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银行视角探讨吉林省农村项目“融资难”现象
2020-11-10赵淑慧王俊男
赵淑慧 王俊男
[摘要]农村项目建设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吉林省是全国产粮大省,但其农业总产值却仅为全国下游水平,农村项目的融资问题是影响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以银行视角对现有市场存在的农村项目融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市场各方角色及任务,进而提出解决农村项目融资“难”现状的合理建议。
[关键詞]农村项目;市场关系;融资信息渠道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持续聚焦“三农”发展。2020年一号文件中,中央一方面要求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求各方优先保证“三农”投入,要加强对“三农”信贷的货币、财税、监管政策正向激励,为农村市场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提高风险容忍度,优化精准奖补措施。长久以来,随着社会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的整体需求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由于农村得天独厚的空间优势和农业相对集中的作业模式,使得农村项目融资成为了新时期农村金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市场方之———银行的视角,来探讨吉林省农村项目“融资难”现象成因和纾解建议。
1 吉林省农村项目融资市场现状
1.1 项目方资质普遍偏低
吉林省政府2019年发布的“一主六双”产业布局规划中共有262个项目,其中县域及以下地点的项目数超过250个。在这份代表了吉林省未来3-5年整体发展规划的名单中,80%以上项目的总承包方为省内的本土企业,省外投资项目不足1/5,跨国投资项目则几乎为0。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境内农村项目的总承包方绝大多数由本土企业来担任,外部引入项目少之又少。同时,受限于本省的经济环境,本土企业的各方面资质也都远低于同行业全国的平均水平。对应的,除了以农商行、吉林银行为代表的少数地方性银行外,其他银行的授信策略基本都是全国性的准人标准,只有在少部分重点行业会对不同地域进行小幅的差别化调整,这就促使本地的项目方多数人不了银行的融资“门槛”。
1.2 融资市场信息渠道狭窄
整个融资市场中,除了融资方和投资方,各类中间人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便是其中最关键的角色,究其原因无外乎两方面:一方面来源于农村项目的本质属性——改善民生、促进三农发展,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政府在整个农村项目中起到的督导和调控作用,他既是投融双方的直接监管者,也是包括市场信息在内的市场资源的主要调控者。此前,就有不少文献把市场资源的错配作为项目“融资难”的根结之一。吉林省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由于本土项目方从业及融资经验偏少,依然存在着大量项目方对银行直接进行“陌生”拜访,类似这种欠缺准备的对接往往很难取得成效,而多次的尝试也难免不使得投融双方对市场的整体行情的评估产生心理偏差。
1.3 投资方投资策略同质化严重
农村项目融资市场面临的另外一个困境就是农村项目融资市场中严重的“头部效应”。农村项目融资市场中,以全国性银行为代表的投资方具备相对丰富的投资经验,一旦跨省或跨国的投资项目在融资市场出现,一定会引来各方资源的蜂拥而上;而另一方面,本土项目方则由于资质等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往往在市场中被投资方拒之门外。由于市场的投资方整体投资策略及风险偏好趋同,在本土企业占据绝大多数的吉林省,这种严重同质化的投资策略已经对农村项目融资市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碍。
2 “融资难”问题的分析
2.1 地方经济对农村项目的资金流向影响巨大
本土项目融资企业的发展严重受限于地方经济。根据各省最新公布的2019年GDP情况来看,在全国31个省市地区中,吉林省GDP总量排名第26位,GDP名义增速排名第30位,GDP全年增量排名第29位,各项指标均处于全国下游。同时,从wind关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数据来看,作为粮食大省,吉林省的农业总产值在东北三省来说也处于偏低水平。
近年来,投资界素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尽管这种说法过于主观和绝对,但确实也从市场端的侧面反映了很多问题。而农村项目投资市场本就是投资市场中相对弱势的一环,受到的影响就更为显著。正是由于地方经济导致本土企业难以做大做强,投资市场又存在一定的地域偏好,这就导致吉林省内的农村项目主体整体的资质趋于水平线以下。由此可见,地方经济环境和政商关系的改善将对吉林省农村项目融资市场产生积极的、重要的影响。
2.2 散客式发展影响了市场信息的有效传导
由于本土企业的弱势地位,开发主体独自向资金方融资的效率极低,部分小体量的融资项目在走投无路之后甚至向民间借贷“低头”。多年来,类似的融资乱象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融资方松散的组织形式影响了市场信息传导的有效性。如果投融资双方得到有效的组织和对接,双方信息渠道更加通畅,那么市场将有可能从点对点的试探性接触演化成点对面、甚至面对面的接触,这样将极大减少个体间接触耗费的成本和时间,有效提高市场信息传导的有效性,从而对农村项目融资市场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2.3 农村项目投资缺乏良性市场循环
吉林省农村项目融资市场投资方投资策略同质化造成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对市场秩序的负面作用。一方面,市场“头部效应”的直接影响是将市场的融资方推向两极化,但是由于吉林省内市场融资方中本土企业的占比较大,所以市场的多数融资方都无法得到预期的融资,导致市场的整体成交率下降,进而影响市场的整体发展预期,而这种影响恰恰是长远而持久的。
另一方面,由于优质的“顶端市场”资源有限,导致市场整体的流入资金总量不饱和。以银行为首的投资方会因为自身资金利用率的限制,迫使投资方在每年年初制定对农村项目融资市场的投资计划时,减少对整个农村项目市场的投资额度预期,从而使市场整体规模进一步萎缩,而市场整体资金流人的减少,也会反向压缩融资方整体的融资成功率,劝退一部分入市者,从而使得农村项目投融资市场的规模进一步萎缩。如此反复,就会形成恶性的市场循环,严重阻碍市场整体的发展步伐。
3 对吉林省内农村项目融资困境的几点建议
3.1 地方政府应从直接参与者向组织者转变
地方政府市场角色的加速转变将对吉林省农村项目融资市场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以2013年为起点,随着国务院、发改委、财政部等多部门单独或联合发布的一系列政府信用類项目文件的出台,地方政府在项目融资市场的角色也逐渐发生了转变。曾经的农村项目市场中,地方政府多以购买服务的形式作为融资方参与其中,而随着政府购买服务被PPP模式的逐渐取代,地方政府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多是监督和政策支持。
然而,地方政府的角色转变过程因人而异,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执政理念仍然停留在向融资市场要直接效益的层面,忽视了作为市场组织者能赢取长远的综合收益的考虑。政府参与理念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将对农村项目融资市场产生积极而全面的影响,一方面会平衡市场各方合作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会融通各方渠道,使得信息和资源在市场内更顺畅高效的流转,从而从根本改善现有的市场环境。
3.2 创立创新投融资平台,促进投融双方的信息交互
在省内建立以政府为背景的综合性、交互式融资信息平台是农村项目融资市场得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以吉林省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农村项目融资市场发展迟缓的直接元凶。此前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无论是从博弈论或是帕累托效率来进行考量,农村项目融资市场都并非是绝对的零和博弈市场,也存在着很多种帕累托改进的可能,而其中最直接且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授利于市场环境的手段就是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改善。由此可见,市场对于综合性、交互式融资信息平台的需要显得极为迫切。
事实上,由于农村项目融资市场前景广阔,市场中不乏类似的信息服务平台。但是,由于农村项目的主体多为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并且地方政府几乎贯穿项目融资的整个流程(如政策引领、项目筹备、项目批建、市场监管等),所以,大型综合性、具有一定公信力的市场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主体首推地方政府。而这样做好处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快捷便利,农村项目的规划和落批都会在第一时间从政府渠道获知,项目信息及时上线有助于加快沟通进程,保证交易时限;其次是公信力高,项目信息的批复及基本投标企业信息在平台上可由相关部门提供,省去了以往投资方对融资方基本信息的验证过程,提高整体交易效率;最后是整合力强,由于监管贯穿始终,各方信息的归集、整合、处理都能在同一机构内部完成,将原来的外部事务转化成内部事务,极大地解决了流程上的时间成本问题。
3.3 建立健全市场机制,促进市场参与者的提升与整合
健全的市场机制是农村项目融资市场得以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新时期以来,随着城乡经济结构的转变,农村金融市场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而市场机制的建设离不开各方的努力和维护,这样才能摆脱“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发展困境。
地方政府等职能机构应在规范市场的同时,积极鼓励新型投资方的引入,正确引导、完善、优化金融信用环境。利用信息平台对各种类型的投方和融方进行差异化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激励、制度约束等手段,引导市场各层面的有效对接,提高交易成功率和各方收益。投资方在配合监管及督导机构进行投资策略区分的同时,也应该主动公开自身对目标客户的核准条件,协助政府统筹梳理投融资市场,增加市场需求,提高市场活力。融资方项目公司则应合理确定融资需求,项目及企业相关信息应报尽报,积极配合平台及投资方的资料审核安排,从而提升项目融资的成功率和效率。多方的共同努力会使得市场的发展诉求相对一致,久而久之,市场机制自然会向更好的方向继续发展。
4 结语
农村项目是三农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项目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推动其融资市场的良性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地域经济、信息渠道、机制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以金融从业者的视角来看,地方政府市场角色的转变、统一的综合性投融资平台的建立、良性市场机制的完善这三方面举措将极大改善现有的融资环境,从而有序推动吉林省农村项目的发展,助力全省的经济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张文明.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化逻辑研究[J].经济问题,2019(01).
[2]王曙光,李晨希.县域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纾解方略——基于“政府一市场关系”视角[J].长白学刊,2020(02).
[3]王书斌,姜鹏.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博弈论与多方均衡视角[J].财会通讯,2010(07).
[4]耿传辉,任春玲,王宁.基于物权融资体系构建的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路径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6).
[5]蓝勋.农村金融市场信贷博弈及对策探析[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