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师范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探究

2020-11-09景晓倩

现代交际 2020年18期
关键词:感恩意识师范生新时代

景晓倩

摘要:师范生是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承担着教育青少年的重任,他们的感恩意识对培养我国下一代青少年的感恩情怀至关重要。但随着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当前许多师范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表现在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四个方面。为此,从优化社会环境、强化学校教育、健全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师范生个人素质四个方面入手,对探究师范生的培养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 师范生 感恩意识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8-0139-03

师范生是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承担着教育青少年的责任。尽管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总体上普遍较高,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及文化的多元化给师范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导致他们情感冷漠,责任心缺失,感恩意识逐渐淡化。目前社会上有关师范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例子屡见不鲜,值得我们深思。

一、新时代师范生感恩意识的概述

(一)师范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意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主要是指人们对社会、他人给自己的帮助表示由衷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1]师范生是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未来会从事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他们感恩意识的强弱,对下一代青少年感恩情怀的培养至关重要。从这个方面来说,师范生的感恩意识首先是指在受到社会、他人各方面的帮助之后,师范生自身所产生的一种感恩情感、感恩行为。其次是指师范生在未来教育行业中所展现的对青少年感恩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师范生的感恩意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师范生内心肯定、赞成这种行为;二是情感层次,师范生内心所产生的一种快乐、激动并且设法报答的情感;三是实践层次,师范生将内心的感恩情感通过实践活动表达出来,回报他人并将这种认知情感行为传递给下一代。[2]

(二)培养师范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性

社会上对师范生感恩意识的要求比普通大学生更高,这是由师范生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培养师范生感恩意识,首先,有利于师范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德育方面的提高。其次,有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可以帮助他们更加理解尊重父母,进而孝顺报答父母。再次,有助于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培养师范生的感恩意识,能促使师范生们所在的高校及未来供职的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最后,有助于感恩美德薪火相传,增强这一代乃至下一代青少年的感恩情怀,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师范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以忻州师范学院为对象。在被调查的200名对象中,男生占46.8%,女生占53.2%;从生源地情况来看,乡村占38.1%,县城占31.5%,城市占32.4%;从独生子女情况来看,独生子女占63.7%,非独生子女占36.3%。总体看来,本次调查真实可靠,代表了绝大多数的师范生的意见。现以回收问卷为依据,分析师范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一)国家与社会方面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师范生每月享受的餐补费要比普通大学生高。国家给予师范生们特殊的支持,同样师范生也应该感谢国家,用实际行动回报国家。但从调查中可以看出,73%的同学不会主动关心国家大事,22%的同学不会因为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感激国家。受过社会和他人资助的师范生,也不主动谈及资助情况,甚至觉得这是一件极为羞耻的事,更别说感恩、回报社会;有些学生竟用资助金请客吃饭,挥霍浪费,严重缺乏社会责任心。

(二)学校方面

忻州师范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师范类的院校,这里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学习氛围浓厚。但是相关调查发现,60%的师范生不认可自己的母校,他们经常抱怨学校环境不好,基础设施差;他们故意破坏校园公物,不爱惜公共财产;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低头玩手机,懒散随意;在课后,对教师品头论足,造成了师生关系的淡薄。种种迹象表明,师范生对学校缺乏归属感,不认为自己是这个大集体的一分子。

(三)家庭方面

从感恩回报父母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师范生由于对父母缺乏基本的感恩意识,不尊重、不理解父母的行为。在家里,不愿意跟父母分担家务,不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在学校,奢侈浪费,盲目跟同学攀比,增加家庭压力。同时,师范生对父母缺乏感恩行动力,感恩存于心而止于口,这也是感恩意识薄弱的一种表现。古有包拯辞官侍母、黄香为父暖被的感人故事;如今,部分师范生缺乏感恩行动,甚至没有感恩意识,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

(四)个人方面

师范生不仅应该感恩社会、感恩他人,还应该感恩自己,珍惜生命。对自己负责就是对社会、对家庭负责。但是,近几年来,师范生自我感恩意识严重缺失。据调查,44%的学生自我满意度较低,他们更多是消极、颓废、不满,暴饮暴食、不珍惜生命,不满意自己生活的状态,表明了师范生对自己缺乏关爱之心,自我感恩意识的缺失。

三、当前师范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变革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利益为核心的新型社會关系。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师范生不是学习如何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文明礼貌,而是怎样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导致传统的感恩观念淡薄。网络等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使得许多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广泛存在,大部分师范生通过网络学会的不是理解宽容,而是如何去追逐私利,造成了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偏差,进而丧失感恩情怀。

(二)师范院校感恩教育的缺失

首先,师范院校感恩教育内容缺乏。除了具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一般特点外,师范生的感恩教育还应包括提升职业理想信念、重视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的内涵。[3]但据了解,师范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只是在其他课程中对有关感恩教育的内容进行渗透式教育,同时院校也很少涉及有关教师职业认知方面的内容。其次,师范院校的感恩教育大都流于形式主义,缺少实践活动的开展。比如,有关感恩教育的活动,教师们只是单纯地讲授感恩知识,这很难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容易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行为。

(三)家庭教育的不合理

家庭教育在师范生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但是,首先,当前很多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大多父母一直以来都是默默无闻地单方面付出,从不要求孩子的回馈。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师范生常常过分重视自我感受,不会主动理解包容他人,更不用说感恩、回报社会。其次,家长榜样作用的失范会直接导致孩子感恩行为的缺失。据调查,有些父母拥有感恩意识,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就是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师范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自然不会养成感恩父母、尊敬老人的行为。

(四)师范生自我教育的失衡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贫富差距扩大,引发了严重社会心理问题。社会人群包括师范生在内,都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强调个人价值,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虽然师范生在生理上已经步入成熟阶段,但心理上并未发育完全,自我的控制问题对于他们而言依旧是个难题,这也就间接导致了他们自我教育能力的不健全,自我感恩教育的失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师范生不能正确认识感恩意识,并将其外化为行动表现出来,导致师范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

四、新时代师范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对策

(一)优化社会环境,弘扬感恩文化

1.优化社会环境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师范生的政策支持,严格区分师范生与普通大学生,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感恩教师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帮助师范生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其次,政府应该正确发挥网络的教育与引导作用,建立感恩教育网站,宣传感恩品质,弘扬感恩精神,帮助师范生渐渐增强感恩意识,提高道德修养。

2.弘扬感恩文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内涵丰富,包括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在内的众多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恩元素。政府应该督促社会成员回溯这些节日的发展历史,切身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创新和发展感恩文化。此外,还应该让他们努力温习《论语》《孝经》《弟子规》等儒家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感恩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二)强化学校感恩教育

1.营造校园感恩氛围

师范类高校应该注重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广播、图书展等形式,加大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达到增强感恩意识的效果。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塑造感恩典型,让同学们感受到榜样的影响与号召,督促和帮助他们渐渐拥有为人师表的信心和目标。

2.专设感恩教育课程

师范类高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开设感恩教育课:一是通过整合相关课程中的感恩资源,设计感恩专题来推进感恩教育。语文课中有关感恩的文章、政治课中有关感恩的事例、中国传统孝道都可以成为感恩教育的平台。二是特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师范生的职业道德信念,促使其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3.积极开展感恩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师范生才能准确理解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支教是符合师范类大学生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支教可以提高师范生贡献社会的热情、服务他人的感恩情怀。有效开展师范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争当优秀教师,能促使他们懂得感恩并回馈社会。

4.加强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

师范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有内在的心理因素。师范生心理上的敏感性,对外界时的防范意识,造成了感恩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为此,班级在管理过程中,首先应该建设心理辅导员队伍,督促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观。其次,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留心观察感恩意识缺失严重的学生并汇报给辅导员,由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地辅导,及时纠正其错误观念和意识。

(三)健全家庭教育方式

1.优化教育方式

首先,父母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平常生活中,支持孩子的教师职业梦想及感恩行为,多和他们沟通,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感恩教育,这是培养感恩意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父母也应该适当地向孩子“索取”爱,让他们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帮助他们多接触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主动关心同学,进而提高感恩意识。

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父母的感恩意识、感恩行为会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生活中,父母对爷爷奶奶的尊重理解、孝顺感恩,都将会一一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特别是已经为人师表的父母,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因为你们的工作热情、教学态度都会影响孩子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四)提高师范生个人素质

1.加强自我教育,培养感恩品质

师范生只有先学会自我教育,才能够更好地教育青少年。首先,师范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感恩观,对感恩意志有基本的理解。其次,要将感恩意志与自身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实现理想,不仅需要具备感恩的品质,更需要长期坚持感恩的行动。师范生要提高自觉性,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努力成为一个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的人。

2.树立责任意识,传承感恩文化

感恩文化源远流长,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師范生应该明确未来所承担的责任,积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感恩国家、奉献社会,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影响着整个社会价值取向。为此,师范生必须树立社会责任感,重视对感恩意识的培养,积极促进感恩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总之,提高师范生的感恩意识不仅是其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只有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出发,共同推进师范生的感恩教育,才能有效地增强师范生的感恩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笛.独立本科院校学生的教育感恩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4):2.

[2]邓永超.感恩教育: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106-107.

[3]谢艳.高校师范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6):13.

责任编辑:赵世鹏

猜你喜欢

感恩意识师范生新时代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高中班主任提升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职大学生感恩与责任意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