,结合已学的课本知识,比较“精神还乡”的异同,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有理有证地展开概括分析。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对“精神还乡”的内涵进行界定与阐释。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100字左右的书面概括。

结合已学的知识阐释“精神还乡”这一母题的内涵,可以管窥学生对此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迁移与整合旧知识的能力,同时理解这一主题所反映出的中国人对圆融美好的审美追求,体悟其中所传达的生命关怀与生活关怀等“人道情怀”。另外,“千秋家国梦,万里故园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解释,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3.整合思维导图,梳理行文脉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合以上“导图”,呈现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见图3)

整合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在了解文本基本概念与观点的基础上,理清文本结构脉络和论证逻辑。此环节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是融合两个学习任务群的“关节处”。

【第二课时】

1.梳理课程资源,关注当代文化现象。

学生在学会用“思维导图”导读学术论文的基础上,自主阅读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归纳“精神还乡”在中国当代文化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记住乡愁)离散与还乡的文化表达》一文展现了纪录片《记住乡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还乡”的途径及意义;《精神的还乡笠屐的爱——大型民族舞剧(东坡海南)观后》中指出当代歌舞剧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人物追求人生价值“精神还乡”的生命历程;《文化“精神还乡”的意蕴》从“精神还乡”的历程、结构解析、民族心理等角度来分析“精神还乡”的实质;等等。

2.归纳总结,当代文化中“精神还乡”现象。

在学生梳理出当代文化各领域中“精神还乡”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现象的实质、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当代文化传承与民族审美的意义与作用。学生得出结论。(见表3)

【第三课时】

1.探索发现学术论文的基本阅读方法与表达特点。

2017年版课标指出“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表达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能力,开阔视野,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一环节,师生一起回顾学术论文的阅读过程,概括出阅读学术论文的基本方法,并归纳文本的表达特点。本教学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学习知识过程中所使用的阅读技巧,是阅读能力的延伸,使学生能够由阅读一篇文章到阅读一类文章,做到举一隅而反三隅。

2.以读促写,试写学术论文。

布置作业:基于以上学习积累,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有关于“当代文化现象中的精神还乡”的学术小论文。

四、总结与反思

2017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精神还乡”主题阅读由5篇学术论文组成,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師生尝试用思维导图为阅读铺设台阶,通过活动发现与总结文体写作的规律,以读促写,构建读写桥梁。笔者对本课程的实施总结如下:

1.关注文化热点,增强文化自信。“还乡”是中国文化的母题,从布衣还乡到士子还乡,从地理之乡到精神之乡。“还乡”主题不仅仅在文学作品里,通过这组资源的整合,学生可以认识“乡”在中国文化中的多重内涵、“还乡”情结的文化精神与其中所反映的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2.循序渐进,由读到写,架构读写桥梁。学术论文相较于小说、散文等文体而言,缺少引人入胜的情节,缺少充沛感人的情感,学生往往缺失阅读的兴趣。但是,阅读学术论文有利于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议论类文章的写作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选择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学术论文,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学术论文的表述方式,提高阅读学术论文的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

3.整合任务群,提升核心素养。本次课程资源的选择是对两大任务群的整合与实践。“当代文化参与”是学习的内容,“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是学习的支撑与方式。课程结束后的学生习作又铆合了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语文选修课程设置学习任务群旨在凸显语文学习的专业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任务群的整合教学是内容与方法的并重,体现的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将不同的学习任务群有机关联,是对教师课程建设意识的考验。

·点评·

路晶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体现了当下语文课程的一些先进理念。

一是建构课程的意识。我们一直认为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但教师照本宣科的多,主动去建构课程的少。这一教学设计,可以视为完成了一个微课程的建构。这种课程切合学生发展需要,设计这种课程也提升了教师的能力。

二是课程整合的意识。我们主张语文是一个整体,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应走整体化、整合化、结构化之路。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本身就体现了整体、整合与结构化的理念,教学落实要摒弃将18个学习任务群割裂的做法。从这个角度看,这一教学设计难能可贵,将“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与“当代文化参与”整合在一起,对教与学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核心素养的意识。核心素养是在综合性学习情境中培养出来的,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这一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基于学情,也指向学生的发展需要。群文阅读中设计的表达、交流活动,让言语实践得以充分展开;思维导图的运用,使学习者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显性化;课程素材的选择,体现了审美素养的需要;“精神还乡”的主题确定,直接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而学术小论文的写作,则是对四大核心素养的综合培育。

(点评人:诸定国)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多元互动,开展主题阅读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初中英语教师开展主题阅读的实践分析
语文“拓展性主题阅读”探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