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为相思话评梅

2020-11-09郑志东

文史月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石家古村大院

郑志东

小河古村

一个小山村,出了个大名人。这个大名人就是石评梅,这个小山村就是山西省阳泉市小河古村。

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妇女运动的先驱石评梅女士的祖籍就是小河古村。

26岁,人生美好的年华。石评梅的一生却永远定格在这个年龄。26岁,没有延伸寿命的长度,却活出了生的质量和命的分量,真正有了生命的意义。

时光蹒跚前行,石评梅的名字没因逝去而被现在的人们所淡漠和忘记。她以过人的才华把信念滋润,用宝贵的生命把追求写在苦短岁月,用炽热的灵魂把脚下的路作了延伸,其生命的光彩与日月同辉……

从此,石评梅这个名字就成了小河古村的光荣,镌刻成世间永久的丰碑。为追寻一代才女的芳踪,作者慕名专访小河古村。

“满腹才华,能把青春燃作火;一身肝胆,已将热血洒成梅。”走进小河古村石评梅故居,其纪念馆门前的对联引人注目,对她光辉短暂的一生以高度精彩的概括。

石评梅纪念馆馆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彭真题写,是山西省德育基地、阳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介绍了石评梅参加反帝反军阀活动、从事女权运动、文学创作、教育教学活动等系列传奇故事。

故园厚土钟灵毓秀

小河古村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只有石、窦两姓,都是从洪洞大槐树迁来的。据《石家家谱》记载,石家于明朝初年定居小河村,因村前有小河,故称小河村。

古村位于阳泉郊区的义井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以“崇德向善”著称,素有“礼仪之村”美誉。它是著名红色作家石评梅女士的祖籍地,也是阳泉市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更因民国才女石评梅而出名。

石家大院大门
石家大院一隅

小河古村背山面水,绿树成荫。整个古村落淳朴平和,恬淡宁静,有古朴、自然、原始之美。因为偏僻的地理和历史上村里有文化人,所以保存了相对完整的历史遗存,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村内建筑大多顺应山势,依山而建,自由随意分布山凹之中,散落山坡之上,无丝毫矫揉造作,与山体自然融为一体。因青山环抱,传说当年日军从村口经过竟未发现小村的入口,就没有闯入,免遭祸害,足见其环境的优美和神秘。小河水静静地流淌,村中炊烟袅袅,俨然一处世外桃源。这里有明、清及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共计18.3万平方米,传统院落178处。建筑类型非常丰富,其中寺庙有关帝庙、观音庵等;祠堂有石家祠堂、李家祠堂、窦家祠堂等;商业建筑有当铺、商铺、醋坊等;代表性的大型宅院有石家大院、李家大院等。这些建筑主要为砖木结构房屋和砖石结构的拱券式窑洞。古井、古磨保存完好。2015年又荣获“中国景观村落”称号。

拾级而上,这些历朝历代的院落层层叠叠,依山而建,院院相通。村民说,没有导游引领,迷宫般的巷子常使不少人来回转悠,枉走弯路。

村中院子很多,尤其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家大院最为著名。石家大院亦称石家花园,是石评梅的祖宅,颇具我国北方大院特色。大院坐西朝东,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由21个上下相连、左右贯通的三合、四合院及偏院组成,门内有门,院中套院。游走在这座坐东朝西的清代民居建筑,进前院踏里院窜偏院,前院有倒座、照壁和大门;里院有正房及南北厢房;偏院为石评梅的绣楼。景区主要景点有石评梅纪念馆、石家花园、关帝庙、观音庵等。这些院落之间或由石阶相连,或以小径相通,或能隔窗相望。花园内有窑洞65孔、瓦房112间,构思独特、精美绝伦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随处可见。

石家大院靠山临水,选址讲究,环境优美,不仅在风水上胜出,而且在建筑装饰上,该院的石、木、砖三雕,雕刻细腻、构图讲究、工艺独特、含义深刻,称得上美轮美奂。现存木雕有450件,石、砖雕各有300多件。石家大院还有曹锟和平定知州孔广培等人书写的匾额。在这里你会身临其境,实地感受一处我国北方最具特色的大院民居文化。

文物專家考证后,认为石家花园集建筑学、美学、民俗学精华于一体,是中国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石评梅

民国女杰誉满华夏

“荣枯事过都成梦,忧喜情忘便是禅。”这是石评梅生前写下的一段名言,读后令人感慨颇多。

石评梅(1902—1928),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之一。她乳名心珠,学名汝璧。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曾用过的笔名还有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石评梅的父亲石铭(又名鼎丞),系清末举人;石评梅的母亲是父亲的续弦,均视其为掌上明珠。石评梅自幼便得家学滋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父亲为她启蒙,课之以“四书”“诗经”。除家教外石评梅先后就读于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子师范,成绩优异。她酷爱文学,还爱好书画、音乐和体育,是一位天资聪慧、多才多艺的女性。1919年,“五四”运动把刚读完师范的石评梅召唤到古都北京。她原拟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但由于那年国文系不招生,改报了体育系。在女高师读书期间,她结识了冯沅君、苏雪林等,并同庐隐、陆晶清等结为至交。她们常常一起开会、演讲、畅饮、赋诗。所谓“狂笑,高歌,长啸低泣,酒杯伴着诗集”,甚是浪漫,尽情分享着精神解放的快意,同时也踏进了文学神圣的门槛。石评梅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她与陆晶清编辑《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刊物,其间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她的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代表作有《红鬃马》《匹马嘶风录》。1923年秋,石评梅在北京女高师毕业后,留校任该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国文、体育教员。石评梅是在赴京读书时认识了娄烦县同乡高君宇,相互交往,加深了感情。受高君宇思想的直接影响,石评梅同家庭开始视同陌路。据说石评梅在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后树立“以健康之精神,作伟大之事业”的志向。石评梅积极参加各种进步的社会活动,并致力于文学创作,她才华横溢,著作颇丰,她嫉恶如仇、无私无畏,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望。

石家大院三百年的古树
石评梅与高君宇雕像
石评梅雕像

高君宇是山西省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政治活动家,中共北方党、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天长日久,志同道合,石评梅与高君宇共同语言颇多,并步入相恋。但由于对方已有包办婚姻,她久久拒绝高君宇的爱情。之后,高君宇结束了那场名存实亡的包办婚姻。然而,1925年3月,高君宇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高君宇的死使评梅痛悔交加,自此,石评梅便置身在孤寂凄苦中,她常常独自一人到高君宇墓畔抱着墓碑悲悼泣诉。

1928年9月18日,石评梅猝患脑膜炎医治无效,于9月30日死于当年高君宇病逝的协和医院。她死后,友人们根据其生前说过与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将其尸骨葬在君宇墓畔。

石评梅与高君宇生死相恋的故事感人至深。邓颖超曾说她和周恩来同志对高君宇同志和石评梅的相爱非常仰慕,但他们没有实现结婚的愿望,却以高君宇同志不幸逝世的悲剧告终,深表同情,缅怀之思至今犹存。石评梅的革命精神、拼搏精神激勵着后人,对爱情执著的精神感动着世人。

我们在北京的陶然亭公园今天仍能看到高君宇和石评梅的墓地。不少人在感叹一个民国才子和一个民国才女的爱情悲剧的同时,也仿佛目睹了现代版的梁山伯和祝英台,这种生死相依的爱情悲剧,不仅感天动地,而且也意味着从民国时期中国的女性已开始自我觉醒。追求爱的女人应有爱的自由,更有主宰自己命运的勇气和智慧,不畏人言,不做暗自伤怀的悲情女子,不再为爱伤身又伤心。这也是高君宇和石评梅的爱情故事给我们今人的一些启示吧。

石评梅年仅26年,但却以生命之光照亮了黑暗中国之一隅,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骁勇女将。

石评梅虽然走了很多年,但她还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虽死犹生,其生命已得到了永恒。

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

梅香如故永久不朽

“苍天不成就评梅于当时,历史成就评梅于千古。”

真正认识感知才女石评梅是在走进石家大院的一刹那。听村里老者陈述,闻导游讲解,让人情不自禁地对石评梅温婉脱俗的才情陡升仰慕之情。

石评梅因小河古村孕育而生,小河古村因石评梅的才情而闻名。

《归来》是石评梅的代表作之一,这里饱含了她别样的乡情:“四围山色间,一鞭残照里。我骑着驴儿归来了。过了南天门的长山坡,远远望见翠绿丛中的一带红墙,那就是孔子庙前我的家了……”置身石家故居,品味评梅作品,游走石家花园,仿佛评梅陪在你身边。走过戏台,石评梅散文《社戏》里的热闹戏台仿佛重现:“集聚的观众,成个月牙形。小贩呼买声,儿童哭闹声,妇女们的笑语声,刺耳的锣鼓声,种种嘈杂的声音喊成一片。”我们在古韵别致的清代民居里深感此地浓厚的文化气息。

石评梅纪念馆

如今小河古村似乎得评梅之灵佑,在全国文旅产业发展中也同样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小河古村内的每一处实物遗存、每一项文物古迹,每一种当地物产、每一个传统习俗,无不流露曾经的气息,烙印前贤的足迹,记录时代的变迁,蕴涵文明的神韵。如果说阳泉曾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那么小河古村则是耀目在这方厚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河古村是拥有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小村。村里先人居住过的地方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保留至今,这些古宅、名人、遗存,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仅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着突出的、普遍存在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

村里古树众多,多为国槐。有几株树年轮300余年,尤其罕见。村民常在大树底下乘凉聊天,品茶下棋,飘散着乡村生活的无穷乐趣。

关帝庙、观音庵、神萃宫、石家祠堂、李家祠堂、窦家祠堂,香火鼎盛,传统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当地民俗家家供奉土地祠,祈祷丰衣足食;屋脊安摆小狮子等雕刻,用以镇宅驱邪,保家平安等。村民历来食用油糕、面食、腌菜等地方特色食品。乡人、乡音、农家菜、唱戏、庙会,祈福祭祖、敬重乡贤,既是古村落的灵魂、血液和根脉,也是村民乐享生活的常态,更是小河古村开发利用、旅游留人的妙招。

古村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吸引了无数的旅游者纷至沓来。当地人认识到古村落的保护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这个原本就富含乡村韵味、特色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更要发挥其特有的价值。村子还在修葺完善中,发掘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熔铸现代先进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既要保护古村落建筑本体、整体风貌和周边环境,又要传承蕴含其间的历史文化。

岁月悠悠,时光冉冉,古巷幽幽,无言的古物阅尽众生无数。几代小河古村人一直相信,石评梅的进步思想以及坚贞不屈的精神与小河古村同在永存……

猜你喜欢

石家古村大院
古村之晨
古村研学感知传统
“大院子弟”说“大院”
终结者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Secret that Cannot be Told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恒大院线未来3—5年将建影城335家
古村之友面向全国征集100位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