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抚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
2020-11-09王英梅格桑泽仁吴林静
王英梅 格桑泽仁 吴林静
摘要:以西南某大学在校本科生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对隔代抚养大学生和非隔代抚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隔代抚养的成长经历对大学本科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其形成原因。通过个案访谈,深度了解隔代抚养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遇到的人际交往困境和人际压力的反应模式,并在心理和认知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从认识自我、重新认识父母、自尊建构、自我调节、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给隔代抚养的大学生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隔代抚养 人际交往 自我调节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8-0013-05
20世纪80年代,我国计划生育在城乡全面展开。在“80后”“90后”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人没有兄弟姐妹,有的还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而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大。留守儿童、隔代抚养渐渐成为社会问题,成为教育者的心病。
在已有的文献与著作中我们发现,隔代抚养有利有弊:其弊是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不能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容易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且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使孩子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1]。其利是让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忙事业,让老年人身心健康;祖辈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孩子某些良好品质的形成,同时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2]。
大学生是心理发育比较成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群体。各种数据库中搜索到的关于隔代抚养长大的大学生的论文及观点较少,而隔代抚养产生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又普遍存在。那么,隔代抚养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否还存在影响?存在怎样的影响?在对隔代抚养者的教育上,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改变些什么?我们期望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调研分析中找到答案。
一、问卷调查背景
本次研究就人际交往的问题对西南某大学本科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隔代抚养对大学本科生在人际交往的影响,并探索解决的方法。选择人际交往作为调查主题,是因为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人际交往是不可避免且重要的一环,及早地在大学校园这个模拟社会中关注并发现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途径,可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探讨如何借助大学生的自助自立性来解决人际交往的问题。
二、问卷调查结果
(一)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1.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共1000份,收回问卷845份,832份有效。文理工医专业均有分布,性别比例为男生47.29%,女生52.71%。年龄范围:17—25岁的在校大学生,分布如表1。
2.(外)祖父母抚养情况
(1)在832份有效问卷中,与(外)祖父母(或隔代亲戚)有生活经历的占64.9%,年龄分布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与(外)祖父母(或隔代亲戚)生活的年龄段有幼龄化的特征。3—6岁是儿童性格和社会观念形成的关键年龄段,64.9%的调查者中在3—6岁这个年龄段与(外)祖父母(或隔代亲戚)有生活经历的所占比例极高,所受隔代抚养的影响也极大。
(2)现在或者曾经所在的生活环境是否是隔代抚养家庭。调查显示,现在是或者曾经是生活在隔代抚养家庭有195个样本,占总数的23.44%。我们收集到了足够的样本(指隔代撫养群体),能够保证以下调查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
(3)(外)祖父母(或隔代亲戚)的文化程度。调查显示,(外)祖父母(或隔代亲戚)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为中学及其以下。对比一般家庭与隔代家庭,隔代家庭的(外)祖父母(或隔代亲戚)的文化程度与一般家庭相差无几。
(4)(外)祖父母(或隔代亲戚)的经济状况。调查显示,(外)祖父母(或隔代亲戚)的经济状况大都属一般水平,经济状况优良与贫困的占比较小。对比一般家庭与隔代家庭,隔代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差无几。
(5)导致隔代抚养的原因。调查显示,子女被隔代抚养大多是由于父母的客观原因,比如父母离异,父母在异地工作,父母或其中一方出现安全以外,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等等。由此看来,让子女被隔代抚养并不是作为监护人的父母们心甘情愿的,大部分是为形势所逼。
(6)(外)祖父母(或隔代抚养者)的抚养情况。调查显示,(外)祖父母(或隔代抚养者)大都能在各方面进行很好的疏导、教育,但也有少部分的隔代抚养者只管被隔代抚养者的日常生活,在学习和精神上很少有引导,也存在一定比例溺爱的情况。
(7)(外)祖父母(或隔代抚养者)和被隔代抚养者的年龄差。调查显示,大部分(外)祖父母(或隔代抚养者)比被隔代抚养者年长40—60岁。他们的教育方法、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大都比较陈旧、过时,虽然其中不乏美德的教育与熏陶,但其影响效果有待探究。
3.隔代抚养大学生的幸福感
(1)就现在的生活而言,您觉得自己幸福吗?
对比非隔代抚养群体与隔代抚养群体,隔代抚养群体的幸福感偏低。
(2)您觉得同辈对您如何?
对比非隔代抚养群体与隔代抚养群体,与同辈的交往中,隔代抚养群体感觉较良好。
(3)您觉得长辈们对您如何?
对比非隔代抚养群体与隔代抚养群体,与长辈的交往中,两者的认知与感受相似。
(4)您觉得周围的人谁更关心您?
对比非隔代抚养群体与隔代抚养群体,隔代抚养群体认为,(外)祖父母(或隔代抚养者)更加关心自己,而父母的关心程度较低。
(5)相比之下,谁更理解您?
对比非隔代抚养群体与隔代抚养群体,两者都认为,朋友同学是最理解自己的;对比父母辈与祖父母辈,隔代抚养群体认为,(外)祖父母(或隔代抚养者)更加理解自己。
4.隔代抚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表现
(1)在工作中,分配到任务时,非隔代抚养群体与隔代抚养群体行为相似。
(2)听到批评或反对意见或建议时,两者行为相似。
(3)朋友邀请外出玩乐聚会时,隔代抚养群体中毫不犹豫应邀前行的占比更大,想独处或置之不理的占比较小,临时改主意不去的人数有所增多。
(4)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在面对陌生的交际环境时两者行为相似。
(5)空闲时,放松方式,两者相似。
(6)在生活中占的位置更重要的人,隔代抚养群体多数认为是(外)祖父母(或隔代亲戚),大于父母的重要性。
(7)关于通常和谁有共同话题问题,隔代抚养群体认为与祖父母辈的交流沟通情况好于非隔代抚养群体。
(8)对父母的态度,隔代抚养群体对父母的接受程度低于非隔代抚养群体。
(9)对(外)祖父母(或隔代亲戚)的态度,隔代抚养群体对(外)祖父母(或隔代亲戚)的接受程度高于非隔代抚养群体对(外)祖父母(或隔代亲戚)的接受程度。
结合上述两点来看,隔代抚养群体相较于非隔代抚养群体来说,对祖父母辈和父母辈的接受程度有明显差异。
(10)和父母的交流情況,隔代抚养群体不如非隔代抚养群体,频率有所降低,效果有所降低,交流的主动性也有所降低。
(11)和(外)祖父母(或隔代亲戚)的交流情况,隔代抚养群体好于非隔代抚养群体,频率有所增加,效果有所好转,交流的主动性也有所增加。
(二)问卷结果分析
基于以上调查问卷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在自我认知与幸福感方面
对比隔代抚养群体与非隔代抚养群体,发现隔代抚养群体在自我认知与幸福感方面,自我认知程度较低,幸福感偏低,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外)祖父母(或隔代亲戚)存在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祖辈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经济状况普遍偏低,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形成了很大的限制。文化程度决定了祖辈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是有限的与过时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隔代抚养群体的生活环境与金钱观,以及教育投资情况。祖辈在生理和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法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别。隔代抚养群体在3—6岁的性格形成期,必定受到祖辈潜移默化的影响。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早期经验对其身心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家庭的养育和教育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二,隔代抚养家庭缺少了父辈的关怀、照顾,当进入大学校园,76.56%的大学生都是非隔代抚养群体,再加上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导致隔代抚养群体觉得自己有异于他人。在异国他乡孤独、烦恼时,无法向家人寻求帮助;相反,非隔代抚养群体与父辈良好的情感交流,这让隔代抚养群体的幸福感相对降低。
其三,隔代抚养过程中,祖辈一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美德教育,如勤俭节约、有耐心;另一方面也暗示着祖辈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有的已与时代脱节。若只管日常生活而缺乏学习精神上的引导,会影响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学习兴趣的培养。祖辈喜欢安静、悠闲的生活,会让孩子形成内向的性格和懒惰、拖拉、依赖性强的习惯。若在隔代抚养中溺爱了孩子,这种过分的保护会增强孩子的依赖性,不利于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培养与发展。祖辈无原则迁就与越俎代庖,极易造成孩子任性、懒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等不良人格,或专横跋扈、胆大妄为,或性格孤僻、胆小退缩。这样的孩子一旦走向社会,就会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及承受能力差而难以适应,遇到小小挫折就如临大敌,萎靡不振,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在隔代抚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缺少了树立当代社会角色的引导,缺少了与当下文化、经济、社会的链接,当隔代抚养群体成长为大学生,进入这个大学这个“小社会”,就会茫然无措,认不清自己的定位,同时会感觉与世界格格不入,降低自我的幸福感、自信度。
2.在与同辈交往方面
在与同辈交往时,隔代抚养群体与同辈的交际同非隔代抚养群体的情况相似,进一步详细比较,还是有些差异。隔代抚养群体更加依赖朋友、同学或者同辈亲戚;隔代抚养群体在交往中感觉较好;隔代抚养群体会毫不犹豫应邀前行所占比例更大,想独处或置之不理所占比例较小,准备出门时又不想去的情况有所增加。总体来说,与同辈交际问题不明显。两类群体均认为,朋友同学(即同辈)是最理解自己的人,且在陌生的交际环境中表现行为相似,同时空闲时的放松方式也相似。
究其缘由,其一,隔代抚养群体与祖辈相处,宁静的环境、缓慢的生活节奏、隔着40—60年的价值观与语言符号,隔代抚养群体难免会觉得孤独。朋友、同学、同辈亲戚是家庭之外能比较顺利沟通的人群,将本该是对父母的依赖移情于朋友、同学、同辈亲戚,由此造成对同辈的依赖与异于非隔代抚养群体更大程度上的好感。其二,任性、懒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等不良品德并不是隔代抚养群体的专利。独生子女增多,一个孩子六人疼爱的现象普遍;时代不断进步。与世界接轨、职业流动性的增大,各方原因促成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特点:交往的迫切性;理想性仍存,实惠性需求上升;孤独意识蔓延;个性突出;功利意识增强;等等。或许正是因为交往障碍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隔代抚养群体与同辈的交际问题才显得并不突出。
3.在与长辈交往方面
在与长辈交往方面,隔代抚养群体与长辈的交际同非隔代抚养群体的情况有较大出入,隔代抚养群体对祖辈的接受程度、交流沟通情况、重要性的认知明显高于非隔代抚养群体;对父辈的接受程度、交流沟通情况、重要性的认知明显低于非隔代抚养群体。
据某项调查发现,家庭中祖父母的权力比母亲的权力还要大,这严重损害了父母对小孩的管教权威,不利于父母贯彻一致的管教思想,也容易造成家庭矛盾。另外,国外的研究发现,祖父母的爱超过父母的爱时,一个副作用是小孩的心智成长可能会被推迟[3]。
孩子长时间地与父母分离,与祖辈形影相随,父母与子女的血肉亲情很自然地就会淡化,疏远。孩子长大后回到父母身边,由于缺乏情感交流的基础,父母管教孩子时,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变得冷漠、不听话,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由此就产生疏离感,对父母的接受程度要低于正常水平。虽然关于父辈的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到底有多重要问题学界还没有定论,但一个健全的三口之家至少能给孩子成长创造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是确定的。
三、对隔代抚养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建议
隔代抚养造成的影响已成既定事实,隔代抚养的大学生无法重过一个与父母相处的童年,因此,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作为心理发育比较成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群体,隔代抚养的大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发挥自己自立自强、自我认知、自我调节的能动性,在踏入社会之前关注并解决与人交往的问题。以下是在对隔代抚养的大学生进一步采访和调查之后,综合分析得出的解决方案。
(一)正确认识自己
在后期采访中,不少受访者都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归结为自我认识不清,即是作为个体的人,无法或者是来不及看清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自卑、自大、猜忌、嫉妒、含羞、恐惧都是产生交际障碍的因素。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出现差距,可能是因为自我认识不准(或高估或低估)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别人取笑而有意高估或低估造成的。自负与自卑就是自我意识障碍极端的表现,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因素。
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开放型性格,端正交往认知,运用科学的方法调适人际交往的不良情感。
隔代抚养群体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交往恐懼症,即面对新环境、新事物会产生不自在、害怕,甚至恐惧心理。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隔代抚养群体首先应明白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没有哪一个人能独自生存在社会中,交际是生存的必要手段;与人交流是自我疏泄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动物体的本能和在人类身上的升华。其次,在面对新环境时应自我暗示:不是只有你面对新环境,对方对你也一无所知,眼神交汇的一刻,微笑的一刹那,开口的一瞬间,交际就开始了,只需要跟随感觉展示自己、了解对方。本调查结果显示,面对陌生环境,两类群体行为相似,但是隔代抚养群体多了一道心理障碍,形成原因就是隔代抚养的成长环境。因此隔代抚养群体要意识到自我的社会角色定位,要多触角关注社会,摆脱祖父辈安静的生活环境、缓慢的生活节奏的影响,适应到当下的、真实的社会,主动、乐观、积极、有意识地克服交往恐惧症,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交际上的紧张、压力。
在交往中,隔代抚养群体应意识到真诚是人际交往的准备状态,也是自我证明,意味着有自我安全感,信任自己,也信任他人[4]。不能因受祖辈的价值观——世上坏人多,防人之心不可无等——的影响,而迟疑或拒绝向人敞开自己真诚的心扉。另外在交往过程中,要克服第一印象、光环效应、刻板印象、自我投射等人际偏见,要客观地了解他人,要培养理解他人的习惯。需要建立一种意识,即任何人的任何行为任何思想都是有来源的,或者是身体不适,或者是童年印象,或者是无心之过,我们都可以试着追根溯源去理解对方。隔代抚养群体,扩大点儿说,所有有自我分辨意识、独立自强的当代大学生,都应试着去理解去包容去原谅。
对于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紧张害羞、冷漠偏激、嫉妒敌意、自卑虚荣、忽冷忽热、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大学生都要学着去有意识地控制、克服。强化自身品德与文化修养,形成理智力量,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逆向思维法、情绪转移法、理智调节法、系统脱敏法等科学方法进行调控,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情绪状态。
(二)重新认识父母与(外)祖父母
隔代抚养群体与(外)祖父母(或隔代亲戚)相处时间较久,自然与祖辈的关系、感情就会浓于非隔代抚养群体;相对地,与父辈的关系、感情就会淡于非隔代抚养群体。三代人之间感情的亲疏、交流的多寡、接受的深浅,难免影响家庭的和谐,从而影响成长环境。作为已成年的自主自立的大学生群体,隔代抚养者应从改变自己的认识出发,运用自己的智慧、交际能力改善三代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对父母角色的重新认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子女被隔代抚养主要是父母的原因,比如父母离异,父母在异地工作,父母或其中一方出现安全以外,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等等。由此看来,让子女被隔代抚养并不是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心甘情愿的。被隔代抚养者长大后应改变自己对于被隔代抚养的认识或者潜意识,即是被隔代抚养是父辈们的无奈之举,并非抛弃、放任的有心之过;强化这样的观点,就会理解父辈的行为,从而消除遗弃感、孤独感。
其次是对祖辈角色的重新认识。在与祖辈的相处过程中,祖辈或不关心,或只管生活,或各方面良好疏导,或溺爱,都对隔代抚养者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在重新认识的过程中,隔代抚养群体首先要明白,祖辈的价值观、人生观一定与当代社会崇尚的价值观不一致,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在无法认同的情况下要允许异己的存在,而不能为我独尊。在后期的采访调查中,受访者表示祖辈大多都很唠叨。对应的办法,一是容忍,二是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表明自己的想法,三是立即行动,从根本上消除唠叨的内容。然后是科学地看待祖辈的角色。有调查结果显示,年轻的祖父母往往与孙辈生活更近,接触更多,比如照看孩子,一起娱乐;而年长的祖父母倾向于提供财政支持,更多地认同了传统观念中祖父母的作用。在这些研究中,没有发现母亲具有相似的模式。造成此差异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祖父母所起的作用与父亲的作用比较相似(即照看少,玩耍多)[5]。祖辈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落后是时代发展的正常现象,他们担任的角色只是代理双亲的角色,而不可能将父母取而代之;因此不要对祖辈要求太高,应怀着感恩与敬重的心态去重新看待、面对祖辈。
(三)多参加社团和社会交往活动
学校、社团或者社会组织都会开展一些活动,在正确认识自己培养了开放型性格之后,多参加这些活动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慢慢地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渐渐融入同学与集体之中。大学生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善于发现和总结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向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同学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提高。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丢失个体的特性,不能人云亦云,患得患失;要谦虚与自信并存。另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个较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在端正好心态,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之后,在实践中反复总结、磨炼,才能日趋成熟。
四、结论
隔代抚养的大学生群体,总体是心智健全的,与非隔代抚养的大学生没有明显差异。但在童年的生命重要时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得较为敏感,在情感方面会遇到一些困难,若想解决这些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正确认识自己,彰显独立的个性品质;重新认识父辈与祖辈,调整态度;多参加社团、参与社会交流,让自己的交际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本次调查仅针对隔代抚养群体中的人际交往问题,将启发大学生以独立的视角去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与状态,调查报告所给出的建议也将有助于大学生特别是隔代抚养的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我们期待此研究成果能引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共建和谐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启泉.“隔代抚养”的隐忧[J].老人天地,2004(9).
[2]薛静华,欧阳文珍.隔代养育利弊的心理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3]张璐斐,吴培冠.祖辈管教问题初探[J].山东教育科研,2001(5).
[4]杜萍.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论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5]赵梅,邓世英,郑日昌,等.从祖父母到代理双亲:当代西方关于祖父母角色相关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
责任编辑:赵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