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博物馆群未来发展方向

2020-11-10蔡文斌

海风 2020年2期
关键词:汕头公园博物馆

蔡文斌

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博物馆群自创建以来,已建成一批专题博物馆并对公众免费开放,馆群模式初具雏形。该馆群的建设始终坚持保护传承的思路,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初步探索出彰显汕头特色、反映开埠文化的博物馆群发展模式和方向。

一、现状和存在问题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总面积约2km2,是20世纪初全国34个对外开放城市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开埠区。从1860年开埠至20世纪30年代,汕头形成了以小公园为核心的环形放射状路网格局,商贾云集、盛极一时,是汕头埠繁荣的标志。该片区拥有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骑楼建筑群,分布着大量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建筑和老街,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之作和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

2016年以来,汕头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小公园片区的保育活化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对该片区的文物点进行保育活化,先后修缮辟建了一批开埠文化专题博物馆,加上此前己开放的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汕头海关关史馆等,当前小公园片区已(在)建的专题博物馆达20个,其中16个专题博物馆已对公众实施免费开放(开放情况详见下表),初步形成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博物馆群。

由于管理体制、配套建设、挖掘深度等方面的制约,小公园开埠文化博物馆集群优势还不够明显,目前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文化合力有待加强

目前,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博物馆群呈现管理源头多元的状况。数量上占优势的国有博物馆大多隶属于不同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其人、财、物均依赖上级的供给并受其约束,民营博物馆仅有香园钢琴博物馆一个。馆群每逢重大节庆的活动组织工作虽由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但日常运营仍各自为政,馆群没有统一的管理单位,各馆互动较少,区域影响力有待提升,馆际问的连接机制仍未建立,各馆缺乏对临近或类型接近的展馆进行推介引导的服务,不能刺激游客全面了解馆群乃至整个汕头的欲望。

(二)文化厚度有待挖掘

小公园开埠文化博物馆群集中在汕头老市区,密集度较高,但在馆藏和学术研究等方面成果较少。一些展馆的展品只满足于初期的布展要求,馆藏精品甚少,多以复制品为主,更谈不上对藏品背后的历史信息进行挖掘和延伸,缺少历史厚重感和对观众的吸引力。

(三)展陈水平有待提升

从已开放的展馆来看,多数展陈方式相对传统,除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陈列馆、蔡楚生电影史迹馆外,其它展馆仍停留在单一文字图片和几段视频循环播放的传统展陈方式,展陈效果过于生硬固化,缺少时代感和科技感,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发展模式分析

如今的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博物馆群,不仅是展示潮汕文化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而且成为众多海内外潮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的载体。

(一)实施理念新颖

小公园开埠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0处(包含23个点),其中国保2处(包含5个点)、省保5处、市保10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3处。鉴于该片区历史遗存众多,自2016年以来,汕头市委、市政府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小公园开埠区文保单位为重点,开创性地从中选择一批历史文物价值较为突出、条件较成熟的建筑作为保育活化的对象,每年组织编制一批修缮设计方案,实施一批修缮项目,并深挖每栋建筑背后的故事,将修缮好的建筑量身打造成一个个博物馆,串点成线,以线连片,串联起汕头开埠时期一段峥嵘岁月,逐步形成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博物馆群。

(二)展馆主题各异

目前,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博物馆群已开辟16个专题博物馆,首批修缮开放的展馆主题无一重复,可谓“一馆一主题、一楼一故事”。预计到2020年结束,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博物馆群将建成25个左右的专题博物馆,涵盖革命、华侨、贸易、工業、教育、海丝、科技、文化等多个类别,集中凸显汕头开埠文化,较好地展示和反映开埠时期汕头社会各种繁荣景象。

三、博物馆群代表案例摘述

(一)现代博物馆运营的良性模式青岛市北区博物馆群

2014年,青岛市在山东省率先编制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青岛市民办博物馆补助奖励资金实施细则》,在一系列政策的激励号召下,社会力量综合利用建筑、民俗、非遗、行业、艺术等资源辟建博物馆。目前,青岛市依法注册登记博物馆己达90家,73家免费开放。仅青岛市北区就有20多座博物馆,既有彰显红色文化的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博物馆,又有体现工业文化的青岛啤酒博物馆等,可谓门类齐全、内容丰富,逐步形成一个主题内容迥异、区域特色鲜明、以国有创办为主体、民间参与为补充,由“政府搭台、藏家管理、市场运营、社会力量参与”的博物馆群建设体系。

(二)联盟联动机制的综合示范: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

南通市“环濠河博物馆群”各展馆集中分布在南通市濠河周边,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和投资主体,原先体系十分松散,缺乏有效的馆际交流合作。南通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创新,依托南通市文博协会,推进合作建设,完善联动机制,组建了“环濠河博物馆群”理事会,推动成员单位在收藏、保护、交流、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联盟以来,“环濠河博物馆群接待观众的数量不断提升,从创建前年均110余万的观众接待量上升为年均200余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40余万人次,观众满意度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019年9月,南通市委、市政府在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和健全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成立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任正副组长,宣传、文广旅、财政、编办、人社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环濠河博物馆群整体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由南通市文广旅局加强行业统一监督管理,南通市博物苑在现有内设机构基础上,增加环濠河博物馆群联络协调内设机构,建立环濠河博物馆群联盟”,最大限度发挥环濠河博物馆群的集群效应。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窗口: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

现在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不仅是展示杭州工艺美术的窗口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而且成为了杭州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目前,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已与杭州市27所中小学、10所高校、1个社区建立了长期共建关系,成为了市民群众的‘第二课堂。常设手工体验活动共29项,包括博物馆之旅、ACM工艺坊等。举办各类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如运河申遗及三馆介绍图片展、刀剪扇伞三大文化创意集市、流动博物馆进学校和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广场活动、少儿创意剪纸大赛、博物馆寻宝之旅等系列活动。举办一系列专题讲座和‘纸剪传奇、‘伞行天下等主题性展览,每周举办剪纸培训班。据统计,该博物馆群每年举办公益性主题活动上百场次,接待未成年人近百万人次。”

四、未来发展方向及对策

为从根本上赓续汕头的城市文脉,小公园开埠文化博物馆群应将馆群建设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紧密融合,在多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博物馆群未来发展方向

1.藏展研学一体规划

如果仅把博物馆定位成一个展示的场所,已无法跟上新时代的要求。未来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博物馆群应朝多功能全方位的目标建设和发展,汇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身。

馆藏是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各馆在藏品征集过程中,要结合各馆特色,寻找“镇馆之宝”,还要积极引进优质的外馆资源,探索建立寄展制度。

重视展陈效果是提升博物馆影响力的关键。在展示方面,各馆既要“联起来”,积极开展馆际交流合作、实施联展巡展:更要“动起来”,运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等建设数字博物馆,对展馆进行全方位展示。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人的重要任务,学术水平同样反映一个博物馆的综合水平。各展馆既要围绕馆藏资源开展专业研究,又要开展公共服务方面的研究;既要开展内部管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又要开展馆际共建共享方面的研究。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当前条件下,各馆应注重以“寓教于乐的活动,活态展示表演、专题培训、公益性讲座吸引大众,不断拓宽和延伸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教功能。

2.注重服务品质提升

以人为本、以社教为目的,为社会提供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就馆群未来发展而言,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完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除做好馆内服务外,还要尽可能地做好延伸服务,使馆内资源能被更充分的利用。同时,要重视做好观众意见搜集和满意度调查工作。

3.打造公共文化品牌

未来博物馆群必须紧跟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步伐,结合各馆特色打造精品项目,塑造文化品牌。通过各种渠道、平台、活动推广自我形象,如“5·18国际博物馆日、6·11国家文化遗产日”等,进一步推出更好、更新、更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发挥博物馆的社教功能。

4.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博物馆事业既要注重自身的发展,又要在发展中探索推进与旅游业的融合。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博物馆群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展示与旅游观光高度融合的项目,当前通过设计博物馆主题观光线路、在旅游线路中增设博物馆景点,既为旅游开辟新景点新去处,又为博物馆集聚人气,两者实现双赢。

(二)推进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博物馆群发展的实施对策

1.整合馆群资源,深化馆际合作,实现聚合效应

针对当前各馆各司其主,各行其政的现象,一方面,“要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勇于打破馆际和区域界限,由过去的“各自为战”转变为“协同作战”,科学整合各种资源,坚持不同博物馆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在藏品管理和利用、陈列展览的设计和制作、人员的交流和培养、研究成果的互利共享、宣传教育工作的联动互助等方面进行更多地探索”。另一方面,应成立更高层面的牵头组织,加强集群化管理,形成统一高起点的馆群形象。同时鼓励各馆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平台,擦亮金字招牌;另外,应科学统筹新馆的辟建,深挖个体历史信息,坚持错位发展。

2.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治理结构,鼓励“跨界合作”

21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势在必行。2019年,馆群中的汕头市博物馆,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率先组建理事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吸纳各界代表、专业人士参与管理,为实现更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和更高效管理的目标迈出坚实一步。接下来,应推动各馆创新体制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充分激发活力,发挥“跨界合作”的制度优势。

3.加强藏品建设,提升展陈水平,强化学术支持

馆藏资源是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各馆必须高度重视馆藏建设,根据错位发展、兼顾地域文化的原则,明确藏品需求,建立资源丰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收藏体系。

新时代,公众对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对展览展陈效果和体验度要求也更高。各馆应不断增强展陈的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以观众需求为导向,注重形式设计、科技应用和氛围营造,提升观展体验感,打造内涵丰富、高端多元的展陈体系。

学术研究成果是博物馆展览的延伸,其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展览的质量和水准。各馆应鼓励文博从业者、潮学研究者围绕小公园开埠文化和馆藏资源开展研究,借力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汕头大学等学术机构,扩大小公园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术影响力,集中展示汕头精神,赓续汕头文脉,努力使保育活化后的小公园形神兼备,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4.释放政策红利,鼓励私人办馆,倡导百家争鸣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发展文博收藏事业光靠国家一手来办显然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营造我们的文博收藏事业。”目前,馆群以国有馆为主体,但小公园仍有大量历史文物价值较高的私人建筑亟待保育活化,下来应发动这部分私人业主,结合各建筑的历史人文信息,探索植入潮剧、潮乐、非遗展示、传承人现场展演等元素,使固态的建筑与动态的文化基因有机融合,双双焕发出新的活力,促进潮汕文脉的传承。

汕头应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出台扶持政策,让民办馆在“场馆运作、资金补助、场地配套”等方面享受到政策红利,为私人办馆提供基础保障,并通过建立帮扶机制,指导带动民办馆逐步走向成熟,不断壮大馆群展馆的数量和类别。接下来,还应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拓宽社会资本进入馆群建设的渠道,逐步形成类型多样、办馆主体多元的馆群体系。

5.做好宣传推广,讲好汕头故事,促进文旅融合

小公园开埠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场馆密集,接下来应重点挖掘小公园开埠文化内涵,联合媒体单位开展馆群的宣传推广工作,在主要媒体平台开设专题专栏专版,在已出版《小公园一楼一故事》《老城记忆》《小公園的前世今生》等系列丛书的基础上继续组织相关研究工作,不断推出研究成果。引导各馆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两微一端等媒介对展馆进行宣传推广,鼓励支持开发营销具有汕头小公园文化象征和各馆特色的文创产品,以开放创新的理念和方式讲好汕头故事,全面展示最能留得住乡愁的小公园文化。

小公园开埠文化博物馆群是汕头文化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篇章和浓墨重彩的一笔。接下来,应继续深挖小公园开埠区老埠文化旅游资源,做好旅游线路规划指引,开发开埠文化旅游项目,推出“开埠文化旅游线路”,让旅客“一游知晓汕头开埠史”,不断扩大小公园开埠区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6.借力信息技术,优化服务能力,打造文化品牌

未来博物馆的发展将融合云计算、移动互联、5G通讯等信息技术,运用最新的掌上微游、数字导览、知识图谱、社交互动等方式,将馆藏和服务资源零距离奉送给公众。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应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不断提升设施配套建设与服务水平,创新教育推广方式,拓宽公共服务领域,建立与社会各界良好的沟通互动机制。

馆群未来的建设应结合馆藏优势、办馆传统开展面向不同群体的讲座、导览、沙龙等教育推广活动,打造具有本馆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培育以文保单位、博物馆为支撑的体验旅游,打造小公园开埠区文化文物旅游品牌,强化馆群的文化传播和社教能力,让博物馆真正融入市民的生活。

(作者供职于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

猜你喜欢

汕头公园博物馆
在公园里玩
博物馆
广东汕头成立大数据联合实验室
开车去公园
黄征作品
开放扩容:打造大汕头湾区新格局
露天博物馆
一见如故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