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诗歌专题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020-11-09王勇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沁园春意象毛泽东

王勇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歌语言是一种浑然自成的语境,鉴赏诗歌是一种独具风味的审美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既是教学的重点,同样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目前宁夏地区所用的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从必修一到必修五,诗歌篇目虽然几乎每本教材中都有涉及,但缺乏对诗歌整体解读的完整模块编排,这也成了学生在诗歌学习上的最大障碍:学习过的诗歌过少,学生缺乏对诗歌整体的认知,难以进入诗歌独特的意境,难以将诗歌与审美教育联系起来。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在高中语文必修一诗歌单元的教学中,便开始尝试着引入专题教学,运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以教材为线索,兼顾诗歌阅读鉴赏的广度与深度,从而使诗歌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能从诗歌的专题学习中,既感受到诗歌独特的美感,又兼顾诗歌鉴赏的基本手法以及诗歌与文学生活的联系,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的《沁园春· 长沙》为例,谈谈高中诗歌教学中应当如何利用专题教学的方法兼顾诗歌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一、诗人专题,知人论世

诗歌阅读理解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作者背景以及写作背景的了解,这也正是传统诗歌阅读中的“知人论世”法。通过对作者的探究,写作背景的了解,从而使学生明确诗人的创作目的和要表达的情感。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课文这一首诗歌入手来介绍作者及相应的写作背景,使得学生有一种完成任务似的感觉,或者使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的背景解读感觉过于牵强,难以真正理解知人论世这一方法的精髓。

因此,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专题中,我们尝试设计了一个品读毛泽东诗歌的专题。在这个专题中,首先引入了毛泽东早期创作的一首小诗《七古·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树底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这首诗歌短小易懂,学生很容易明白诗歌的内容,同时也很快能感受到诗歌的独特之处。咏物诗我们读过很多,大多是梅兰竹菊等高洁之物,而本诗的主角只是一只小小的青蛙。然而正是这样一只小小的青蛙,在毛泽东的笔下,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飞扬的气势,“如虎踞”三个字,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青蛙蹲踞池塘边的神态,更传递出与众不同的精神,而那份气定神闲的“养精神”,那份“哪个虫儿敢做声”的傲骨,在短短二十八个字的诗歌中,体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那份张扬于外的王者气势,能被学生轻易地捕捉到。这首由十七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为“言志”而作的诗歌所体现的气势,与三十二岁的毛泽东在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重游橘子洲时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气势,是一脉贯通的。由此,再引入对“我手写我心”的艺术理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继而,我们引入毛泽东的另一首著名诗歌《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创作于1935年9月,是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在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后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诗歌中涉及的地名“六盘山”,是宁夏的著名景点,大家都比较熟悉,学生在阅读时心理上首先就有亲切感,然后再结合创作此诗时的历史背景来进行解读,作者看到了六盘山上“天高云淡”的壮美秋景,感受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志豪情,更理解了诗人“红旗漫卷”的伟大政治理想,同时也能领略到诗人定然取胜的执着信念。短短的诗歌,浓浓的壮志,让我们不由地感叹毛泽东诗歌中所独有的气势,也让学生在这样的体悟中,真正领略到毛泽东诗歌的精神风采。由此,学生便会更好地理解同一诗人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亦或诗歌风格也会因作者的不同而不同,会因所处的时代不同而不同,从而真正理解“知人论世”的鉴赏理念。

二、意象专题,一叶知秋

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中,诗歌的意象是极其鲜明而立体的。诗歌所写的季节在开篇已经明确点出:寒秋。作者独立江边,看满山秋景。描摹秋天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比比皆是。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悲伤;如范仲淹的“衡阳雁去无留意”“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苍凉;如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美……然而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却呈现出了全然不同的景观:碧绿透彻的江水,千帆竞发的飞舟,翱翔天际的雄鹰,自由飞翔般的游鱼……那色彩对比的热烈,那万物灵动的活力,那秋天更胜春朝的美好与清爽,尽在毛泽东的笔下舒展开来。

通过比较,学生懂得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心境之下,所书写出的色彩是迥然不同的。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在刘禹锡的《秋词》中,有着和《沁园春·长沙》一样的意象,晴空的飞鸟,满山遍野的红叶,读之同样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但刘禹锡的诗作更多的是单纯的展现对于秋景的喜爱,而毛泽东笔下的飞鸟和红叶,却更有一种壮志凌云的气势和革命必胜的信念。由此学生可以更深层次的感受到,同样的意象,同样的意境,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同样可以有千姿百态的美妙。再如清代王士禛的《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首诗作与《沁园春·长沙》一样,都有着共同的意象:广阔的江水,江面上的小舟。而對比之下我们不难看出,《题秋江独钓图》一诗借助这些意象表达的是虽独自钓起一江秋意、饱含逍遥却又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而《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却更多的一种千帆竞发的激情豪迈,是江阔凭鱼跃的壮志凌云。

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歌意象的独特之处,带领学生探究同样意象之下,不同情感的表达效果,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从而让学生不再教条式的对意象进行解读,而是能够真正深入到意象的深层意蕴之中,体会意象给诗歌所营造的一种独特的语言方式。

三、情感专题,以点带面

通过以上的两个专题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确地体会到诗歌的知人论世之法,能够感悟到诗歌意象对于诗歌整体构成的重要性之所在。而诗歌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情感的体悟。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正是因为胸中有情感,笔下才能有真情,正是因为胸中有情感,意象才能为我所用,也正是因为胸中有情感,才必须付诸笔端倾泻而出。那么,即使是同样的秋季,不同诗人的情感又是否一样呢?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宋·苏轼)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宋·朱敦儒)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唐·王建)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宋·姜夔)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清·赵翼)

从这几首不同作者抒写秋天的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同样的秋,有人感慨与亲人分隔两地的悲凉,有人感叹人情淡漠的悲伤,有人寄托青春逝去的凄楚,有人发出爱情多变的惋惜;同样的秋天,在不同人的笔下,展现出如此不同的样貌,这也正是我们在解读诗歌情感中应该特别关注到的诗歌的灵魂。没有灵魂,诗歌将不再是诗歌,触摸诗歌的灵魂,要从触摸情感的脉络入手。很多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只要看到是秋景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诗歌是伤春悲秋,只要看到夕阳就自然而然的认为是感伤与悲凉。所以,我们在这个环节应当引导学生明白,诗歌本身,正是千人千面,应当针对具体的诗歌来进行个体化的解读。

多诵读、多比较、多体悟。这“三多”应当是诗歌鉴赏教学的主脉络。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就读课本上给出的诗歌,而应当从诗歌阅读的广度入手,进行专题化的阅读拓展,让学生多读诗歌,多感悟诗歌的情感,多比较诗歌的不同,这样才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精思。有了熟读和精思这两个步骤,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诗歌和文学独特的美感,从而使诗歌这一文化精髓真正能得到有效的传承,焕发诗歌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此所謂:熟读精思兼备,广度深度并行!

[作者通联:银川市第九中学]

猜你喜欢

沁园春意象毛泽东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来自林间的风
沁园春.雪
1949,毛泽东点将
沁园春 雪
沁园春·民富国强、时代新篇章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