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沁源“抗美援朝”老兵采访记

2020-11-09杨玉才

文史月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富国老兵

杨玉才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怀着对老兵们深深的敬仰之情,我采访了几位高龄老兵,重温了他们曾经驰骋疆场的热血气概,真切感受到他们肩膀上所扛起过的责任,感受到他们胸前的那份荣誉。

浴血沙场的李兴唐

李兴唐

10月23日,我来到沁源县李兴唐家,93岁高龄的他正在看电视,说起话来口齿清晰,中气十足。由于患有白内障,李老的眼睛已看不太清楚,加上年纪大了,腿脚也不太灵活,但说起那段当兵的岁月,他依然记忆犹新。

李兴唐,沁源县韩洪乡旭河村人,1927年出生,1943年入伍,1976年转业,曾在沁源县纪委、公安局、检察院等单位工作,退休后返乡。

采访当日,李兴唐精神不错。得知作者采访的来意,他脸上浮现出笑意,眼睛也变得亮晶晶的,随后挪动椅子从卧室走向客厅。儿子、女儿欲搀扶,他好强地摆手说道:“我自己走,不用扶。”李老的抗战经历要从1943年讲起。那一年他17岁,刚入党的他同时也是村武委会主任,正赶上县里征兵,就义无反顾地参军了。

1943年李兴唐当兵去了翼城,当了几天步兵,再后来又当了工程兵,因为表现优秀,入伍后不久就被派去当了侦察员。随后,他随部队从翼城步行到西安再到宝鸡,参加了第一次抗日战争。在这次战役中,他的腿部负伤两次。“我参加战斗,也是抱了必死的决心,一命换一命是我最坏的打算。凭我的身手,能多拼掉几个鬼子,血也就不会白流了。”李老回忆道。他参加过很多次抗击日军的战役,虽然在战斗中多次受伤,但他始终没有退缩,直到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在战斗中他多次立功受奖。

1950年李老又被部队派去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谈到抗美援朝,李老特别激动,“美国人武器先进,都是重武器,咱们只有步枪,但是咱们中国人战斗力强,意志坚定,只要敌人到了咱们的阵地,就一定能够把他们打败,我们没有武器的时候用嘴都可以把敌人的耳朵撕下来。”回忆起这些,年迈的李兴唐握紧了拳头。

1976年李兴唐转业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如今李老已是四世同堂。离休后,老人仍然每天坚持看军事新闻,通常早饭后还会到县城的马路上逛逛。看到县城的巨大变化,李老感慨万千:“如今咱们的祖国已经强大了,希望不会再有战争发生,也希望我们的这座小城建设得越来越好啊。”

抗美援朝老兵刘富国

刘富国

1950年7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无数中华优秀儿女雄赳赳、气昂昂投身到壮烈的抗美援朝战斗中,刘富国就是其中一员。

刘富国,沁源县李元镇李元村人,生于1929年5月,是一名中共党员。他于1947年7月在太岳一分区教导处参军入伍,194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解放太原战役,之后随军转战于西北西南,在四川郸县、贵州黔东南进行剿匪,1951年调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十六军留守处三队,赴朝作战。来到刘富国老人的家,我们一进院子,早已等候在家的刘富国老人就颤颤悠悠地走出屋迎接。为了接受采访,老人还特意穿上了珍藏多年的军装,军装上挂满了奖章。今年91岁高龄的刘富国已经儿孙满堂。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他心情十分激动。老人还翻出了压在箱底多年的军功章、荣誉证书,并给我们一一介绍,脸上的自豪和骄傲感油然而生。从部队出来的刘富国至今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习惯,每天都会认真翻阅报纸,关注国家大事,民生大事。刘富国老人告诉我们,回想这一生走过的路,当兵的日子是最难忘、最珍贵的一段时光。讲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那段岁月,他仍是满怀激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刘富国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在朝鲜战场上,后勤主要供应部队药物、被服、枪械等物资,在运输过程中,还要克服气候寒冷、敌机轰炸等困难,为了避免非战斗减员伤亡,我们后勤补给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说起入朝的经历,刘富国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朝鲜半岛天寒地冻,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低温,漫山遍野都是雪,一走路脚就冻得没知觉了,就连睡觉都在雪地里,当时恶劣的环境对每一个战士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那时候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侵略者赶出朝鲜,大家早点凯旋。”刘富国回忆道。

听说我们要给他拍照,刘老戴上了他的奖章,慢慢地移步到了门口敬起军礼,仿佛告诉我们,抗美援朝那一段岁月,最令他难以忘怀。新时代的我们虽没有打过仗,但是听到老战士们讲述过去的故事,能感受到其中的艰苦,他们的拼搏精神将会一直激励我们勇往直前。采访的最后,刘富国老人感慨道:“当时牺牲的战友们,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场伟大胜利啊!”并用那长满老茧的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缅怀牺牲的先烈。

不忘历史的刘克中

刘克中

刘克中,1932年出生在沁源县王陶镇大峪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8岁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親历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岁月。今年89岁高龄的他告诉我们,美国在1950年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战火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安危,为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他积极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

刘克中老人告诉记者,当时他是在天津飞机场看护飞机,那个时候公安部队接受了任务,一吹号把他们集中起来就向天津火车站跑步行军,距离将近20里路。当时战况非常紧急,他们跑步到火车站每人领了一套衣服裤子,还没来得及穿就开始赶路,大概坐了三天的火车最终抵达朝鲜。

刚进朝鲜时,战火连天,到处都是炸弹坑。前线穿插打得激烈,伤员不断被转运下来。缺手、缺脚的伤员随处可见,有的战士全身烧破了皮,口干发裂却不能进水,医生就嘴对嘴给他喂水,这就是战争的无情……

刘克中老人说:“一上战场就什么都不怕了。战争是残酷的,流血牺牲是常有的事,战争也是艰苦的,战场上没有屋住,只能在荒郊野外卧着睡,在战壕里、防空洞里横七竖八地躺着或在树墩上打个盹。吃,每天只有一餐大米,其余是吃高粱、面粉。敌人来了,就算没吃饱也要操起枪杆子去打仗。”

“战场上把脚崴着了也只能往前走,地上的特务,天上的敌机都随时要人命,敌人的飞机飞过头顶的时候,我们就赶紧钻到炮筒里”,也因为这样,刘老的双腿留下了病根,一直没有恢复正常,但是仗还得继续打,此刻我们才意识到老人步履蹒跚的原因。

刘克中的儿媳妇告诉我们,老人腿疼,每天都坚持泡脚,他也经常跟我们讲述自己当年的故事,经常告诫我们,“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渴不渴,想想上甘岭没水喝。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

看着电视里播放的当年战争的镜头,刘克中老人沉浸在回忆中……我们离开时,老人依然坚持站立着跟我们道别,他说:“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日子过好了,但是永远不能忘记历史。”

百岁老兵史春和

史春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家乡,中国好儿女,团结有力量,团结起来有力量!”我在沁源县郭道镇见到百岁抗美援朝老兵史春和时,老人坐着轮椅,耳背,已无法正常与人沟通和交流,但老人一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却令人动容。

虽不能完整唱下这首歌,但老人身上的风骨与军人气息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英雄的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深切体会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转眼青丝变白发,思甜忆苦军旅情。1937年史春和加入129师386旅772团,自此开始戎马生涯。在此期间,由于表现良好,他第二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史春和老人经历的硬仗、恶仗无数,其中有神头岭伏击战、关家垴之战、响堂铺伏击战、百团大战等,至今枪伤、刀伤痕迹仍可见。

“年轻时,爷爷常给我们讲抗战的故事,他腹部、肩部和腿部都受过伤,爷爷常常笑谈弹片打进他的腹部,如果再深点就没命了。”孙子史江伟说道。

当看着电视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老人眼中闪烁着别样的光芒,心情非常激动。

看着满头白发的老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家乡,中国好儿女,团结有力量,团结起来有力量!”我们都很感动,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鲜血和青春换来的。

看着播放的电视,我们从孙子史江伟口中了解到,老人最喜欢的节目是时事新闻。《新闻联播》是老人每天必看的节目。“爷爷每天都会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他们那个年代,每个人谈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家国情怀在老一辈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今天我们陪爷爷一起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重温了当年的历史,更加了解了当年战争的不容易,我为有这样一位英雄的爷爷而骄傲自豪。”

临走之前,老人与我们合影留念,他紧紧地握着我们的手,虽无言,但我们却都读懂了他的眼神,“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年轻人要努力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走过战火硝烟的李贵民

李贵民

我见到李贵民时他已是90岁高龄,老人身板还算硬朗,慈祥的目光中透露着一股坚毅。

1947年10月李贵民参军。曾是19兵团65军194师582团3营12连战士、19兵团无线电报务训练班学习无线电收发报学员、65军195师电台报务员、585團司令部通讯股参谋。转业后,曾担任沁源县委组织部干事、县政府人事科副科长、县人事局局长、韩洪公社副书记、县科技局局长、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县民政局局长、县民政局正科级调研员等职务,于1990年11月2日离休。

“我们老家是河北的,后来父亲转业到了沁源工作,我们一家就在沁源定居了。”据他儿子李要武介绍说,李贵民老人在部队时主要担任电台报务员工作,先后经历了新保安战斗、解放太原、贺兰山剿匪和抗美援朝战争,走过战火硝烟的老人如今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当时我是电台报务员,报务员责任可大了,不能传错信息,每天头顶上都是飞机飞来飞去,轰隆隆的声音……”李贵民回忆说。

“我父亲现在有点健忘,有时候想起来会和我们说好多那时候的事情,今天赶巧,父亲能说说他当电台报务员时候的事情。”李要武说,自己是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的,记得早些年,家里有困难的时候,曾想请组织上帮帮忙,可父亲总说困难谁家没有,辛苦点就挺过去了,坚决不能给组织添麻烦。离休后,父亲每天读书看报,尤其关注国家新闻,他还喜欢看一些抗日连续剧,比如《亮剑》。

“父亲一直保持着共产党员的风范,勤俭、朴素、律己,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天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感到作为抗美援朝军人的后代,我非常的自豪。感谢共产党,谢谢习总书记,我会把父亲的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教育好我的子女们。”李要武自豪地说。

李贵民老人的儿子和儿媳妇都对他十分孝敬,是他生活中的耳目,听不清时他们就在旁边耐心地讲解着。老人的生活如今平平静静,能看自己喜欢的书,听自己喜欢的节目,守着一家人过着和乐的日子。

老人闲暇时喜欢练毛笔字,临别时,当看到老人用微颤的手一笔一画地写下“中国加油”四个大字的时候,我的敬意油然而生。

红色家庭的老兵陈旺孩

陈旺孩

深秋,正午。沁源县交口乡白狐窑村,88岁的老人陈旺孩坐在床前,打量着儿子刚从乡政府拿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阳光照进屋里,奖章上泛起金光。

“我们家是个光荣而革命的家庭。从我爷爷开始到我父亲,还有我们弟兄三个全都参过军。父亲陈旺孩1947年从沁源参军,年仅15岁。到过晋城、郑州、邯郸等地,参加过晋城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役等,曾立二等功一次。1954年10月复员回到家中。”儿子陈国荣告诉我们,今天听到习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父亲深深地感动落泪了,又回忆起他的老战友们。

这户红色家庭的历史要从陈国荣的爷爷陈四虎说起。当时陈四虎是交口马泉村唐家山民兵指挥部的一名民兵,主要负责后勤、站岗放哨等工作。1942年秋的一天,指挥部突然被日軍包围,在掩护指挥部撤退过程中,不幸被日军杀害。“我爷爷牺牲时也就30来岁,正当年,当时的事情我们也都不是很清楚,这些都是听爷爷一辈的同龄人讲的。”陈国荣说。

“我父亲眼睛不行,但每天坚持听广播,雷打不动。尤其是这次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习总书记的讲话,一遍一遍地回放。记得我还小的时候,就常听父亲给我们兄弟讲当年行军的故事,讲当年的战友,讲革命故事,很受影响。后来,我们兄弟三人相继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一名军人。” 陈国荣说道。

临别时,已经将近下午一点半,虽然老人已然高龄,但男儿从军去,百战卫家邦的浩然精神在老人身上依然显现,正如老人屋外贴在墙上的“光荣之家”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就是这样一位位看似普通的老人,曾经在战场上有过血与火的残酷经历。老兵已老,但老兵浴血沙场的峥嵘岁月永远感动着我们,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老兵已老,但老兵为保家卫国做出的贡献使我们敬仰,他们的卓越功勋将被后人铭记。作为晚辈,我们应该向老兵学习,传承老兵精神,我们更应该立足自身工作岗位,吃苦耐劳、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力争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富国老兵
老兵
流离失所老兵的“天使”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太阳照常升起》书评
杜富国写的这4个字看哭国人
“富国”成为全球化最大赢家
老兵
富国睿利9月1日起正式发行
富国美丽中国基金即将发行
城市交响
老兵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