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2020-11-09孙正旦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郁达夫散文语言

孙正旦

散文因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散文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导致教师无法形象地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感知与理解,故学生只能凭借自身的感觉去体会散文阅读中的审美境界,而学生自身的审美体会能力不足,阅读时,很容易造成审美困境。因此,进行深度理解就成了学生的难题。如果教师直接引导,又会使学生受到教师阅读教学的控制和同化,以教师给予的固定模式去阅读,学生又缺少了自身的审美体验。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语文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走出审美困境。

《故都的秋》处于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中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本单元中选取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等散文名篇。这些课文语言优美,融情于景,意蕴深厚。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尤其是把悲凉的秋味写得特别美,作者的审美旨趣也隐含在字里行间。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存在着不足,需要教师在鉴赏方法和审美感知等方面加以引导。

在此,本文以《故都的秋》的教学为例,探究一下新课标下背景下散文教学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结合。

一、以语言之钥打开情感大门

语言是打开作者心灵世界的钥匙。品味语言的过程,就是品味作者的审美趣味;揣摩文字的温度,就是在斟酌作品的思想情感。朱光潜说过:“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一切阅读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进入文本,才能和作者进行思想的對话和情感的交流。

当然,品味语言也是有方法可循的。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替换法、删减法、对比法、互参法等鉴赏方法,带学生领略作者笔下的悲凉之美。具体设计如下:

1.替换法

(1)故都的秋 (1)北平的秋

(2)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2)租人家一椽屋子来住着

(3)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3)朝东瞧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4)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4)都听得见它们的嘶叫

2.删减法

(1)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1)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

(2)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2)教长着几根尖细且长的秋草

(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3)那一种落

3.对比法

(1)泡一碗浓茶

(1)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2)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2)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

(3)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3)……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4.互参法

(1)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2)都市闲人……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

①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②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郁达夫笔下“清、静、悲凉”的秋日,在“破屋”“浓茶”“蓝朵”“败草”“落蕊”“丝纹”“衰蝉”“凄雨”“秋枣”等意象的渲染营造中,流淌出特别美丽的凄凉。通过语言的品味,让学生深深地感知到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兴值得我们赞美,衰也值得我们歌颂。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既是一种工具的授予、技能的培养,又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

二、以群文比较锤炼思维品质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时新的阅读教学方法。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将群文阅读与散文阅读教学相结合,可以突破单篇散文教学的局限,以一篇带多篇,使学生对散文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实现散文教学的高效与高质,并且锻炼高中生的思维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想北平》《我与地坛》一样,都是现代散文,描写的是同一座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这一年”“这一位”“这一篇”“这些景”“这些情(理)”“这些手法”的赏析,以《荷塘月色》为范例,鼓励学生对其他三文作广度和深度思维的探索。具体设计如下:

以上的整合教学、群文阅读是课程的新常态,从“单点”变成“套餐”,加大了思维的容量,更能形成贯通、比较式的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此外,问题群的设计也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荡漾出学生思维的涟漪,一组好的问题群可以推动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肖培东老师说:“想得出好的问题是一种智慧,实践好这一教学则是一种艺术。”以《故都的秋》为例,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1)故都的秋到底有什么魅力,值得郁达夫减寿换秋?

(2)郁达夫笔下的秋具有什么特点?

(3)以“清”“静”为美,是符合世俗审美的;对唯恐避之不及的悲凉,郁达夫却写得特别的美。作品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种悲凉之美的?

(4)以悲为美是郁达夫特有的审美情趣吗?

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推进,学生对郁达夫以悲为美的审美偏好有了形象的感受和思辨的理解,这堂课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三、以多重艺术激荡审美兴趣

散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审美表达与创造能力。散文教学的过程,不仅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还要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体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

品味语言是《故都的秋》的一个教学重点,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很有裨益,前文已涉及,此处不再赘述。而审美的创造则是散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故都的秋》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名篇,文本充满着诗意。然而,比写景抒情散文更有诗意的文体是诗歌。结合文中第3-11段的写景部分,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格式,要求学生把《故都的秋》一文中的秋景连缀成文,并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此舉是引导学生感受《故都的秋》中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的一个有效抓手。文本原是散文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新筛选、整合、创造,再进行朗诵、交流、体会,学生立即就产生了兴趣,学生渐渐地感悟到此文“美在语言”“美在画面”“美在句式整齐”“美在视听结合”“美在白描勾勒”“美在韵律节奏”等特点。除此以外,提醒学生注意意象的提炼、画面的独立、句式的对应、末字的押韵等,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此外,教师的板书设计也能增强审美感知。板书是艺术,具有艺术美。美的板书往往具有艺术的魅力,能给人以美感享受。板书既要表现课堂的教学重点,又要体现艺术的审美感受,所以教师要下一番苦功。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要体会郁达夫笔下悲凉秋味的美感,离不开成功的景物描写(板书意象时,凸显冷色调);而领略作者这种特殊的审美偏好,其实是与中国传统文学中以悲为美的文化心理的一脉相承的,因此,板书设计如下:

四、以理解实践助力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传承,也是社会文化道德建设的基础。高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理解,显得尤为必要。语文教学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应注意自身的教学方法,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学生予以引导,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故都的秋》表现了郁达夫笔下含蓄隽永的悲凉之美,这样的审美情趣并不是他特有的。课文第12段中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由此可见:以悲为美是古往今来文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无论是欧阳修的《秋声赋》,还是苏东坡的《赤壁赋》,抑或是《红楼梦》里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所以,中国古典文学里中流露出的无常中赏玩悲哀,衰败中发现趣味的美学偏好,从来都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不论是黛玉对夏末残荷的偏爱,还是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眷恋,都是人们对行将消逝的美在弥留之际做最后的盛赞。

在《故都的秋》的教学课堂的最后,笔者还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选取散文名篇,录制诵读音频,编制文本插图,集结有声文集。目的是让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经典散文,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获得精神的启迪,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自然和人生,更好地继承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传统。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视域下,散文阅读教学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教师引领学生,不以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教与学,主动亲近多样审美偏好的散文作品,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当然,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的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篇教材就可以归纳总结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探求。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市阳明中学]

猜你喜欢

郁达夫散文语言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贵人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我有我语言
不是所有的坦白都是对的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