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肿瘤登记有力推动中国癌症防控事业发展

2020-11-10潘锋

中国医药导报 2020年25期
关键词:登记处院士食管癌

潘锋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群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癌症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因。自1959年我国建立基于人群的肿瘤登记(PBCRs)以来至今已60多年,肿瘤登记在肿瘤负担监测、临床研究、制定和评估国家癌症防控计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新出版的《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杂志发表了来自中国国家癌症中心赫捷教授团队的一篇有关中国肿瘤登记发展的最新综述,作者回顾了中国肿瘤登记的发展历程,介绍了1973—2015年中国癌症流行病学变化趋势,并根据肿瘤登记数据分析了40年來中国癌症负担的变迁及其对防控策略的影响。

在2020年7月27日举行的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成立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应邀做了题为《加强恶性肿瘤防控,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题报告。赫捷院士说,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肿瘤登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肿瘤登记及监测随访网络基本建成,全国现有肿瘤登记处574个,覆盖4.3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31.5%,我国已建成全球覆盖人口最大的肿瘤登记体系,肿瘤登记有力推动了中国肿瘤防控事业的发展。

肿瘤登记发展历程

赫捷院士介绍说,基于人群的癌症登记(PBCRs)是任何国家癌症控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PBCRs旨在提供肿瘤发病率、生存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数据,从而为肿瘤研究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持。PBCRs可用来评估癌症负担程度及其未来可能的演变,为寻找癌症病因及预防提供基础数据,为肿瘤潜在危险因素的流行提供线索,PBCRs还可用于监测预防计划的效果,早期识别或筛查癌症及评估临床疗效。

赫捷院士回顾了中国肿瘤登记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事件。1959年为调查河南林州地区食管癌高发情况,我国在林州建立了第一个肿瘤登记点,1963年中国首个城市地区肿瘤登记中心在上海成立。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性的癌症死亡率回顾性调查,覆盖全国96.7%人口,调查结果揭示了中国癌症死亡率和分布特征,确定了与癌症高死亡率相关的特定地理区域。此后,我国其他一些地区也开始建立肿瘤登记制度,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已有12个肿瘤登记中心在运行,这些中心大都位于癌症高发地区。1990—1992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全国癌症死亡率回顾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自1973年以来中国癌症死亡率逐渐上升。2005年我国开展第三次全国癌症死亡率回顾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癌症发病模式在1973—2005年间发生了一些变化,胃癌、食管癌、肝癌疾病负担一直居高不下,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002年经原卫生部批准国家肿瘤登记中心(NCCR)正式成立,中心主要负责全国肿瘤登记工作的宏观管理、技术指导和质量评价,中心成立后开始持续收集、管理和分析全国肿瘤登记数据,并每年组织开展肿瘤登记培训和发布《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从2008年起国家财政提供资金已连续11年支持肿瘤登记和随访计划,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肿瘤登记工作的发展,11年来每年投入的资金从刚开始的369万元人民币增长至5000多万元人民币,累计投入26 319万元人民币,上海、湖北等省市也提供了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本地区肿瘤登记工作。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量从2008年的43个迅速增加到2019年的574个,覆盖4.38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31.5%,其中城乡人口分别占48%和52%。目前,中国大陆的所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经开展肿瘤登记。

赫捷院士介绍,2015年原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肿瘤登记管理办法》,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肿瘤登记管理办法,旨在为医疗体系中的组织或个人提供法律保护,以支持他们向NCCR报告有关癌症病例的信息并将信息用于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同时确保所有患者的信息都能得到保护。办法要求所有医院、医疗机构和卫生机构都需定期向其当地的PBCRs提供新发癌症的临床记录,患者死亡监测数据及保险记录等,生命统计系统需提供人口死因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肿瘤登记过程也在不断发生改变。PBCRs通常使用计算机互联网来确保从医院得到传输的癌症患者记录,已有超过40%的肿瘤登记处使用电子数据管理系统来提取数据并向NCCR报告。PBCRs之间采用主动和被动随访混合的方法估算癌症生存率,当地登记处的工作人员根据可识别的信息将癌症的发生和死亡记录联系起来,非关联患者将由登记处人员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家人进一步随访。

赫捷院士说,中国肿瘤登记监测工作取得的成绩全球瞩目,我国现已建成全球覆盖人口最大的肿瘤登记体系。以此为基础,国家癌症中心建立了癌症信息发布机制,自2008年以来通过《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发布国家和省级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了确保所有的登记处都能掌握高质量的数据,NCCR制定了中国肿瘤登记数据的国家标准,包括数据的可比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等,《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仅收录高质量的数据。随着我国肿瘤登记处数量的不断增加,肿瘤登记机构的数据质量也逐年稳步提高,最新的五大洲癌症发病(CI5)数据库(第Ⅺ卷,涵盖2008—2012年注册)接受了中国36个肿瘤登记处的高质量数据,这36个肿瘤登记处分布在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年覆盖人口1.8亿人。《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在全球范围内被频繁引用,凸显日益增长的中国肿瘤登记全球影响力。

中国癌症负担变化趋势

赫捷院士说,在过去的40年癌症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因,癌症负担日益加重。通过分析1990—1992年和2005年我国开展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癌症死亡率调查的结果,并结合肿瘤登记中心多年来积累的监测数据,总体来看1973—2005年间中国癌症疾病负担不断增加,且不同癌种负担的变化趋势各有特点。

研究显示,中国人群死于癌症的比例从1973—1975年间的10.1%,增加到2015年的24.2%。癌症粗死亡率从74.2/10万上升至170.1/10万,但年龄标准化死亡率自1990—1992年后就开始逐渐下降,从94.4/10万下降到2015年的77.9/10万。过去20年年龄标准化后癌症死亡率大幅下降说明,我国癌症粗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通过对不同癌种的分析,1973—2015年间我国最常见的胃癌、食管癌、肝癌的死亡负担一直居高不下,尽管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明显降低,而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的总体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研究人员认为,除了人口老龄化因素外,肥胖及缺乏运动等问题日益突出,较为普遍的吸烟和空气污染以及感染相关疾病控制得到改善等,可能都会导致中国癌症负担状况发生变化。

研究还发现,2000—2015年间我国所有癌症男性和女性的总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女性的年龄标准化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男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趋于稳定。男性常见的高发肿瘤是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膀胱癌,女性常见的高发肿瘤是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胃癌和宫颈癌。最新中国PBCRs生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所有癌症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从2003—2005年的30.9%上升至2012—2015年的40.5%。但不同肿瘤的5年生存率存在很大差异,胰腺癌仍是“癌症之王”,胰腺癌2012—2015年间的5年生存率仅为7.2%,而甲状腺癌5年生存率则高达84.3%。食管癌、胃癌、喉癌、骨癌,宫颈癌、子宫癌、膀胱癌和甲状腺癌八大肿瘤5年总生存率有了实质性改善,而死亡率极高的胰腺癌和胆囊癌未观察到生存改善。

肿瘤登记推动癌症防控

赫捷院士介绍说,为应对日益增长的癌症负担和进一步提高癌症防控水平,1986年以来国务院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发布了一系列健康计划,以促进癌症的预防和控制,这些国家卫生健康计划为我国癌症防控提供了路线图和政策支持。PBCRs作为国家癌症防控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全国癌症监测网络为政府决策和效益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在全国范围继续扩展PBCRs和获得更高质量的数据将是未来的发展目标。

赫捷院士介绍,《国家癌症控制和预防计划(1986—2000)》是中国发布的第一个全国性癌症控制计划,该计划15年内的重点工作是预防和控制高发癌症死亡率,包括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结直肠癌等,并确保实现肿瘤登记人口达到5%的覆盖率。《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旨在推動农村地区和癌症高发地区的全面癌症防控,着重防控死亡率较高的肿瘤,如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等,同时确保肿瘤登记工作覆盖全国5%人口。《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要求进一步实施《肿瘤登记管理办法》,强化肿瘤登记并达到覆盖全国30%人口的目标,同时绘制全国癌症地图。2016年至2019年国务院相继发布《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在中国每个县建立覆盖率达100%的肿瘤登记是健康中国行动的关键内容之一。在上述国家卫生健康规划中都包含了改善和提高我国癌症防控能力的相关举措,并将改善癌症患者生存率、减少包括癌症在内的慢病过早死亡作为重大目标。为了与联合国健康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我国设定了到2025年将非传染性疾病(包括癌症)的死亡率减少10%,到2030年减少30%的目标。

PBCRs发挥重要作用

赫捷院士指出,癌症防控的目的是降低人群肿瘤疾病负担,改善患者生存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中国癌症预防和控制中PBCRs在三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评估中国不同地区多年来的癌症负担和防控进展,二是提供证据指导癌症优先领域,三是支持癌症成因和预防的相关研究。中国肿瘤登记还可以衡量健康保护政策效果,以及适时采取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措施以增加癌症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机会。由于肿瘤登记数据的连续性,可将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和生存率的趋势用于定期评估我国癌症控制总体进展。

赫捷院士介绍,在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方面,首次全国癌症死亡率调查为确定癌症优先防控领域提供了证据,如江苏启东登记处收集了40多年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于1985—1990年间在这一肝癌高发地区开展了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成功揭示出乙肝疫苗预防感染可降低肝癌风险。肿瘤登记还可用于识别癌症潜在的危险因素,如全国肿瘤登记数据分析发现1990—2009年间,中国肺癌发病风险增加与PM2.5暴露和臭氧空气污染有关。此外PBCRs在监测和发现肿瘤患者比例和分期变化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食管癌高发地区林州市和磁县开展的一项前瞻性干预研究,评估了内镜检查对高危人群的影响。

在二级预防方面,PBCRs数据被用于识别癌症高发的特定区域。2006年以来我国启动了多项针对性癌症的筛查计划,包括“农村地区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两癌筛查项目”“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等。数据显示,项目地区癌症早诊率超过80%,治疗率达到90%,筛查人群的癌症死亡率下降了46%,早期病例诊疗费用较中晚期节省近70%。

赫捷院士介绍,2006年启动的“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31个省市的263个项目点,筛查对象是农村高危人群,覆盖癌肿包括食管癌和胃癌等上消化道肿瘤,以及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项目累计筛查281万人次,发现早期患者4.4万例,有效治愈率达到87.7%。2007年启动的“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4省市的32个项目点,筛查对象是淮河流域重点地区高危人群,覆盖癌肿主要是食管癌、胃癌等上消化道肿瘤和肝癌。该项目2007—2018年度累计完成问卷调查206.6万人,高危人群数63.5万例,累计筛查数43.6万人,总检出率为0.7%,总体早诊率72.3%。2012年开始的“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26个省市的65个城市,筛查对象是城市高危人群,覆盖癌肿有肺癌、乳腺癌、上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和肝癌等。该项目2012—2018年度累计完成高危人群评估354.2万人,完成筛查量105.5万人次,检出各类阳性病变9.1万例。

赫捷院士表示,过去几十年来的中国癌症流行病学变化数据提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是我国居民最常见的癌症,我国面临着与感染相关的癌症和许多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癌症并存的双重负担,不同地区的癌症负担情况明显不同,意味着癌症防控措施应因地制宜,同时提高癌症防控和诊治水平离不开持续全面覆盖的肿瘤登记数据。

赫捷院士最后说,与部分欧美国家肿瘤登记覆盖超过90%人口的水平相比,我国还需继续改善肿瘤登记的数据质量和覆盖广度,尤其是在西部农村地区。我国癌症负担日益严峻,肿瘤登记数据是了解和评估癌症防控情况的有效和独特方法。未来国家癌症中心将明确各级肿瘤登记处的具体工作职责,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履行肿瘤登记上报职责;落实登记工作人员资格认证,建立稳定技术人员队伍;提高已发布的11个省级肿瘤登记年报质量,推进21个省级肿瘤登记年报发布;2020年登记覆盖区县达到1500个,2021年新增登记区县900个,2022年实现全覆盖。

专家简介

赫捷,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候任会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肺癌、食管癌的外科临床诊治及胸部肿瘤转化医学研究,主持多项国家和卫生行业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猜你喜欢

登记处院士食管癌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速递
俄男子要和小精灵登记结婚
miRNAs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食管癌术后远期大出血介入治疗1例
VEGF、COX-2 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上海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