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远的心灯(组篇)

2020-11-09毕季清

回族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匡衡太阳教育

毕季清

永远的心灯

——雕刻匡衡

1

什么树枝繁叶茂,绽放千古不败?这是智慧之树。

什么灯光华煜煜,点燃千载不灭?这是心灯。

什么光璀璨绚丽,照耀千年不暗?这是知识之光。

这是一个流传千载的故事。

这是一个有关孜孜学习、快乐学习的故事。

这是一个浸染了华夏两千多年,感动过无数人,激励过无数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光”的故事。是一个中国古代少年匡衡“凿壁偷光”的真实故事。

2

光是什么?

光是人眼可以看见、接受的一系列电磁波,也称可见光谱。在科学上的定义,光是指特定波段的电磁波谱。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中传播。这是光的定义,而不是光的延伸。

光,早已穿越了它本身的定义,涉及每一个领域。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到人文领域、文学领域、天文领域、思想领域,就像它的光芒一样,无所不照。

光是地球生命的来源之一,是人类生活的依据,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据统计,人类感官收到外部世界的总信息中,至少九成以上通过眼睛。当一束光投射到物体上时,会发生反射、折射以及衍射等现象。

光是史前燧人氏取火的那一个亮点。正是火的运用,使我们的先人告别了生吞活剥,从蛮荒迈向了文明。如同恩格斯所言,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光是太阳普照万物,是一切事物的滥觞,万物之母。

自从太阳诞生之日起,就开始普照万物、哺育生命、孕育文明、催化思想。

阳光、星光、日光、月光、火光、灯光,光明、光华……有关光的词语不知凡几,有关光的典故比比皆是。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甘冒风险,窃取天火,给人类光明。

煤矿工人冒着危险,从地层深处开采煤炭,给世人带来温暖。

光和知识是相通的,就像农作物中的光合作用。光不仅是物质的映照,同时知识也可以变成光,成为精神,化作思想,从而熠熠生辉,照亮心灵。

思想是可以放飞的,犹如鸟儿;思想是可以绽放的,犹如大树;思想更是可以闪光的。它可以像太阳,也可以像灯光,也可以像烛光。

如果说,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窃取天火,把温暖和光明带给人间,那么,人间的匡衡是“偷”光,也是窃取光明,只是,他窃取的是知识之光、智慧之光。

《六祖坛经·定慧品第四》中说:“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这段文字对灯与光明、灯与黑暗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清晰的说明。

“凿壁偷光”是一个成语。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郡人,就是今天的邹城。匡衡幼时好学,家贫,夜晚没有灯烛,他就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烛光苦读。匡衡刻苦学习的佳话出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3

我在想,匡衡凿壁偷的光,肯定是煤油灯光,或者是烛光,这说明他的生活艰辛,劳顿。一是白天没有时间,苦于生计;二是家庭贫穷,买不起油灯。正是因为他用心“偷”来的微小的光亮,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小光成了大光,知识之树日益繁茂,成为参天大树绽放。他的心灵被知识开光,它化作了祥光、霞光。 有的记载也叫“凿壁借光”,无论偷也罢,借也好,都是相通的。有时想起,今天人们通常说的“借光”一词,是否就是借指这一典故?因为,借光,也是含有借方便的意思。

知识之光和智慧之光碰撞出了火花,烛光成了他们的红线。匡衡用心灵之光,把知识的嫩芽培育成了郁郁葱葱的大树,绽放出灿烂的知识霞光。他自己也是凭着一点一点地积累,在知识的海洋里积聚成浩茫的森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成为灿烂的星光,照耀后人。

感谢古人的记载,不仅留下了文字记载,而且还极其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形象感人的“偷光学习”画卷。其实,不仅匡衡,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古人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的故事,如孟母三迁、囊萤映雪、焚膏继晷等等。

我从小喜爱连环画,几十年来,一直有收藏连环画的爱好。我至今珍藏着一套1979年版的,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古人勤学故事》(上、下册)。在我收藏的一千多本各种版本的连环画中,它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这本连环画对我的成长有着很大的鞭策作用,净化着我的心灵。里面共选载了三十多篇古人勤学的故事,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勤奋好学,在少年时期即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选载的故事中,有《悬梁刺股 》的孙敬、苏秦,有《囊萤映雪》的车胤,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有《少年包拯学断案》,有《范仲淹断齑划粥》,当然,还有《凿壁偷光》的匡衡。

记得那时看这些故事时,除了感动,还有好奇。从介绍中了解到,匡衡是东海郡人,即今天的山東邹城,而他读书的地方就是邹城的匡庄。我的心思马上定位在了山东南部的那座小城。邹城在我的心中心仪起来。名人志士为什么那么令我们崇敬,以至于每每提及,都会使我们心生敬意,心荡神驰,我想还是人类崇尚真善美的天性的原因,是人类有着追求正气、崇尚理想的使命。而他们这些人的行为,他们高尚、伟大的人格魅力,他们卓越的精神,恰好契合了大众的心理,在心灵的深处寻找到了燃点。以后,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来到了邹城,在这里工作生活,娶妻生子,一直到今天。我想,这真是天作之美意。而且匡衡读书的地方就在城的东南,二十华里左右。记得刚到邹城,我就心驰神往地来到了这个村子,迫不及待地去寻找在我的心中,在千千万万儿童的心中闪烁了一千多年的那盏“灯火”。

4

我漫步在匡衡的故里,感受到了两千多年的熏风书香。我极力捕捉曾经的历史气息,深思今天的教育现状。

在这些故事中,我发现了蕴藏在其中的内涵,他们的心中都有了光的布施,都有了心灵的开光,而且已经幻化为一种人文精神。它早已超越了典故的范畴,这种光照耀了两千多年,这种精神已经穿越了历史,超越了时空,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烙印,一种坐标。

凿壁偷光的故事虽然已逾越千载,然而那团光依然在我心中萦绕,燃烧,犹如彩霞般在我心灵绽放。那是一幅多么美妙的、惬意的读书图啊!我在遐想:黑夜里,万物俱寂,从邻居家过来的光线一定是暗淡的,少年匡衡的双目紧紧盯着微光照亮的那一页页书、一行行字,天地外的一切和他无关,心无旁骛,内心充满宁静,只有一行行的字像磁石般吸引着他的目光。灯光虽然暗淡,但是他的心灵一定充满了光芒;吸纳知识,对于他,就像咀嚼甜甜的甘饴。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灵光,变得神圣庄严,而那些微弱的灯光变成了佛光。灯火在他的周围画出了一层光圈。天气虽然寒冷,他的心中一定被知识的热度温暖着,炙烤着,眉宇中透着一种英气。那一刻,在知识的灯影里,儿童的胸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里,没有强迫,没有任何干扰;没有沉重,没有拔苗助长。那一刻,他的心中是轻松愉悦的,是惬意的。这是他追求知识的心路历程,这也是我们今天仍然在探讨的快乐学习法,主动学习法。

我们一直强调,寓教于乐,快乐学习,这也是我们的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纵观世界教育史和中国教育史,好学勤学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他们大部分都成为有用之材,国家的肱骨,有很多青史留名,成为后世楷模。他们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都不是被强迫的,都是在快乐、愉悦中学习。虽然有很多家庭经济条件窘迫,但是在汲取知识上,他们有着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态度上是积极的,在学习过程中是快乐的,在心灵上是自在的,是没有焦虑的。

在几千年的人类教育史上,自从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绽,教育便开始了它漫长而曲折的历程。翻开世界教育史,可以看到人类在教育领域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诸多的教育家。他们写出了无数的教育专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体系,凸显出他们在人类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辉煌贡献。中国的孔子 、孟子 、蔡元培 、黄炎培 、陶行知等,国外的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 、卢梭、克鲁普斯卡娃、苏霍姆林斯基等,可谓洋洋洒洒,喷珠溅玉。他们在德智体美育方面,在心理素质和非心理素质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理论书——中国古代的《学记》,到孔子的《论语》,从《大学》到老子《道德经》;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一书是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从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到诺丁斯的《教育哲学》,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杜威教育名篇》《蒙台梭利教育法》,他们的教育思想经久不衰,滋养和引领着人类的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孕育着薪火相传的希望。

我们百度一下,仅仅有关教育的典故、成语就蔚为大观,比屋可封、不言之教、曾子杀彘、春风化雨、断杼择邻、循循善诱 ……从中,我们可以辨析出中国教育的博大精深,探微出它的脉系和发展历程。

5

修路、架桥、办教育被誉为人世间的三大善举。在齐鲁大地,自古就不乏名垂千古的世界级教育家。教育思想泽被齐鲁,浸润着这片神奇之地,在它的天空,处处飘移着教育的祥瑞之云。且不言孔子,被誉为“千古奇丐”的武训先生,就是齐鲁这块祥瑞之地培育出的风云人物。他行七,原无名,名训,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

虽然人类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那么多先驱者作了探索,但是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遗憾和不幸。全世界有多少儿童失学?每年有多少儿童被拐卖、寻短见?这是多么深的创痛。在我们国家,也是触目惊心。虽然我们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有着那么多的前事可鉴,但是这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教育始终是社会的产物,是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背景密切相关、息息相应。尽管我们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有着深厚的教育积淀,但是今天的教育体制还是有所缺憾,有着制约发展的瓶颈。尽管我们在不断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强调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还是主导,还是主流。这样,势必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高分低能也就自然而然。特别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在迎接着巨大的挑战。一切向钱看,一切为了经济效益,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严重偏颇。人们像发了疯一样,朝着金钱、效益的路上奔跑,在这个怪圈里沉浮,在这个魔圈中不能自拔。

因为一次考试、一个排名、一次作业,学生被虐待,自杀,不绝于耳。教师的心理负载大,学生脆弱的心灵更是弱不禁风。焦虑,抑郁,跳楼,寻短见,屡屡发生。他们以极端的方式,成为殉难者,成为教育失败的祭奠。在西方教育体系中,是没有差生的,只有差异。而差别和差异在我们这里,在这个有着两千年教育传统的国度里,却依然是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快乐学习,某种程度还是在理念上徘徊,寓教于乐,还是臣服于应试教育。教育体制的顽疾,制约了发展,使得寓教于乐还是戴着镣铐跳舞,凿壁偷光的主动性、愉悦性渐行渐远。应试教育也给学校、老师们带来沉重的压力,一切看成绩,看排名,看高考上线率,一切唯成绩是从,一切唯升学率是瞻,这样,造成老师们的互相攀比,直接的后果就是把压力转嫁给学生,教得辛苦,学得沉重。

每当我看到幼小的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我心中就会升起一种怜悯。现在的孩子没有了快乐轻松的童年,在应试教育的轴心主导下,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鼓,补习越来越多,再加上各种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本来就很局促的假期、周末又被各种补习充满,小提琴、古筝、钢琴,五花八门。多掌握一门技能,增加孩子的修养,在情理之中,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要跟风,要看孩子的兴趣。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只是一味地走形式,势必适得其反,甚至导致悲剧。兴趣盎然地学习,快乐地学习才是教育的“上品”,与之相反的是,现在,孩子们的心灵空间越来越小了,快乐越来越少了。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童年这么辛苦、劳顿,我就会产生深深的同情,也會想起我的童年,那时候,没有这么多的补习,每到假期、周末,就是我们心灵放飞的时刻,捉蝉,逮蚂蚱,斗蛐蛐,何其快乐。

所以,凿壁偷光不仅是一种学习精神,更是一种教育的境界。

6

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已经今非昔比。凿壁偷光的故事所处的环境已经时过境迁,不再有谁去仿效,但是其内涵依然有着现实意义,其精神是永恒的,是永远不会事过境迁的,它已经深深地刻画在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脉系上。匡衡不仅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个例,已经成为热爱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成才的一种精神。两千年来,这种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根植于历史的深处,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寓意、一种象征,成为照耀千千万万儿童勤学上进的一盏心灯,烛照着他们的心灵。如果说孩子是明天的太阳,那么教育就是点燃太阳的火种。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共识,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繁衍发展,繁荣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决不能再使我们的教育行走在素质教育的边缘,被应试教育压垮我们民族的未来,那些切肤之痛、夭亡之殇,绝不应当成为我们下一代的宿命。怎样理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寻找到教育的支点,牧放孩子们的心灵,不再使事关千秋大业的教育成为“迷途的羔羊”,这需要我们作深刻的思考。

凿壁偷光已不仅仅是一个成语,而是成为一束永远闪耀的灯火,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雕像。

我心中的光明顶

光明顶不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还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是固态的,又是灵动的。它在接受光芒,同时又释放光芒。它与天穹对接,与太阳互动。它被赋予了人格的元素。黄山之巅,它首先点燃太阳之光。它宛如一个火炬,在一千八百六十米的顶端放射着光焰。

古人有言,“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就是黄山的独到之处。因为自然的造化, 光明顶有幸成为黄山的主峰之一,与天都峰、莲花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因为这里高旷开阔,日光照射时间长,故名光明顶。

我是在一个炎夏带着上中学的儿子去黄山的,晚上就宿在黄山里面的一个宾馆。晚上,儿子入睡了,我自己悄悄来到外面,听松涛呼啸,眼睛朝着山的主峰方向眺望。我在竭力寻找那个光明顶,那个释放“光明”的地方。因为明天就要到达那个地方,我想在黑夜里发现那片曙光,从内心里和它神交一下,来一个心领神会,明天再近距离亲近,可能感受更深一些。虽然眼前一片暗夜,无法确定那个方位,但在我的心里,好像恍惚间看到了一片亮光。虽然只是一种内心的感应,可是我想,心诚则灵,只要心里有光的渴望,就会有光影出现。

翌日一早,我们开始登山。起始,是乘着索道到达一个位置,距离顶峰还有近一半路程,我们同众人拾级而上。我的心里一直在想着光明顶,想着它的模样、形体,回味着它的意蕴。我想,在黄山这个美绝人寰的美胎面前,如果作为主导的顶峰只有高度而没有独自的特色,无法解读出丰富的意蕴,不能够技压群芳,是不能服众的。无论是人还是山,只有平平的面貌,没有独特的美感和内涵,就是平淡无奇。

这时候,一种意趣忽然袭上心头。我也攀登过不少的山,登上过许多顶峰,在攀登的过程中,只是在意识中想要到达顶峰,对于顶峰的印象不是很深。今天,心里却涌现出一个意象,而且这种意象很清晰,一直在我的眼前呈现。光明顶,我的攀登过程,就是一个寻求光明的过程。光明就在前面,就像是登长城一样,前面有一个声音在呼唤你,不到长城非好汉,这种呼唤,无意中成为一种动力。

我曾经在矿井深处行走、劳作,除了头顶上的那一束光亮,全身被黑暗笼罩。那时的心理,就是最希冀光明,就是盼望着赶快到达井上。也是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意向,每一次上井,井口就是光明的象征,是最希望看到的意象,也就是我心中的光明顶。

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时,主要是依靠两只眼睛,这样,只能发现表面的美,只有运用起慧眼,才能够把这些自然美、内涵美、丰富的意蕴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切不是勉为其难,而是自然而然,这就要看每一个人的内蕴和功力了。

此刻,我们继续向着光明顶前行,脑海里跳出另外一些印象。人类在寻找文明的漫漫岁月里,也是在不断地攀登,寻找一个个光明顶。我们的祖先对于火的运用,就是一个人类的光明顶。这里的光明顶不仅是一个物质的高度,也是一种精神的高度,是有着相当的“海拔”的。二十世纪初,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中国,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得黑沉沉的地平线绽放出了曙光,那又是中国人民的光明顶。在如磐黑夜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最终点燃了宝塔山的圣火,从此成为刺破黑暗照亮中国的光明顶。

在这里,黄山的光明顶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物质存在,已经成为一种信仰。不仅有着山体的海拔,更有着精神的价值尺度的高标。

我和儿子终于登上了光明顶,顿感胸臆潮涌,思绪滔滔。这里,视野辽阔,在阳光的沐浴下,一片金光闪耀。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尽收眼底。再看登顶的人們,虽然是汗水淋漓、气喘吁吁,却是精神饱满、喜色映心,人们的身体映照在太阳的光芒里,熠熠生辉。光明顶的景象,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登山者的心里。人们生命中有了这样一场经历,会把光明,把美好的希望充盈在内心深处,会成为一个火种。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样的黑夜,这些火光都会随时闪现。

登上了光明顶,沐浴了光的洗礼,存储了光源,把希望、热情带走。

看着人们欣赏的神态,我想,光明顶不只是游览的一个景点,那样,时间久了,就会忘却,印象也会暗淡,只有把它化作心里的光明顶,这份明亮才会长远。任何时候,只有心里亮堂,才是真正的明亮。而心中的光明顶就是希望、信仰,每一个希望都是一个光明顶。

借 光

借光,意为请求别人提供某种帮助或者从别人那里分享某种荣誉。

在人类的生命体系中,最需要的就是光与水。如果说水是生命的源泉,哺育了生命,光则培育了生命。《圣经》开篇就是,要光,就有了光。中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和《水经注》也是和水密切关联的。

我们每天早上都在借太阳的光,而且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往往也就忽略了这种价值,而一旦没有了阳光,我们才会感觉到它的珍贵,这是人们的价值取向。

太阳在把光给予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心安理得的,一旦阴天,我们就会埋怨,诅咒太阳去了哪里,有一点不如意,人们就会怨声载道。

在夜里,太阳依然在发光,只是属性有了变化,它把光给了月亮,由月亮给我们输送光泽,由阳光变为月光,由灿烂成为温柔。太阳的身影隐退了,它没有任何炫耀、自得。月亮自身本是一个寂静的世界,一个黑暗的世界。月亮也是借了光,它成为太阳的代言。到了晚上,天上的星光也会为我们照亮前面的路,在黑夜里为我们开出一片明亮。

几十亿年来,太阳与月亮就是这样配合默契,月亮借了太阳的光,它的态度是低调,只是把月光默默地洒向人间。

光是什么?是太阳、月亮、星辰。太阳以每秒钟三十万公里的速度把光洒向地球,哺育万物。它有时候也不容易,要穿透雨雾的阻挡。有时候阴雨天,人们见不到太阳,还会着急、郁闷。按照辩证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有来有往,相互利用,而人们对于太阳不是这样,以为太阳属于公有,可以任意享受,不存在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自私的想法。我们借助阳光,是一种借光,地球上的生命时时刻刻都在借着光,这种借就是一种被泽,一种需求。我们借助阳光,不是一种借贷,不用回馈,不用付利息,这是太阳对于地球的馈赠,我们只有抓住这天赐之光,吸收阳光的哺育,把我们自己也变成一种光和热,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光源,互相照亮,把自然之光羽化为心灵之光。这才是一种应有的姿态,是对于太阳的真诚回馈。

光是什么?是火,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就是我们的祖先学会了火的利用。在许多神话中,对于火都有记载。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冒着风险为人类盗窃了火种;太阳神阿波罗向他的父亲借火,父亲没有答应,于是他就驾着太阳车来到人间,为人类带来光明,他们都为人类“借”来了光。光是灯光,是烛光,虽然夜色笼罩,我们只要借一点光亮,就会消弭黑暗,带来希望、光明。

每一个光影的出现,背后都有在黑暗中为我们默默“擎光的人”。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享受阳光的滋育,从来没有谁对着阳光道一声谢谢。

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无论是借什么东西,都是有始有终,有来有往。匡衡凿壁偷光,他是借的希望之光,他是否回报了呢?答案是肯定的。他的回报是大的回报,是后来对于国家的回报。借了,就要还。我们天天借太阳光、月亮光、星光,还了吗?用什么还呢?其实,还,就是回报,就是自己的一种态度。

光无所谓大小、强弱,光是物质的,也是拟人的,可能你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时,对于别人就是一个太阳,如同他人身处困境时,你的一个举动,对于他就是一个强力支撑。

有时候我们在路上行走,找不到路,需要寻求帮助,会客气地问别人:借光,问一下……在这里,借,是一种礼节。光,虽然不是光亮,是一种帮助,但还是蕴含了热情、友好、助人之意,也是一种人性的光芒。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个身份,既是借光者,别人在黑影里,为我们擎起光亮,同时也是被借者,需要为别人带来光明。就像是“人”字的结构,互相支撑,互相照亮。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里的一个元素,谁也不会生活在真空里。关键时刻,用我们的心灯为他人带来哪怕是些许的光亮,也就是希望。这种光,就是热情,助人为乐,就是爱的奉献。

横断面

汉字的一横,说简单,它只不过是汉语里一个最基本的笔画;说丰富,它和一竖连体,组合,就会具有丰富多彩的含义。它能够和历史连接,成为历史坐标;它能够同人生对接,构成人生坐标;它能够与宗教衔接,变为十字架;它能够与救死扶伤关联,成为红十字。它使得事物有了高度,使得物体具备了立体效应,使人想起九九归一。

如果一横是基础,“横”字就要丰富得多。提及“横”字,人们自然会想起它的姊妹字“纵”。会想起关于这个词的一系列意象。会想起“专横跋扈”“纵横捭阖”“纵横驰骋”。区区一个“横”字,释放出丰富的含义。“横刀立马”,这里的“立”就是竖立,就是高度。它也是一个事物的面,就像横亘的山系,群山逶迤;如同钱塘江的潮水,浪花排空。

它也有纵断面,如果说横断面有广度,纵断面则有纵深。因为我们的角度不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横向,就像我们平常在看一座山,基本上都是看到的横向,看到的是群山迤逦,层层叠叠。如果看纵向,只能是另一种角度,侧着观览。

横断面,让我想起了横断山,它的方位,它的气势。横断山脉这一名称缘于清末江西贡生黄懋材,当时他受四川总督锡良的派遣从四川经云南到南亚次大陆考察“黑水”源流,因看到澜沧江、怒江间的山脉并行迤南,横阻断路,而给这一带山脉取了个形象的“横断山”名称。

从“横”字的表象而言,只是一个单一的角度,而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多元的视角、广泛的联系。我们看一个物体、一个事物,从横的角度只是看到一个横断面,如同一个物体的面积,一个平面,没有高度。只有具有了高度,即有了纵向,才能构成立体。

虽然事物都是多元,但是单一的一个“横”字,还是能够反映出一种意象。如同一只螃蟹,在地上慢慢爬行,我们会想起一个成语,“横行霸道”。它是一个典型的爬行姿态,没有高度,只是在地上张牙舞爪、匍匐而行。

只是一个“横”字,是单一、孤立的,只有和其他的字词连接起来,才是一个丰富完整的意象。所以,我们看一个字,看待任何事物,不能简单、孤立,应该用辩证的眼光、联系的眼光去辨析。“纵横”,不仅是一个词组,而是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它是数学上的坐标、地理上的经纬,如同一个树枝,繁衍出更多的支脉,进而引申为历史的意蕴、历史的坐标、人生的经纬。

“横”字,在苏东坡的眼里洋溢着丰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我们看到了群山逶迤,这种视角的群山显示出一种气势,一种威仪。如果欲看到另一种景色,就需要换一种角度,从侧面观察群山,就会有了迥异的意象,侧看成峰。同时,一座山不仅有了长度,有了宽度,也有了高度。这就是一座山的纵与横的立体几何。

生命有横断面,我想起了汉语的一个词,“横亘”。横亘就是一个很形象的意象,我们会联想起矗立在我们眼前的巍峨的群山,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会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一种壮观、宏伟的感觉。从古人的诗词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宏阔的力量。如唐代高适的“男儿本自重横行”、“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这些都是生命的横断面,一个“横”字透出事物的本质特性,突出物体的峥嵘崔嵬。同时,也是一种豪迈,是男儿特立独行、不畏艰难气势的昭示。面对横亘的群山,他们用一个“横”的行为,昭示了英雄豪杰在困难、压力面前不屈不挠,奋勇前行的昂扬斗志和气概。

生命就是横断面,就像绵延的群山,豪迈,峻拔,气势如虹。

人生有橫断面,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上,不会是一帆风顺,有时会荆棘密布、沟壑纵横,会有艰难险阻横亘在我们眼前。我们的生命有时会发生坍塌、断裂,会戛然而止,而且这些阻隔不是平面,都是立体方式,纵横交错。我们不能退缩,只能正确面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人生就是横断面,就是一个“横”字,一种巍然,一种生命的姿态。面对一座座的山脉,一排排的海浪,不畏艰险,凭借勇敢的心、坚定的意志,踏平坎坷,劈波斩浪。

历史有横断面,它如同断代史,像是一堵墙,在我们的前面矗立,好似阻碍了我们的双眼。其实不然,我们的思维可以穿越它的肌肤,我们的思想可以透视它的内里。

历史就是横断面,它是一排排的钱塘江浪涛,是奔腾的通史;历史本身就是奔腾向前的长河,汹涌澎湃的浪花。

横断面是一个角度,也是一个维度。就像一横,在它的基础上,加上那一竖,就不同凡响,具有了递进的寓意。就像那一个“十”,折射出丰富的意蕴,它释放出来的能量宛若铀元素一样,那就是——裂变。

(篇名书法:武凯)

作者简介

毕季清,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散文《高原的月亮》获“华夏情”全国诗歌散文征文一等奖,散文《冈巴拉听风》获中国散文网征文一等奖,散文《矗立的文明》获第三届王粲文学奖征文一等奖,人物纪实《借衣服领奖的采煤工人》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人民网联合举办的“他们是时代的领跑者征文”一等奖。翻译长篇小说《大草原上的小屋》《西方美学、哲学文论选》《英国当代散文选》等。

猜你喜欢

匡衡太阳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匡衡凿壁借光之后
匡衡:苦学成宰相却因贪腐被贬为平民
太阳几点睡觉
凿壁偷光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夏天的太阳
凿壁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