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实践研究
2020-11-09王芳君
王芳君
摘要:数学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生活与教学有机结合,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具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数学相关知识。因此本文将结合实例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与生活有机融合,以期为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有机结合
前言: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对数学与生活并没有很强的理解与认知,但其拥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通过将生活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初始数学思维,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灵活使用所学知识,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将解决问题与生活化有机结合
数学学科来源于生活,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尤其对于小学数学
来说,很多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也应在数学学习中联想到实际生活。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加减法与人民币的过程中,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日常生活中的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先采用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一定都和爸爸妈妈去过超市吧,想买东西就需要付钱,那么今天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小超市,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扮演顾客还是收银员。”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扮作收银员,一组扮作超市顾客,将写好价格标签的商品放在一个大桌子上,如:“橡皮5角一块”、“尺子1元一个”、“铅笔2角一个”[1]等,扮演顾客的学生可以自行选购商品,之后拿着提前做好的“纸零钱”去收银员处交钱。通过这样角色扮演、结合日常逛超市的教学方式,学生一定会很有学习兴趣,同时在玩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可以有效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这种模拟扮演小游戏使用的道具,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与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加强其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放学后与爸爸妈妈去一次真超市,在超市购买东西后自己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再次上课时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分享昨天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人民币相关知识,还可以更快地运算,同时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再如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编成数学应用题,如“老师昨天去商场买了一条丝巾,花了20元,我一共带了50元,我最后一共买了几条丝巾呢?”[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更有兴趣,从而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上课与学习过程中就
会很轻易地联想到实际生活,还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互动性,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数学。
例如教师在上课开始时,通过简单几句话,就可以营造出十分浓厚的生活
氛围:“今天是老师过生日,同学们一定都过过生日吧,过生日的时候不仅可以获得礼物,还可以吃到好吃的蛋糕,把你们的小手都举起来,我看看谁想吃老师的蛋糕?”短短几句话,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被引到老师这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出教学主题“分数”。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我们一共有五个学习小组,每组有五名同学,恰巧老师今天准备了五块小蛋糕,每个小蛋糕再切成五份,每人可以获得几分之几的蛋糕呢?”分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些困难,如果结合日常生活,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获得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动脑思考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也会对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学习。通过在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其意识到数学学科的重要性与意义。
例如教师在开展“钟表”教学过程中[3],可以提前一天要求学生将家里的废纸壳、瓶盖等物品带到学校,在上课过程中带领学生共同制作简单的小钟表,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拨出相的时间,帮助学生认识长的指针——分针,短的指针——时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与调整时间,可以更好地认识时间点。与此同时,由于小钟表是生活废品的二次利用,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环保创意,加强学生的用手、思考能力。
结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存在很大关联性,教师应具备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才能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效果,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初始数学逻辑思维体系,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从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真正魅力,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1]王德明.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J]. 亚太教育,2019(02):77.
[2]赵燕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取向——兼论小学数学课堂深度教学[J]. 教育现代化,2019,6(33):214-216.
[3]杨志勤.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學新探[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S2):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