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知识传授走向实践体验

2020-11-09林雪卿

关键词:实践体验职业精神内化

【摘要】师德是幼儿园教师最主要的素质,是幼儿园教师的灵魂。开设《师德》课程是形成幼儿园教师师德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国家的师德规范,并将这些规范内化、提升为职业精神,我们从教学内容、师资团队、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了课内理论教学的改革,还开展了师德论坛、读书分享会、师德演讲以及到幼儿园实地体验等课外实践活动。通过采用课内与课外、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师德》课程由抽象变得具体,由高大上变得接地气,由单调变得丰富,由平面变得立体。

【关键词】师德  师德规范  知识传授  实践体验  内化  职业精神

师德是幼儿园教师最主要的素质,是幼儿园教师的灵魂,是幼儿园的生命线。2018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提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师德失范一票否决”。那么,应如何在高职对师范专业的在校生实施师德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呢?这是摆在师范专业办学单位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把对学生的师德教育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三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从第一学期新生入学教育课上幼儿园一线教师的现身说师德,到开设专门的《师德》课程,并在各门专业课程中渗透师德教育内容,再到毕业典礼上举行毕业宣誓仪式。我们试图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全员、全方位、全时段、全场合开展师德教育。这里仅从《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课程如何开设、如何实施的角度,谈谈这门课程是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

一、专门开设《师德》课程的必要性及开设历程

(一)专门开设《师德》课程的必要性

师德是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报考事业编制内教师考试的必考内容。但开设《师德》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国家师德规范与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这些外在的规范与要求内化、提升为准教师自觉自愿的职业精神。正如美国学者拉莫斯所说:“如果师范教育只重视专业角色中的智能的培养,而不把道德的、精神的培养作为主要的和本质性的部分,那么师范生就没有领悟教师专业的全部含义并对之做出确认和判断,这种师范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应当把师范生严格的道德陶冶和精神培养当作师范教育的重要方面。” [1]我们试图通过专门开设《师德》课程,让准幼儿园教师“从对师德有一定的认识,进而产生师德情感、形成师德信念,而后指导教育行为,最后经过实践中反思、体验逐步内化为稳定的师德意识、师德观念。” [2]为此,我们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专门的《师德》课程。

(二)《师德》课程的开设历程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师德》课程的开设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012级以前,将师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放在《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法规》等课程中体现,没有开设为专门的课程。这样做的弊端是,“课程比较宏观和笼统,满足不了幼儿教师职前师德素养的需要和提升。” [3] 2013级在毕业班开设了《师德》专题讲座,但还不是专门的一门课。2014级是将《师德》作为一门职业延展课(即选修课程)来开设。从2015级开始,将《师德》作为公共必修课来开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共有3个学分,其中2个学分讲公共道德,由思政课老师执教,1个学分讲专业道德即《师德》,由专业课老师执教。这样改革是基于以下认识:教师有双重身份,一重身份是普通公民,另一重身份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当教师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出现时,应具备公共道德;以专业人员身份出现时,还需具备专业道德。即“师德课是教师教育,其课程任务是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师范生由学生向教师职业化转变;思政课是公民教育、政治教育,其课程使命是提升大学生的公民素养,强化其国民认同感,帮助大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 [2]

二、《师德》课程的教学改革

《师德》课程是“师德形成的主要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未来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的养成。” [4]为此,我们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

(一)课内理论教学的改革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师德》课程可以讲的内容很多,如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解读、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的践行要求、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构建等。由于只有1个学分18学时的有限课时,我们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解读国家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以及违反师德规范应承担的责任上。因为 “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一整套支配从业者职业规范体系构成要素中提炼出来的、规约从业者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深层次内容” [5] “职业道德规范是保证职业生活正常运行的前提,是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的起点。” [5]我们试图通过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解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其实质内涵,为切实执行与遵守这些规范打下基础,进而转化为学生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

2.师资团队的构成

《师德》课程的师资由校内与校外“双师”团队构成。校内由老中青结合的理论教师构成;校外由幼儿园一线的园长或教师构成。也就是说,一门课程同时由两位教师来上,两位教师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校内教师侧重讲国家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校外教师主要是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如何践行师德规范的这些要求。这些年来,我们邀请厦门市师德标兵、幼儿园一线教师来给学生上《师德》课。这些教师以在自己身上真实发生的、具体生动的实例,最好地诠释了师德规范,给学生树立了标杆和榜样,起到了校内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

3.多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课内教学中,除了采用课堂讲授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采用案例教学、视频观看、课堂分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即使是理论传授,我们也十分注重采用学生可接受、接地气的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

下面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运用课堂分组讨论这一教学方法组织实施自主学习的。第一,分组讨论主题的选择。我们选择最新发生的、大众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如虐童事件等作为课堂分组讨论的主题。第二,分组讨论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先查找资料、撰写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深层次思考发生虐童事件的原因、反思虐童的危害与后果、虐童应承担的责任、杜绝虐童事件再发生的对策、虐童事件对自己的启示等问题。第三,分组讨论活动的实施。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让学生事先准备,课堂上分四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上台汇报他们小组讨论的情况,并上交讨论情况综述。第四,上交撰写的材料,并作为《师德》课的一次平时作业。

该活动已实施两届。学生的准备非常充分,准备的材料非常丰富;学生讨论热情高,主动性强,讨论热烈;学生参与讨论的面广,参与度高;上台发言的质量高,有同学还对上台发言的同学提问题,从所提问题的质量上可以看出,学生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我们认为,学生查资料、写材料以及讨论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收获的过程、内化的过程和提升的过程。

(二)课外实践活动的渗透

我们通过《师德》课程的课内教学,让学生知道了国家对幼儿园教师师德的规范和要求是什么,解决了道德认知的问题。而通过师德论坛、师德演讲、读书分享等课外活动的开展,则试图让学生将国家对幼儿园教师师德的外在规范和要求通过学生个体内心的体验、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进而达成精神层面的认同。即“精神教育是一种理解和体验的过程。” [6] “学生深层次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的亲身体验与实践活动来唤醒。” [4] 所以,《师德》课程的教学是开放的,包括时间、空间和内容的开放等三个方面。所谓时间上的开放,是指从课堂内向课堂外的延伸;所谓空间上的开放,是指从教室向教室以外的其他活动场所拓展;所谓内容上的开放,是指从教材向其他读物扩充。已开展的系列课外实践活动有:

1.师德论坛

我们每年在大二下学期对学生开展一次师德论坛活动。该论坛活动以“爱与责任”为核心,让学生去采访同学、学姐学兄、在岗的幼儿教师、家长以及小朋友等,并将此过程拍摄成5-10分钟的DV、FLASH、动画等形式的视频,或者让学生将自己身边发生的或看到、听到的真实事例表演出来,并拍摄成视频。通过视频的拍摄,让学生去发现平凡幼教人中的“爱与责任”,去分析、去思考、去体验、去感受、去展示真实平凡幼教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师德师风。

视频拍摄完成后,上交视频作品,先由校内的“职业精神培育课题组”老师选出入围作品。然后在师德论坛活动上,全体学生欣赏这些入围作品,并由 “大众评审”(在学生中选出)与邀请来的“校外行业专家”共同担任评委,现场点评作品的得失,现场分享观看感受,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我们期待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受到作品的熏陶与感染,并润物细无声地将“爱与责任”的师德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精神。视频观赏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即将自己的心灵体悟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个环节又是一次学生再感受和再体悟的过程。心得体会是《师德》课程的一次课外作业。

2. 读书分享会

在大二下学期,由校内老师给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理解师德内涵的书籍,如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大卫·佩尔泽的《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爱丽丝·米勒的《天才儿童的悲剧》,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国内外名著。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阅读上述书籍中的一本或几本,再从师德的角度独立撰写800字以上能体现自己真情实感的读后感。在读书分享会上,推荐部分同学在班级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职业精神培育课题组”老师分散到各个班级分享学生的读书收获。读书心得是《师德》课程的又一次课外作业。

第一年刚刚开展读书分享活动时,发现同学之间能交流与碰撞的东西不多。课题组经过反思,认为可能是因为有的同学读的是7本书中的这本,有的读的是那本,比较难以产生共鸣。所以,开展第二届读书分享活动时,我们从7本书中精选出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4本,每个班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同读一本书。每个组具体读哪本书班内自己商量决定。四个组的人数要相当,组员可以自由组合,自己推荐组长。结果,分享活动异常活跃,思想碰撞多了,相互交流多了,撰写的读后感也深刻多了。

3.师德演讲

在大三上学期,学生要到幼儿园综合实习两周。通过实习,学生对幼儿园的实际以及幼儿园教师的师德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师德演讲准备了第一手素材。综合实习结束后,我们开展了以“爱与责任”為主题的师德演讲比赛。由于演讲是就学生在幼儿园观察到的、感受到的内容有感而发,所以学生演讲时显得真实、真情,能感动人、感染人。学生能在观察幼儿园教师的过程中了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情怀与职业精神,在参与或倾听演讲的过程中受到演讲者及演讲故事的熏陶、感染与教育。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他们从活动中体验到幼儿教育事业是伟大的,体会到为幼教事业奉献终身是光荣的。

4.实地体验与感受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专门招收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阶段中有听力障碍、智力障碍以及自闭症的特殊孩子的学校。厦门市心欣幼儿园是专门招收3至7岁有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脑瘫与自闭症等四类残障幼儿的学校。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特别需要老师付出爱心与耐心。我校将这两所特殊教育学校签约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内老师讲授完师德规范要求后,或者邀请这两所学校的老师来校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他们是如何践行“爱与责任”要求的;或者带学生到这两所学校参观考察;或者让学生到这两所学校当志愿者,而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师德考核积分。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他们所敬佩的人和能够感动他们的人,从而受到心灵的熏陶与洗礼。

(三)考核评价的改革

由于《师德》课程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对该课程的考核评价也应随之改变。这些改变体现在:

1.考核评价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只有校内理论教师这一个单一的评价主体变为有校内任课教师、“职业精神培育课题组”教师、同学以及校外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具体而言,校内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学生课内学习成效的考核,“职业精神培育课题组”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主要负责课外活动成绩的考核,而同学之间的自评与互评既体现在校内自主学习环节,也体现在课外活动环节。如:“师德论坛”活动的成绩由“职业精神培育课题组”评委(由校内教师构成)、校外行业专家(由幼儿园一线的师德标兵构成)和大众评审(由每个班抽取的同学构成)按照一定的权重打分后获得。即:任课教师与“职业精神培育课题组”教师负责从参赛的视频作品中评出入围作品,校外行業专家和大众评审共同给入围的视频作品打分,并在看完作品后围绕“爱与责任”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每个入围作品的最终得分=“职业精神培育课题组”评委得分*50%+大众评委得分*30%+校外行业专家评委得分*20%。“师德论坛”成绩是学生《师德》课程的成绩之一。

2.考核评价的形式与内容发生了变化。原来对《师德》课程考核评价的形式与内容都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期末出个闭卷考的试卷考核学生对师德知识是否已经掌握就算数了。课程教学改革后,考核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即:不仅有期末考核课内教学成效的理论考试,还让学生撰写参加 “师德论坛”、 “读书分享”等多样化课外活动后的所思所想,并作为《师德》课程的实践作业。为了考核外在的师德规范与要求是否已经转化为学生自觉自愿的实际行动,是否已经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素养,我们非常注重考核学生在保教见习、教学法实习、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表现。我们专门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制定了《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要学生违反该行为规范,师德成绩就“一票否决”。此外,我们不仅考核学生在学期间的师德表现,还会经常到用人单位调研、回访,了解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师德表现。

3.考核评价成绩的构成与比重发生了变化。《师德》课程的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践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的20%由出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部分构成,由任课教师评价。实践成绩的30%包括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部分。其中,课内实践占10%,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成绩从每个学生提交的讨论准备材料、讨论实际表现、小组同学对你表现的评价、代表上台发言质量以及上交的综述材料质量等方面综合考量,此部分成绩有任课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课外实践占20%,包括师德论坛、读书分享以及到特教学校担任志愿者等内容,此部分成绩由任课教师、“职业精神培育课题组”教师、校外行业专家以及学生评价。期末成绩的50%有基础知识与案例分析两部分内容,由任课教师评价。

总之,《师德》课程的评价不仅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得,更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将知识转化成了实际行动;既注重终结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既关注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评价,也关注学生个体在团队合作中态度和能力的评价;既有课内考核,也有课外考核;既有传统笔试的考核方式,还有现场活动如师德演讲等考核方式;既由任课教师作为考核主体,还由幼儿园一线行业专家及学生作为考核主体。

实施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后,《师德》课程由抽象变得具体,高大上变得接地气,单调变得丰富,平面变得立体。事实证明,课程教学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如:2017年11月18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发放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统计表(用人单位部分)》,对2017届103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有效问卷数101人)的质量进行跟踪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满意的有99人,满意率为98.01%。

本文仅是从改革《师德》课程教学的角度谈如何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施师德教育。而“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和师德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3],仅靠开设一门《师德》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采用多种化的师德教育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师德教育活动。当然,除了学校层面应做出的努力外,还需要政府层面提供政策、制度支持,社会层面营造良好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氛围等。我们期待通过学校、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找到各种教育途径之间的契合点,共同推动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玉芳.论教师专业精神及其培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3):58—62;

〔2〕柳立新、赵彧. 高等师范院校师德课开设现状及对策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4(6):107-110;

〔3〕王蕊、金玲.幼儿教师职前师德养成机制探究——基于《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思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7):103-107;

〔4〕郭海燕.新时代师范院校《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的设计[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7):57-61;

〔5〕邱吉.培育职业精神的哲学思考—从职业规范的视角看职业伦理〔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75-82;

〔6〕薛栋.课育·人育·境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途径质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4):42-46。

作者简介:

林雪卿,女,1966年生,汉族,福建省永春县人,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授,福建省省级教学名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师德理论等,己在《中国教育学刊》、《学前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各大学学报等CN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四篇。己参编、独立主编、编著和著书四本。文章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与《高教文摘》全文转载,还多次获得由政府颁发的社科论文奖,主持的课题2018年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Abstract] The key quality element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is the teachers ethics, which is kind of soul as for teachers. To offer the course of is a main way to cultivate the ethics of kinder-garden teachers. In order to make the teachers know and mater the rules of ethics better, and to make the rules become a kind of professional spirit, we take reforms on the teaching theory from some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er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also we arrange kinds of practical exercises, such as forums of teachers ethics, reading & sharing activities, speeches about teachers ethics, and even trips to kindergartens. The course becomes more specific, down-to-earth, plentiful and intuitive, when the teaching become a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in and outside of the courses or a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Keywords]: teachers ethics, rules of teachers ethics, knowledge teach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self-internalization, professional spirit

猜你喜欢

实践体验职业精神内化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关注生活实践 优化作业设计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浅谈习作课的预习准备活动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