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从“忽然想起”来
2020-11-09赵国庆
赵国庆
关于《荷塘月色》的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棟,但似乎很少有人从文气这个角度来进行探究。其实,作为文章大家,朱自清的散文是很注重文气贯通、一气呵成的。
《荷塘月色》里有两处贯通文气的“忽然想起”,是很值得揣摩的:
第一处在文章第一段的开头第二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从这里来看,作者“心里”的“颇不宁静”程度可能非同一般,否则也就不会延续“几天”了;而作者“今晚”本想采用“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的办法,将心中的“颇不宁静”予以平复,但看来并没能真正平复;因为即使“在这满月的光里”,家里的一切依然还是原来的“一番样子”,否则也就不会祈祷那“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以供受用了。
试想一下,这里如果没有“忽然想起”这四个字引出,那么文章似乎就得顺着“颇不宁静”来写:“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怎么样的“颇不宁静”……这样文章之“气”就转了,也断了,就游离于“荷塘月色”之外了。
大家毕竟是大家。朱自清用“忽然想起”这四个字,轻轻一笔就将“文气”引导到描写那“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之月色、月下之荷塘上去了。
这样一转,文章沿着“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暂得宁静”这样一路写来,似乎也就顺风顺水了。但是,当作者写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时,文气似乎又断开了——荷塘、月色都写完了,如何与下文“采莲的事情”勾连呢?——“忽然想起”再次宕开一笔:既延续了眼前的“热闹”,又用“忽然想起”引出当时的风流、嬉游、有趣与“热闹”。而且,上面一段主要是写“荷塘的四面”的树木,若非“忽然想起”就很难与下面的“采莲的事情”衔接起来。但所引梁元帝《采莲赋》部分毕竟没有直接写到“莲花”和“采莲”的事: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褠,菊泽未反,梧台回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注:括号中的文字未引用)
于是他也来个“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因为那里面有“莲花”和“采莲”,这才与他眼前的荷塘照应起来。
在这里,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眼前的宁静之境还是不能消解他心中的“颇不宁静”,所以只好回到历史中去,借助想象的翅膀,用虚拟的光晕暂时压抑现实的丑陋,平复心中的烦忧。而“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似乎又在不经意间回应解释了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同时,“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既呼应了“忽然想起”,又解释了“忽然想起”是由荷塘、月色而来,也与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呼应;更重要的是,读者读到这里,似乎觉得作者“颇不宁静”的“心里”宁静了——气足神完,圆熟完满。
这样看来,此文之“气”全应在解决“颇不宁静”上:先是心里有了“颇不宁静”,然后想办法来消除这“颇不宁静”,接着找到了消除之法——夜游荷塘,但仍未能消除,于是想象历史场景——惦念江南,表面上得以解除颇不宁静。如果缺失了这两个“忽然想起”,就没办法找到解除之法,文章之“气”也就散了。
[作者通联:江苏昆山震川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