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不同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2020-11-10冯卫国武敬亮王国辉
冯卫国 武敬亮 王国辉
摘 要:对分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同年级不同性质的课程实施对分课堂教学发现,对分课堂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的课程中延续使用,应用技术或拓展类的课程比基础理论类课程更适用。
关键词:对分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1-0090-03
Abstract: The PAD class is a new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applicable to different subjects and different courses, and helps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D class for different kinds of courses in different grade suggested that the PAD class is an acceptabl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that can be used continuously in different courses of different semesters. The PAD class is more applicable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extended courses than the basic theory courses.
Keywords: PAD class;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quiry learning; biotechnology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习效果”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也称为PAD课堂[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不同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7],很多高校生物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也使用了对分课堂教学[8-10]。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掌握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课课程设置包括两类,一是基础理论类,让学生掌握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二是应用技术类,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国内外研究前沿和最新技术动态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这两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在授课时需要使用不用的授课模式。对分课堂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然而对分课堂应用于不同性质的课程时,应用效果可能会存在差异。
教学是一个在实践中探索和在探索中提升的过程。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专业课程性质等实际情况,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教学模式,使其真正成为一個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本教学团队运用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讲授两门不同性质的课程,基础理论类《实验动物学》和应用技术类《细胞工程》,实践探索生物技术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对分课堂教学的优势
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会降低教学质量。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和手段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课堂教学的讲授内容多为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知识,在多样性、趣味性和实时性等方面都无法与网络信息相比。此外,大学课堂往往要连续两三节上课,学生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很难长时间保持对课堂内容的关注。较高的课堂缺勤率,在课堂上玩手机等在高校课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将有更少的时间专注于课堂基本知识的讲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显著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传统教学包括两个独立的过程,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后学习。师生互动少,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差,难以培养主动思考和探索精神。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方向是正确的。然而,课堂讲授的讨论时间太少,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具体的实施方法也不适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结合课堂讲授和讨论式教学的优势,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给教师授课和学生讨论,是一种互动的学习体验,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时将课堂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显著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特点,结合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 有利于培养探究思维。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类和应用技术类专业课程的知识存在紧密联系,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教材内容,设置探究性问题,使产生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和问题解决中去,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在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消化吸收、提问,进而合作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有效的知识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有助于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这也造成了旷课、低头族等现象。主动学习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自己在做什么。主动学习既包括获取知识、信息和观点,也包括经历和反思。对分课堂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课后复习、消化吸收、交流合作和有效的知识迁移,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3. 有助于教学相长。对分课堂促进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教学促进自己的学习,加强教和学两个方面的配合,教与学同时进步和发展。此外,对分课堂还满足了学生对发言、交流思想的需求,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成就感,教师也因此获得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以及情感动态等信息,进而实时调整教学方案。
二、不同课程实施对分课堂教学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基础理论类课程《实验动物学》,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应用技术类课程《细胞工程》,分别实施对分课堂教学,具体的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课程对分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1. 方案制定。首先是学情分析,《实验动物学》开设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已学习的专业课程较少,学生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且学生思维活跃、对网络利用能力強,基本具备实施对分课堂教学的条件;《细胞工程》开设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较多的专业课程,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且适应了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具备实施对分课堂教学的条件。其次是课程教学内容分析,两门课程都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主修课程,《实验动物学》属于基础理论类课程,一些基本的基础概念和理论不适合开展对分课堂,且学生是大学一年级,为进行探索研究,大部分理论性比较强的章节实施传统讲授法教学,选择个别理论性比较强的章节和全部的应用拓展章节实施对分课堂,例如“实验动物遗传学”以及“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动物实验质量监控”和“转基因动物和克隆动物”等,可以设置探究式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细胞工程》属于应用技术类课程,知识点多并且都是学科前沿知识,非常适合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探究式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例如“胚胎工程”“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核移植与动物克隆”“转基因动物”和“染色体工程”等,其中“转基因动物和克隆动物”部分在《实验动物学》课程中重点学习理论知识,《细胞工程》课程中重点学习技术,是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适合设置跨学年的开放性问题。
2. 方案实施。实施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讲授章节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教材。学生课下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通过复习课本、查阅文献资料,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主动学习、完成作业,并通过网络平台递交电子版作业。组织学生成立讨论小组开展隔堂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督促引导但并不介入讨论,在讨论结束后进行点评和总结。课程成绩包括作业的完成情况、在讨论组中的表现以及期末闭卷考试成绩。课程授课中期和授课结束后,通过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学生评价,实时针对问题讨论的内容和形式修订实施方案。
三、总结与讨论
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基础理论类课程《实验动物学》的个别理论性比较强的章节和全部的应用拓展章节实施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其中80.7%的同学能够适应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93%的同学认为理论性较强的章节适用讲授法教学,61.4%的同学认为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使用对分课堂教学,94.7%的同学认为应用拓展章节适用对分课堂教学。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应用技术类课程《细胞工程》的全部的章节实施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其中100%的同学适应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98.2%的同学认为该课程适用对分课堂教学。
通过不同学年不同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看出,在低年级开设对分课堂会有少数同学不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全部同学在到了高年级后均能适应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说明对分课堂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的课程中延续使用,且相联系的知识点可以设置跨学年探究性问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应用技术或拓展类的课程比较适用。常规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基础理论类的知识点适用性较差一点,可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四、结束语
对分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一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的课程中延续使用,应用技术或拓展类的课程比基础理论类课程更适用。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专业课程性质等差异,对分课堂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和完善,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秦艳萍.《生态旅游》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梧州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9(20):128-130.
[3]付永虎,刘俊青,胡晗,等.对分课堂在高校《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23):81-83.
[4]邵运文.基于对分课堂模式的课程思政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9(6):158-160,163.
[5]武敬亮,田桂香,潘智芳,等.基于“对分教育”的应用型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2):5-6.
[6]符丽娟,隋海娟,庞东渤.对分课堂结合案例教学在药理学大班教学中的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2):50-51.
[7]蔡容,王含彦,陈蓉.基于对分课堂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2):52-53.
[8]王桂华,余丽芸,王宪青,等.基于蓝墨云班课的《基因工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J].高教学刊,2019(14):105-108.
[9]鲍波,冷扬,朱少平,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验动物学》课程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9(8):116-118.
[10]田桂香,张波,王旻,等.对分教育模式在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实践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4):73-74.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对分教育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编号:BYGI2017019);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课题“基于‘对分教育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编号:C2016M011);潍坊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革新考试评价体系,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编号:2018ZD005)
作者简介:冯卫国(1980-),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人才培养。
通讯作者:王国辉(1983-),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