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在岗培养”教学管理应对举措

2020-11-09张志赵鹏飞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20期
关键词:扩招教学管理高职院校

张志 赵鹏飞

摘 要 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普遍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广东省通过多渠道、多举措扩大招生面向,按“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多模式、分类型开展人才培养。在此背景下,兼顾通用性和个性化需求,通过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开展学情分析、分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规范教学运行各环节、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及实施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充分利用校企优质教学资源,系统构建“在岗培养”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使教学管理规范有序,实现“质量型”扩招。

关键词 高职院校;扩招;在岗培养;社会生源;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0-0015-05

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办法,鼓勵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高职扩招是为提高适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变革、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也是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求的重要举措。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扩招面向不只是高中毕业生等传统生源,更侧重于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生源。与传统生源相比,扩招社会生源从学习动机、基础、期望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且差异性较大,他们有的是希望获得学历上的提升,有的是希望获得专业技能提升,有的是希望弥补相关理论知识短板,也有的是随大流、盲目求学等。众多需求和不同动机的差异,会给高职院校带来诸多潜在压力与冲击[1],也势必倒逼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切实变革。

一、广东省高职扩招工作举措

(一)多渠道、多举措有效挖掘扩招生源

本次高职全国招生增长率为27.11%,远高于近10年的增长率[2],而广东省高职院校扩招份额约为全国的8%。结合本省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广东省从扩招生源群体入手,首先继续扩大高职传统生源(含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中职生)的招生量。广东省2018年传统生源为75.8万人,本专科招生量约为65.6万人,录取率86.54%;2019年传统生源为76.8万人,本专科招生量约为71万人,录取率92.45%。两年的录取差值为5.4万,可见本次传统生源仍占据扩招生源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加大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社会生源招生力度。先后针对社会生源开展高职专业学院、第二批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学历提升计划、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基层卫生人才学历提升计划、退役军人学历提升计划等专项扩招工作,同时还出台针对性配套政策,如扩招考试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以职业技能考核(含职业适应性测试)为主,资格审核通过的考生参加试点高职院校组织开展的测试,由试点高职院校择优录取;高职院校可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等对扩招学生给予学费优惠;省级以上财政根据实际报到学生数,按每生2000元的标准对高职院校予以奖补等。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学费优惠、财政奖补等多渠道吸引社会生源,使得这部分群体成为高职扩招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多模式、分类型开展培养工作

经科学研判扩招带来的各类挑战,广东省按“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多模式、分类型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如针对扩招出现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短时间难以匹配的情况,明确高职院校主体责任,除加快学校内部教学资源建设外,鉴于职业教育具有校企跨界教育的属性,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优质教学资源,采取分类型培养。对于高职专业学院、退役军人学历提升计划,由于扩招生源为没有工作岗位的中职毕业生和退役军人,采取以“在校培养”为主的方式;其他类型招生由于面向的生源为在岗员工(或在培养期间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则以“在岗培养”为主开展。“在岗培养”的教学管理难度和压力将会随之增大,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合理利用企业优质教学场所、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创新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

(三)“内挖外延”应对扩招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

为适应广东省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广东省委、省政府早在2011年就规划、启动利用省财政资金在清远市建设的省级职教基地。目前省级职教基地一期已于2019年10月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第一批5所高职院校近2万名师生入驻。同时广东省委、省政府将职教基地扩充升格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城,目前职教城二期建设已动工,有望在两年内建完,届时将容纳近20所高职院校、约25万在校生,这将为广东省后续高职扩招提供较好的硬件支撑。各高职院校也纷纷挖掘内部潜力,加大师资引进、校舍扩建、设备采购等方面的力度,同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充分利用企业优势教学资源,做好校企协同实施人才培养工作。

二、“在岗培养”研究现状

本文提及的“在岗培养”是指扩招学生在企业实施培养,立足企业真实岗位,在满足专业基本教学要求前提下,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相关教学内容融入岗位工作中,学生交替学习与工作,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下完成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相关学者就“在岗培养”已开展了前期研究与实践,赵鹏飞等提出地方特色现代学徒制模式“校企双主体、交互训教、在岗培养;学生双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内涵,并通过校企、学生与企业签订合同的方式保证各方利益;通过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实现学徒的双重身份;依据行业和国家职业标准,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共建共管,实施“刚柔相济”的弹性教学过程管理[3]。章鸿雁等在对比现代学徒制企业课堂与传统校园课堂基础上,提出合格的企业课堂必须具备学习型岗位、企业导师团队、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等要素[4]。曹永浩等通过“汇丰课堂”“牧野课堂”“钜升课堂”等三阶段校企合作教学实践,提出了“企业课堂”人才培养模式[5]。目前,高职扩招已完成2019年招生工作,国内相关学者前期就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已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读,但针对扩招背景下“在岗培养”模式如何构建教学管理体系还未系统性提及。

三、“在岗培养”教学管理应对举措探究

实现“标准不降”,要求各高职院校在实施相关人才培养及教学管理时需遵循国家、省颁布的相关标准,其中最主要依据就是国家和各省颁布的专业教学标准,它是教育行政部门为规范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学而颁发的一种规范性文件,也是指导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专业标准作为同一区域内教育关联方共同协商的结果,须满足关联方的共同要求,不应是最高标准也不是最低标准,应该是基本标准,因此具有通用性[6]。正是由于通用性,所以才有人才培养的通用性目标及要求,在满足通用性目标和要求基础上,还须在“在岗培养”过程中结合岗位和生源特点针对性地实施培养工作,避免过多强调培养的通用性而弱化个性化、多样化培养或太注重个性化而忽视通用能力培养的极端做法,要把刚性制度与柔性管理结合、标准化要求与个性化培养融合、通用做法与特色服务并存,这样才能在“标准不降”前提下做好“在岗培养”针对性教学与管理工作。

为确保“在岗培养”的育人质量,针对生源特点和“在岗培养”要求,兼顾人才培养通用性和针对性需求,系统建立“在岗培养”教学管理举措基本框架,见图1。

(一)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1.甄选企业、签订协议

高职院校要在稳定型深度合作企业中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在岗培养”,合作企业一般应具备:有内在提升员工学历及技能需求;认同“在岗培养”模式并愿意承担实施教学相关责任;企业具有“在岗培养”教学条件,如管理人员(一般为人力资源部门人员,承担管理工作)、技术人员(一般为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生产、技术部门人员,承担教学工作)、场地、设备、岗位及生产任务等。在企业具备基本条件下,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需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双方育人合作方式与分工、培养成本分担、权益与责任。特别是培养成本分担,这是影响校企合作持续开展的关键因素,“在岗培养”企业要负责课程教学及大部分管理工作,涉及人员、场地、经费等投入,会造成企业相关投入增加。培养成本分担可按企业承担的具体工作,依托政府财政专项经费、生均拨款、学生学费等,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或补偿机制,充分调动企业作为育人主体实施“在岗培养”的主动性。

2.组建工作机构

校企联合成立由校企相关负责人任双组长的教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职责。具体为:研究制定“在岗培养”相关管理制度;督促、指导、检查各专业开展“在岗培养”工作实施、完成情况;对相关重大问题进行总体协调及决策。同时建立和完善由学校教务处、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系部和企业人力资源部、生产技术部门共同构成的教学管理工作组,建立工作机制,具体实施“在岗培养”教学管理工作,确保教学运行稳定有序。

(二)开展不同生源学情分析

针对扩招生源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学习基础、年龄阶段、认知特点、发展愿景等方面的差异性,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专项测评等形式,在培养工作开始之前以及相关课程教学之前开展学生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可能的分析,充分了解學情。前在状态是指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具备的学业水平、技术技能基础,主要分析学生具有与即将学习内容相关的基础,如知识、经验、方法以及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等情况。潜在状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前在状态走向发展可能状态时,在思维、认知方面出现的可能情况。主要分析学生在新知识、新技能学习及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思维差异、错误类型、学习障碍等可能状态以及不同类型学生思考问题的差异等[7]。发展可能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状态。它需要根据学生的前在状态,围绕相关行业职业岗位培养通用目标,研判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据此确定具体培养目标,明确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对学生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可能的深入调研与分析,形成学情分析报告,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充分挖掘扩招生源特长潜质,为实施扬长教育和补齐短板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撑。

(三)分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立足学情分析,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校企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在岗培养”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遵循国家对于高职学历教育总体要求,还要建立在对所面向行业的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基础上,与行业内的人力资源需求岗位群相呼应,同时还要突出“在岗培养”企业特定岗位的基本要求,以体现扩招生源与传统生源不同的职业定位与发展。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技术技能,面向×××等行业,既能从事×××等岗位相关工作,又能胜任企业×××特定岗位工作,具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路径

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应依据国家、省颁布的专业教学标准总体要求,融入行业、学校、企业及生源的个性化要素,增设特色及针对性课程等内容。对于国家和省没有出台相关专业教学标准的专业,可以借鉴相关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的路径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如可借鉴广东省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路径[8],具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供需调研。通过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对专业的供给和需求进行分析,供给情况即规模、教师、课程、教学、评价等情况,需求情况即人才需求、能力要求、岗位变化等情况,从而确定各专业的岗位群及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厘清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第二阶段是职业能力分析。针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及其发展路径,尤其是企业生源特定岗位,依托行业企业专家开展职业能力分析,形成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能力清单,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第三阶段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依托行业企业专家,以供需调研为基础,依据职业能力分析成果,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将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使课程与职业能力有机对接,构建模快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第四阶段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根据制定统一的、规范性的文本格式撰写人才培养方案。

3.“交互训教”教学组织方式

学校和企业根据“在岗培养”专业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安排学生工学交替学习与训练,根据“在岗培养”课程内容及目标,将课程划分为职业基本素质课程、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并依据各类课程的不同目标定位,由校企教师以“交互训教”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具体如表1所示。

(四)规范教学运行各环节

规范教学各环节是确保“在岗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结合“在岗培养”课堂教学特征,研究与规范校企教师选聘、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业考核评价等教学运行各环节的具体要求。

1.校企教师团队选聘

“在岗培养”学生虽然全程在企业,但整体的教学安排与实施是以高职院校为主导,校企教师团队共同完成。对于学校教师,除学历、专业等基本要求外,重点要求教师须具有在岗培养所涉及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经历,或经企业的实践锻炼后能熟悉所任课程涉及到的岗位工作对知识、技能和基本素质的需求。对于企业教师则侧重于在一线技术岗位工作年限、经历及技能水平要求,同时要求须接受高职学院为期一周以上的基本职教教学能力培训,具有较强的职教意识,对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责任心。

2.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指学生在岗培养期间所涉及教学场地、设备及教学资料等。除了教学场地、设备等基本条件需满足教学要求外,重点是教学资料建设,具体包括教材、课件、教学视频、企业案例和训练任务等,鼓励校企合作依据行业典型工作任务、企业岗位真实任务、项目案例,融入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企业核心技术等确定教学内容,开发特色教材或讲义。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编制,并配套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同时针对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特点及利于个性化施教,采用模块式编写思路,以便学生可免修已掌握的模块内容,集中学习其他模块知识。依据标准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

根据学情、课情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除传统讲授、研讨、互动等教学方法外,还可引入适合“在岗培养”的案例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

4.学生考核评价

改革传统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探索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学业成果评价方式。特别是针对“在岗培养”学生特点,将工作业绩、团队意识、劳动纪律等作为相关课程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如技术技能课程可采取“现场操作+答辩”的形式,同时考虑学生的日常行為、劳动纪律、团队意识等方面综合评定;岗位能力课程可综合工作成果(大作业)、工作业绩及日常表现等综合评定。

(五)完善教学质量监控

首先,为确保“在岗培养”质量,校企须共同组建教学工作督导机构,由学校质量办(或督导室)联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组成“在岗培养”教学督导组,开展“在岗培养”监督、评估和指导;同时校企联合聘用质量监控督导人员,具体实施相关质量监控工作。其次,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分析与梳理“在岗培养”与“在校培养”两种模式之间的内涵区别,研制“在岗培养”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重点开展教学目标、过程、结果、反馈等关键监控点及核心指标的研究,以此为基础,构建以学校、企业、学生为主,社会参与的“在岗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体如表2所示。

(六)实施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

针对扩招生源情况,研究制订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规则和实施办法,对于学生已有工作经历、相关培训经历,技术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及在相关领域获得一定级别的奖项或荣誉称号的,经认定后可折算成相应学分或免修相应课程,并可调整有关教学内容或学时安排;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按规定兑换学分,免修相应课程或模块;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为各类生源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提供便利。

参 考 文 献

[1]杨红玲,杨潇潇.高职扩招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与重塑的探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37-40.

[2]付雪凌.变革与创新:扩招前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应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23-32.

[3]赵鹏飞.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38-43.

[4]章鸿雁,赵鹏飞,杨敏,等.现代学徒制企业课堂的定位、构建和评价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25-29.

[5]曹永浩,等.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企业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74-78.

[6]杜怡萍.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标准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43-47.

[7]陈志刚.课前备课学情分析的内容与操作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1-4.

[8]黄文伟.广东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典型性问题分析及破解:基于标准规范与制度激励的双重视角[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6-88.

猜你喜欢

扩招教学管理高职院校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扩招下的教育培训市场分析
我国高校负债形成原因探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