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经济时代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下)
2020-11-10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接上期)
3传统中国文化在新经济中的作用
3.1从劝农、劝学、劝业到劝创业
自先秦时代以来,中国就有劝农、劝学与劝业的传统。我国自古都以“重本抑末”为基本国策。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也形成了一些传统,劝农便是其中之一。劝农制度据说始于后稷,在西周开始了“籍田”。“籍田”是每年的孟舂之月(农历一月),举行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向上天“祈谷”。同时派官员到各地巡行,代表天子劝农。汉朝开始设官劝农。置大农丞13人,各领一州,以劝农桑力田者,此“劝农”官之始。中唐以后,中央政府派遣财政使职外出,有以“劝农”入衔者。宋代以后还设有专门的劝农官员,如“劝农使”之类。劝农在元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设置了“司农司”和“劝农使”,劝课农桑。
中国的“劝学”思想也源远流长。先秦时期,《荀子·劝学篇》开启了“劝学”思想的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著有《劝学记》;魏晋南北朝劝学思想失落,但家诫流行;唐宋儒学复兴,兴科举,劝学思想也随之兴盛,元明清依然延续。
“劝业”一词,本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各劝其业,乐其事”。“劝”的意思是努力从事,与“劝学”“劝农”之“劝”不尽相同,后者为鼓励。受日本影响,清政府于1905年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附设劝业场。此时,“劝业”和“劝农”等词义相融合,与鼓励工商业相关。
作为政治动员机制的“劝”文化是怎么来的?最早的时候,领袖人物为了教化和动员、组织百姓,需要率先垂范,“劝”民跟从。随后,中国三千年大一统,除了暴力统治,“劝”起到了政府从上而下鼓励、引导,聚合人心的作用。几千年农业文明的超稳定结构和差序格局,以及中央集权的悠久历史,使得民间的自发社会组织发育迟缓。“劝农”“劝学”成为上层社会团结群众、统一意志,完成社会经济目标的一种工具。如今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在市场经济和法治方面逐渐与西方接轨,而处在严格管控与绝对放任之问的那些领域,仍需要必要的手段进行引导。为了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劝”成为动员经济发展的最佳形式,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新时期的“劝”文化延伸到“劝创业”。到了当代社会,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快速转型,既有民间活力经济的自发推动,也有政府的定向推动。基于中国的国情,劝农、劝学、劝业的社会治理和动员方式继续传承下来,只是“劝”的内容变了。配合新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劝创业”成为一种现象,也成为促进社会转型的有效手段。
首先,领导人直接引导和推动了活力经济。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人在发展活力经济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史称南方谈话,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这些讲话在当时的背景下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也鼓舞了创新创业,并促成了以陈东升、田源、郭凡生、冯仑、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等为代表的“92派”企业家的产生。胡耀邦也积极动员中国人民投身经济建设,动员市民、农民、知识分子创业。胡耀邦走了1600多个县,到每一个地方都鼓励当地的老百姓发展经济。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又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舞和推动了业已在全国展开的创新创业。
其次,除了领导人的号召,中国社会也进行了“劝创业”的制度安排。中国设立了一些介于政府和民间之间的指导性、中介性机构,用来“劝创业”。在机构设置方面,有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设立,以及中关村管委会等园区管理机构的设立;在行政区域方面,则有各级高新区的设立。同时,政府也鼓励民间智库、创新创业孵化器等服务机构出现,并给予一定支持。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开发实验区,这也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确立的高新区。1988年8月,全国第一次火炬计划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火炬计划”正式出台。这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旨在促进高技术、新技术的研发成果实现商品化,是推动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部署和安排。“火炬计划”的日常管理工作由科技部火炬高新技術产业开发中心负责。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是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建设进行综合指导的北京市政府派出机构,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引领作用。
总的来说,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管委会等介于官民之间的中介性服务机构的设立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劝”的艺术。而中国各地的高新区和产业集群,则体现了政府自上而下的产业发展引导思想。这些机构的设立、机制的产生和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带动了中国各区域焕发生机,主动投入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洪流之中,接轨全球经济,参与全球竞争。
3.2禅宗与洞见力
禅宗又名“佛心宗”,是佛教中国化后的分支教派,在唐代又分化为南北2宗。北宗代表高僧神秀大师(公元606-706年)倡导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称之为“渐悟”。南宗“执牛耳者”惠能大师(公元638-712年)认为“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拘泥坐禅,称之为“顿悟”。通俗地讲,渐悟是指经过内心空灵状态下,长时间思考而领悟;顿悟是指对于一件事物或道理,因为某种因素或缘由而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渐悟、顿悟都是修禅的具体过程,“悟”的结果是“神通”,是一种看透万物规律之后的自由、自觉、自在的状态。修禅的目的就是突破迷妄,使隐藏的活力得以自由展开,让内心想象力、洞见力、创造力得以自由发挥。
洞见思想有3个思想来源:东方哲学思想、西方哲学思想以及现代商业领域的思想家、企业家。洞见的西方哲学来源包括直觉主义、现象学、复杂系统论等。直觉主义、现象学都强调了内心的直觉对透视现象本质的重要意义。复杂系统论是现代科学的延伸,强调用整体论和还原论相结合的方法去研究复杂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跳跃式的直觉思维能发挥巨大作用。洞见的第三个来源是对商业有深刻洞察并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现代企业家。如菲尔·杜森伯里(全球排名第一广告公司——天联广告公司首席创意官、《洞见:世界最富创意的广告公司BBDO》作者)、大前研一(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著作有《无国界世界》《全球舞台大未来》等,国际著名企业策略家及经济评论家)、埃里克·施密特(谷歌前首席执行官)等,他们认为战略和创新需要靠洞见来获得,而不是市场调查或者理性分析。
在新经济时代,产业和企业的成长规律跳脱了工业时代的线性增长规律,而是呈现出生态式的跨界发展和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环境快速变化,机遇稍纵即逝,抓机会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核心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洞见力的重要意义愈发凸显,重新发掘和发扬禅宗的思想内涵也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3.3阳明心学与创业
心学是儒学的一派,最早可追溯到孟子,开创于北宋程颢,发展于南宋陆九渊,成熟、发扬于明代王阳明。王阳明集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于一身,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位“三不朽”圣人。他在哲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在前人基础上融合儒释道思想精髓,创立了阳明心学,推动了心学的成熟,并对后世的东亚文化圈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见图3)。
阳明心学主要有“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3大核心思想。“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所谓“心”是指本心,是精神和意识,“心”主宰人的身体。“理”是指“道”,道是宇宙的最高原理。“心即理”即是讲宇宙的最高原理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是人本身的实在状态。“心即理”讲求内求于心,讲求人要大其“心”,要立志、要有伟大的情怀,从而提升思想境界,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强调过程性,“知”和“行”是一个过程的2个层面,二者不可割裂。其中,“知”有2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指知识,在这一层面的“行”既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表达知识的过程,在这一完整的过程中“知”是起点,“行”是终点,“知”的最后形态不是理论而是实践。具有实践品格是阳明心学与前人最大的不同。“知”的第二个层面是指“良知”,“良知”即本心,而本心原本是知是非、知善恶,是一切道德活动的本源根据,也是人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从这个层面讲,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致良知”就是要把“良知”找回来,并把“良知”推广到诸事。它体现了人的德性本质,而这种德性需要通过道德的实践和道德的践履来表达。
近年来,阳明心学在创业者群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创业者的指导价值愈加凸显。时代呼唤伟大的创业者,而伟大的创业者需要伟大思想的滋养。阳明心学强调大其“心”,鼓励立大志,鼓励有情怀的思想能够点燃创业者心中的那把火,提升创业者的格局和精神境界,启发创业者有更高的追求。“知行合一”作为方法论,能指导创业者将创业之“心”和创业之实践牢牢结合,推动创业者去实现梦想。“致良知”作为价值观则能够在创业者心中植入高尚的价值判断,让创业者能够有正确的价值驱动而不仅仅受利益驱动,这在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4稷下学宫与新经济智库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主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府和智库。稷下学宫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发展于齐威王,发达于齐宣王,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即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展开的,官学为“黄老之学”。稷下学宫规模之大、聚集人才之多、影响之广,可谓空前绝后。其代表人物包括孟子、荀子、邹子等。孟子主张民本思想、性善说,主张施仁政;荀子主张天道自然、性恶说,主张隆礼重法;邹子提出了五行论、五德論、九州地理论等。
来自“稷下学宫”的学说对中国后世的文化和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稷下学宫能与西方古希腊的“雅典学院”比肩而立、交相辉映,成为东西方发展史上智慧文化的顶峰。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思想独立、百家争鸣、求实发新、修齐治平”的智库传统。
稷下学宫的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产生了很多新的思想,对齐国的重新兴盛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使齐国在齐桓公之后再次站立在诸侯争霸的颠峰。因此,稷下学宫对如何发挥智库作用帮助政府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竞争格局的演化与春秋战国时代有诸多相似之处,研究学习稷下学宫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启示。
稷下学宫最大的特点是实行“官资民办”制度,由齐国官方资助,由学宫“祭酒”自主管理具体事务,保持思想独立,允许“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制度性地参与国家大事谋划、外交等活动,集中发挥“资政辅政、启迪明智、平衡分歧、举荐贤才”的智库功能,堪称世界智库发展的典范。
保持独立性是稷下学宫取得百花齐放的根本,也是对当代智库建设最重要的启示。智库的独立性包括机构本身的独立性和研究的独立性2个方面。机构的独立性是指脱离体制,作为没有任何依附的独立机构进行日常运作;研究的独立是指要建立自己独有的思想理论和研究分析框架,不可人云亦云。机构的独立要靠市场运作,同时,市场化运作也能激发智库的创造活力。智库的根本价值在于思想引领,对社会产生影响和推动作用。作为新经济智库,就需要时刻站在新经济的最前沿,对科技创新和新经济现象保持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引领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