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摭谈

2020-11-09史东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陈情表李密文言文

史东辉

文言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与语言深度接触,这既不是指在“言”的层面上讲多、讲细、讲深、讲透;也不能在“文”的层面上高谈阔论文章的艺术、文学的成就、文化的精深,而是要引导学生从语言的品味咀嚼中,发觉文章的精要,欣赏文学的精义,探究文化的精髓。

一、以句带言,化繁为简

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文言并举、文言统一”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来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文言文教学中对于一些繁难之作,细看注释也不得其要领,烂熟诵背也未解其实意,这时我们不妨另辟蹊径,从细小平易之处入手解其繁难。

以《滕王阁序》为例,此篇课文以现代学生的眼光来看,当属繁难之作。如按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字词入手,弄懂全篇后再析笔法、悟情感,教学时间紧,效果也差。所以,在重回高一第二次上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1.猜名句,定主线。就是让学生通读全篇后,猜测本文中哪句话最有名,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接下来,可从这句出发带领学生探讨本文的音韵美、景物美与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2.品名句,明特点。鉴赏的前提是朗读,先让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然后让全体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其中的音韵美并畅谈读后的感受。学生普遍体会到,这一句对仗工整,字数相同、词性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接下来,教师范读本文,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很多句子都有刚才总结的特点,因此,骈文的特点呼之欲出。

3.析名句,赏美景。如何鉴赏本文的景物美,是本课的一大难点。先让学生翻译此句,然后以四人为一组分单位讨论,引导学生从色彩、构图、绘画对象等方面对此句加以鉴赏。在学生的发言中,老师适时对内容加以总结,如板书“色彩绚丽、意境开阔、动静结合”等词语。接下来齐读第二、三段,并引导学生把握景物特点,布置学生鉴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一句。

4.找意象,悟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展现出绚丽精妙的美景之余,还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对情感的理解应从意象入手。当学生找出“落霞”“孤鹜”“秋水”“长天”这四个意象后,可以借助幻灯片展示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感知这些意象时会有怎样的生命体验。学生可能会有如下的体验:在辽阔的天空中,孤鹜是那样的渺小,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苍茫的宇宙中,人不过是沧海一粟。落霞让人想到夕阳,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时,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观察作者为这些意象灌注了什么色彩。学生很容易发现:景虽苍凉但色彩很绚丽。怎么理解色彩与我们情感体验上的矛盾?这里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可以请学生回到原文看看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学生应该很容易找到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些体悟宇宙无穷、感叹人生无常,以及抒发自己内心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的语句,这些仿佛让我们看到当诗人面对如此美景及人间胜事时,怎能不对大自然和生命产生由衷的热爱呢?自然作者在苍凉的景象之下为之涂抹了绚丽的色彩。当学生对王勃的价值取向有了全面的认识后,自然就能把握全篇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了。

学习本文,以名句的情感因素,牵出全篇情感基调的体验,以名句带领全篇,从细小平易之处入手,化繁为简,纵然加深了学生对于此篇课文情感主旨的理解,从而,文字上的疑难之处也会随着情感体悟的加深得到更好的理解。

二、注重“文思”,推进思考

何谓“文思”?一指文章的脉络思路,二指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对于后者,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去强调、引导,殊不知,能够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文质兼美,文言文中深厚的思想底蘊对当代中学生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而其巧妙的构思更是值得中学生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如果过分强调字词解释和翻译训练,忽视或不够重视对文章思想的体悟和写作思路的分析,就会制约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以《项脊轩志》为例,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就以“理清文本结构和情感的关系”作为重点,来让学生体会作者文思的精妙。

我开篇告诉学生们本文写于两个时期,开头至“殆有神护者”是前一个时期,作者归有光十八岁;以下是后来补写的。就全篇结构看,前一部分是主体,后面的补记充实了前面的内容。然后,我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同学们仔细思考:

1.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刚开始时同学有些争议,有人说是喜,有人说是悲,但是当有的同学们找到了第二段“多可喜,亦多可悲”这承上启下的句子后,大家觉得《项脊轩志》开篇虽先写轩的狭小、破陋与昏暗,紧接着又写了修葺后的优美、宁静与闲适。轩内的积书,轩外的花木,时而啄食的小鸟,月夜斑驳的桂影,这些都构成了和谐清雅的氛围。“我”于这样一个环境中,怡悦的心境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是“多可喜”,但“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结构上的变化照应着情感上的突变。“喜”应上文,“悲”启下文。缘何而悲,顺着这个思路往下看,我们会发现文中叙述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这是悲的表象;二是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她们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这是“悲”的深化。接着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实。这一层写得很简洁,但这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2.课文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在结构上有没有疏离感呢?为什么?

文章的第二部分补记了作者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妻手植之树“今已亭亭如盖矣”又感慨尤深,让人落泪。人已死,物犹存。这里没有悲哀、悲伤一类的字眼,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意味隽永。分析完全文后,大家对于课文前后两部分有没有疏离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同学们都普遍认为课文前后两部分没有疏离感,这主要是因为文章前后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的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可见,理清了文本结构和情感的关系,学生自然而然就把握了课文的要义和精髓。

再如,《六国论》的行文思路堪称议论文结构的典范。如若学生能很好地理清本文的结构,并吸收其正论、驳论兼用的手法,并使之内化为自己议论文写作构思的能力,学生一定会获益匪浅。《六国论》全文共五段:第一段单刀直入提出观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段紧扣“赂”字,摆事实、细分析、出结论,层层递进;第三段从“赂”的反面——“不赂”来列举,平面展开;第四段紧承上文,重中论点;第五段画龙点睛,揭示写作的目的。

所以说,重视对文章的思想体悟和写作思路的分析以及具体的应用指导,既是开启文言文教学的一把有效钥匙,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尊重体验,披文入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前几天,听了一节《陈情表》的公开课,授课老师先是引用苏轼的“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然后大谈此文如何动人,其中的孝情多么感人。可是,快接近下课时,坐在我身边的男生却小声说了一句“我看不出《陈情表》好在哪里?”周围的学生似乎也没有应有的感动。我想,这就是典型的教、学两张皮。教师过于偏重自己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之后,心中满是疑惑:《陈情表》有你说的那么动人吗?

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因此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细细品味,使学生“进入文本”,以此作为教学起点,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并体现出人文的关怀。

以教授《陈情表》为例,我在课文的起点处设置了几个问题,看能否开辟一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一窥究竟的新途径。

第一个问题:根据什么说《陈情表》是李密第二次上表,并且说第一次上表效果不佳?

课文文本中自有交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并因此而招致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后果。

第二个问题:《陈情表》中陈的是什么情?(生齐答孝情)仅仅就是在谈尽孝吗?你认为李密这一次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在《陈情表》里李密为了推辞晋武帝的征召、一心侍奉风烛残年的老祖母,可谓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开篇“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作者幼年既孤且弱,身世十分不幸。这个时候,唯独祖母挑起了“躬亲抚养”的重担。祖孙二人之间的感情,可以说是相依为命。而当祖母到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时候,李密将为祖母养老送终作为第一要务,也正是这种感人至深的“孝”的体现。但是如若本文仅仅强调一个“孝”字,我认为是对《陈情表》的不完整的解读。正如李密所说,“圣朝以孝治天下”。不只是眼前的“圣朝”,每个“圣朝”都是这么“治天下”的。“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因为要尽孝而必须把其他次要的事情先放下,是不需要给出太多理由的。但李密还说:“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名节”是什么?是名誉和节操,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赖以安身立命的東西。现在,李密把自己过去的经历一概否定,并不惜给自己贴上“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标签,进而“至微至陋”,不能不让我们想得更深一些。对新建立的西晋王朝来说,他是一个前朝旧臣。前朝旧臣个个都有一项“原罪”,就是对新朝有不忠的可能;而不肯在新朝出仕,就是一种“曲线反抗”。李密有没有不忠之心呢?这已经不具可考了,但就本文来看,李密可谓是考虑得细致周全了。

难道尽孝就可以不尽忠吗?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时,自然要以大局为重!李密在此也给出了解决的办法,“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这就是说,李密要先尽孝后尽忠,二者并不矛盾,如若陛下能恩准,定当“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如此一来,我们就不能把结尾的“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仅仅当作公文的一种格式套话来读了。李密为了洗清自己的“原罪”,首先要把“孝”喊得震天响,其次要一脚把自己的人格踩在地下,最后还要实实在在给晋武帝算一笔“经济帐”,这样的理据任谁能拒绝呢?所以,我们在读《陈情表》时,不得不为李密言说技巧的高超所折服。如果授课老师仅仅就是以一种孝情来解读的话,不免顾此失彼了吧!

第三个问题:如果《陈情报》不是写给皇帝的,还会如此动人吗?

烈火见真金,谁不愿做个孝子呢?但是,当坚守孝道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有可能丧失生命时,我们真能做到义无反顾吗?

天平的一端是垂暮的祖母,另一端是暴虐的皇帝;一端是高官厚禄的诱惑,一端是执守病榻前的艰辛。我们通过这就爱天平的倾斜,看清了李密的本色,并因而震撼于道德和情感的力量。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引领,我想找到一条师生共同走进文本的路径,这样才不会出现学生徘徊在大门之外,老师却大谈门里风景如何之好的现象。

以上所言,既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几点粗浅的看法,也是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的准则。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既要关注到字词句的落实,又要提升学生的境界,我们实施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获得发展,所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推进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化繁为简,文言并举才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点所在。

[作者通联:浙江嘉兴市秀州中学]

猜你喜欢

陈情表李密文言文
至性之言,自尔动人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
《陈情表》新读
你来帮帮我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