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雨露
2020-11-09雅楠
当春风来临时,生化万物,灵动世间;当雨露甘洒时,润泽于人,温暖于心。
我们是一群逐梦者,当梦想在春天的簇拥下爬上枝头,淋风沐雨,甘之如饴,我们离梦想也就不远了。这就是润物无声的温暖世界,这就是春风化雨的普世效应。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他们在《巴黎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继续存活下去,就必须回头2500年前,去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如今,我们身处辉煌的21世纪,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正是印证了诺贝尔学者的预言。据调查,目前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建立了近千个孔子学院和国学讲堂,且方兴未艾。外国人都在学习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过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而我们作为华夏子孙,怎可甘当其后。
如今的新疆早已今非昔比,南疆地区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目前还赶不上内地乡村,但在几百万驻村工作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南疆人民正奔赴在新时代的小康之路上。
看,城市街道宽阔、霓虹闪烁,在国家的高瞻远瞩下,南疆正在旧貌换新颜;
看,乡村欢歌笑语、一片祥和,在人民的坚决拥护下,南疆正在走进新时代。
以前的南疆贫穷落后,甚至故步自封,主要是百姓的思想单一和文化缺失造成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南疆村行”不僅仅是一种趋势,而是南疆人民心灵所需,更是一场历经寒冬后,众生祈盼的一场“春风和雨露”。
欢度春节
麦盖提县,是新疆喀什地区最偏远的一个县城,它北临叶尔羌河,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刀郎舞的故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就设立在麦盖提县巴扎结米乡的恰木古鲁克村和阔什艾肯村。
恰木古鲁克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深度贫困村。在这里,不仅物质匮乏,精神上也很贫穷。
一个人,如果精神上贫穷了,比物质匮乏更可怕。如果不从思想上去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培养自身的“造血功能”,就算输入再多的“新鲜血液”也是不能够长久的。而思想的改变,捷径只有一条,那就是文化,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老人们说:书读得多,少年自然挺挺而立。书读得多,黄金屋里处处是道行。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传统的节日。春节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最熟悉,也是最盼望的节日,因为春节期间我们不仅可以享受悠长的假期,还可以走亲访友旅游度假。
可是,春节在南疆地区却显得冷淡,特别是偏远的农村。2018年春节前,为了让村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自治区文联工作队对全体村民开展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大宣讲,文联秘书长、驻村工作队队长熊红久在大会上激情洋溢地说: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仅要明白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要对国家的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知。我们不仅要过好本民族的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我们也要热热闹闹地过好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祥和的美好愿景。比如即将到来的春节,就象征着漫漫寒冬即将过去,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既然新一轮的播种与收获也要开始了,我们自然要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地来迎接这个美好的节日。所以我们要挂灯笼、贴春联、贴‘褔字、贴窗花、放炮仗、走亲访友。将一派祥和的节日气氛营造起来,洋溢在千家万户,热烈在大街小巷。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地过好我们的传统佳节。”村民们一下子好奇起来。
为了带领村民过一个喜庆祥和的中国年,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带给人们的幸福与快乐,驻村工作队队员们费尽苦心。他们免费为每家每户准备了春联、“褔”字、灯笼等节日礼品,利用入户走访的机会,手把手地教村民张贴、悬挂。仅仅两天时间,恰木古鲁克村的500多户村民全部贴好了春联,挂好了灯笼。大红灯笼高高挂,家家户户贴春联的热闹景象渲染了整个村落。一时间,放眼望去,整个村落像是红梅点缀,沐浴在喜庆的海洋里,沉静而又祥和。
每每提起此事,副队长彩才就激动地说:“这个春节,是我们今生过得最有意义,也是最开心快乐的一次春节,比我们在自己家过春节还要用心好几倍。总之,每天与村民在一起,教他们如何过春节,感觉比我自己在家过春节还快乐。”
恰木古鲁克村一组的村民阿布都热依木是第一个对春节感兴趣的人。他对于过春节为什么要将“福”字倒贴、为什么要放炮仗等充满了疑问。
“那为什么要倒着贴‘福字?”
“那是人们为了更加充分体现自己的向往和祝愿,将‘福字倒过来贴,是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工作队队员耐心地解说着。
“我家对联上写的‘鸡鸣知日上,犬吠报春来。花开富贵,不知道有什么寓意。”看着他对传统文化如此感兴趣,工作队员李青反复为他详细解释了这副对联的寓意,阿布都热依木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将这副春联反反复复地读了数遍后说:“原来过春节竟然有这么好的寓意,我们怎么早不知道呢?要是早知道,我们早就过春节了。”看来阿布都热依木是真的受教了,也感动了。他是为自己的国家而感动,他是因国家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在春节期间,全国人民沉浸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喜庆里。恰木古鲁克村和阔什艾肯村的村民们载歌载舞、迎春纳福。除此之外,还有斗牛、斗羊、猜谜语,整个村落喜气洋洋的。形式多样的精彩节目将恰木古鲁克村从来都不曾有过的春节气氛烘托到了极致,一直到凌晨跨完年、放完焰火和爆竹,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大年初一,村民们一早起来就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并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包饺子,也按照自己的民族习俗做了抓饭,然后大家一起享用,其乐融融,共话新春。
那几日,村里,如红色的海洋,如喜庆的祥云。
那几日,村里,如诗意的小镇,如芬芳的春天。
总之,“种莲子,开荷花”的道理是那样地顺应自然、水到渠成,不突兀,也不闪耀。如同我们在心中种下礼爱,收获满世真情是一样的道理。
铭记国标
为了能让村里的老百姓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了让中国的文化精髓带着民族的特色在边疆生根发芽、蓬勃发展,工作队队长熊红久可是费尽了心思。
他带领所有的工作队员入驻于如此偏远的村落,每天面于斯,念于斯,思于斯。
按村民的话说:“驻村工作队,是我们村真正的福星,他们想我们所想,思我们所思,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后来,熊秘书长告诉我,他所期望的就是,倾尽全力能让全村村民脱贫致富,让中华传统文化桃李成蹊。他所追求的就是,让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地走进乡村,让村民们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国家,多懂一些道理,能够明辨是非,不再过那种混沌的日子。他说:“我下决心要将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里普及开来,要让我们两个村的村民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要培植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村落,这是我的责任。”
是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018年2月19日,在恰木古鲁克村,驻村工作队在继春节知识大宣讲以后,为了增强村民的国家意识和认同感,又开展了一次关于国旗、国歌、国徽知识的普及宣讲。
宣讲期间,为了激发村民们的学习热情,工作队还特意准备了毛巾、洗衣粉等日常用品作为奖品,中间还穿插了相关的知识问答,答对者均有奖励。这种寓教于乐的互动方式和奖励办法十分奏效,大受村民们的欢迎。村民们听得很认真,踊跃抢答,现场的气氛不时被阵阵热烈的掌声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说实话,这样的火热场面并不全是因为有奖励的缘故,而是村民们被从未有过的国家精神和民族自豪所深深地感染了。看来他们的内心深处寻求的并不全是一垄田地、一座院落和一份安逸,他们也希望国泰民安,他们也希望国富民强。
“今天这个活动真是太好了,我才知道,这么神圣和庄严的国旗上竟然还有一颗星是代表着像我们这样的农民阶级的,我记住了,第二颗星代表的就是我们。国徽上还有我们农民种出来的麦穗,颗颗饱满呢,这充分说明我们国家是十分重视我们农民的,这真的让我十分感动,我一定要做一个勤劳又守法的农民。工作队就是党的代表。他们时时刻刻都把我们放在心上,尽心尽力地为我们解决难题。一年来,在物质上给我们带来了实惠,在精神上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买买提·吾布力的一番肺腑之言竟然把自己都给感动了。
互动环节时,村民古丽玛力亚·沙吾提在问答环节中表现十分优秀,她被大家一致推选上台演唱国歌,因为她学国歌学得最快也最用心。刚上台时古丽玛力亚还十分拘谨,因为她从来就没上过舞台,更别说在这么多的人面前唱歌了,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可当她真正上台演唱的时候,唱得是那样慷慨激昂、声音洪亮。她越唱越高亢,越唱越响亮,似乎不是面对着五百多户村民演唱,而是面对着天安门广场上庄严而又神圣的国旗国徽放声歌唱。现场的村民无一不被她的歌声感染而鼓掌喝彩,因她的激情感动而同声和唱。
后来古丽玛力亚告诉工作队队员说:“以前我只是学会了怎么唱,完全不知道国歌的意思,所以每次唱国歌的时候我就会紧张。而今天,我知道了国歌的名字叫《义勇军进行曲》,知道了国歌的词曲作者是田汉和聂耳,最重要的是知道了国歌是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抗爭的精神。就像熊队长所说的,国家强则民强。只有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越想越激动,一激动就忘了紧张了。”
有时候,平凡的感悟,总是超过伟大的理论。比如有些高深莫测的理论,普通人不懂,也难以理喻。但无论多么高深的理论,它总是有平凡的道义所在。所以只要用心体悟,再普通的人也会明白最基本的道理。如同古丽玛力亚的深情演唱,她唱响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唱出了恰木古鲁克村和阔什艾肯村村民的心声。
农民诗人
我一直以为,诗人是敏感的化身,是浪漫的代言人,是成天伸展着敏感的触角在生活中游走、在远方流浪的行吟者。我从未曾想过将诗人和农民联系在一起。可是,麦盖提农民诗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观点。原来诗歌是不选择创作者的,它只是择生活而栖,将自己的灵与性倾注在清澈的骨骼里而已。是否能将其抒写出来,完全靠诗人本身的力量。
在新疆,诗人大多数都是文化人。农民诗人偶有听说,但未曾见过。在恰木古鲁克村,有那么几个人就显得与众不同,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有一定的能力,尤其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们的语言虽然稚嫩,但情感足够真挚,因此被大家称为“农民诗人”。因为他们的生活里有诗,而诗对于他们来讲,只是记录了他们的真心,所以纯美、真挚。
为了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用最质朴的语言创作出最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来讴歌自己的美好生活。文联驻村工作组专门设立了一个农民投稿箱,专供农民文学爱好者投稿,又在村委会专门设置了一个“农民诗人专栏”,从每个月投来的稿件中选出10首诗歌作品,配上作者照片和简介发表在“农民诗人专栏”。为了提高村民学习文化的积极性,文联工作队给入选的每首诗歌作品支付100元稿费,在全村大会上表扬,在现场发放稿费。每个季度再从中优选一到两名作者的作品,推荐到自治区省级期刊上发表。到年底能发表三篇及以上的作者,每首作品能拿到双份稿费,还可经工作队推荐加入新疆作家协会。以此激励有才能的村民创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
见到“农民诗人投稿箱”,恰木古鲁克村三组村民其曼古丽·萨吾提非常高兴。她说:“其实我非常喜欢写作,以前没事儿就写点自己的心情。现在国家强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好了,这么多大事好事,我要拿起笔来,创作出感恩党为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诗歌。时代在发展,我们也得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创作,积极投稿。”文学总是如此有魅力,她能让你感到无比地快乐和美妙,似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村民亚克西·吐尔孙,今年8月成功投稿一篇。虽然他的诗歌也是感谢“访惠聚”工作队,但他写的是自己受益后的真实体验。他在诗歌中将所见所闻和切身感受,用简单通俗的语言一一表露出来,让人读了以后就能感受到他们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他说:“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国以民为主,民以国为傲。只有国家富强了,社会稳定了,我们老百姓才能安安稳稳地过好日子,我才能安心地坐在夜校的教室里学习更多的知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今后我要继续创作诗歌,用我自身的感受和认识来赞颂这个伟大而美好的时代。”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感受着党的关怀与浸润。他们只是在小巧微末地展示着自己的乡土生活,抒发着自己的内心感受而已。他们用自己的文体形式,表达着对党和国家的热爱。统统都是温暖的文字,统统都是涓涓细流。
正如27岁的农民诗人阿依古丽·买买提所说的:“我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也不会用华丽的语言,但我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我也是有情怀的。同样的生活,别人只是感受到了幸福,而我还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祖国的强大。过去我们的生活很苦,现在我们过上好日子了,我的内心是感动的,情感是热烈的。我为了表达对党和国家的一份真情和感激,只能用不太成熟却很真诚的语言表达心声。”
都说农民很土,可他们的土,却是土到了生命之初,土到了骨骼里,以至于冒出的每一个字都是那样地掷地有声、荡气回肠。这样的土气,是我们这些人每天坐在桌前苦思冥想都无法抵达的境界,是我们这些书斋文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们所渴盼的纯洁,不就是深入骨髓的本真吗?我们所追求的本真,不就是生命之初的本源吗?所以,俯下身去多闻一闻这样的泥土的味道是多么有必要啊!
新月如钩,无论时光如何变幻,新芽总是经年抹不去的色彩。新一代的年轻人总是要踩着前辈们的脚步,继续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风采。这是一切事物推进的步伐,这也是亘古不变的定律。所以,只要孩子们能珍惜这个美好时代,珍惜党和政府提供的这么多好的机会和平台,在学校里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就能用先进的思想和开阔的眼界来丰满自己的羽翼,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和先进理念来建设家乡、回报家乡。
有时候“行”大于“形”。文化就是这样,只要你深深地呼吸一口,人顿时就会灵动起来,你的思维和行动就会统一起来,为你所动。
文化促发展,知识转理念。写诗文也好,学文化也罢,都是一门学问,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所以任何时候,唯有祖国不可弃,唯有中华传统文化不可辜负。只有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你才能安然地实现自我;只有把握好中化传统文化的经典要义,你才能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只有个人好、家庭好、社会好,祖国才能一切安好!
幸福婚姻
在恰木古鲁克村有数十对坚守幸福婚姻、家庭生活美满的夫妻。他们婚龄最长的已经有五十年,也就是金婚了,最短的也有三十五年,也算是把对方糅进了自己的生命中,把婚姻装进了日子里,无法离析。
为了树立文明和睦的家庭风尚,鼓励更多的新婚夫妇,新疆文联驻村工作队借助推进“三新生活”(即倡导新风尚、树立新气象、建立新秩序)活动,举办了首届恰木古鲁克村“幸福婚姻、美满家庭”表彰会。自治区文联压缩各部门办公经费,筹措资金购置了一百多套“六个一”组合家具,即一套沙发、一张床、一张茶几、一张桌子、一套凳子和一套洗漱用具,全部赠送给了恰木古鲁克村和阔什艾肯村的贫困户、四老人员、优秀党员代表和坚守婚姻的模范夫妻,希望他们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驻村工作队给这10户模范家庭赠送了一套组合家具,制作了荣誉证书,又从村里选了10对年轻夫妻,也给他们颁發了证书。此举既教育和激励年轻人向老人学习,又蕴含着幸福和谐婚姻的继承和传递。可真是:持恒坚守清芬在,芳华虽老用心耕。老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们种下了一亩忠与守的良田;老人们用自己的诚信和操守,为后人们立下了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标准。
颁奖时,整个大礼堂掌声雷动。尤其是这10户家庭的子女们,眼含热泪上前拥抱自己的父母,表达了由衷的祝福和感恩,这一场景让现场很多村民热泪盈眶。
刚结婚的艾买尔·吾斯曼是颁奖嘉宾。他激动地说:“感谢驻村工作队,让我见证了这场有意义的表彰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忠于家庭,坚守婚姻。我也要过到五十年金婚。现在生活越来越美好,村里也越来越美丽,我们要共同努力,过好我们自己的小日子,努力生活,争取早日脱贫奔小康。”是的,生活需要畅想,生活需要计划。当微风吹过,艾买尔的妙曲意境已普惠在温暖的阳光中了。
最引人注目的,受到表彰和嘉奖的买买提明·阿力木老人,他眼里一直含着泪水,他的双手时刻不离妻子所坐的轮椅车,他的双眼始终投射在妻子的脸上,时刻关注着妻子一举一动。他的妻子娜瓦提汗·买买提本来重病在床,为了参加表彰会她坚持坐着轮椅来到现场,整个过程历时三个小时,买买提明·阿力木都紧紧握着妻子的手。他动情地说:“我的妻子可能时日无多了,我很高兴能陪伴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很感谢工作队,给了我们这次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了我们四十八年婚姻的幸福,我们人生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剩下的日子都是赚的,我们会相互搀扶着过的,大家就放心吧。”真是令人感动。
原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竟是如此温暖,什么海誓山盟、海枯石烂,在此刻都显得黯然失色了。也许“执子之手”时是因为爱情,可“与子偕老”却需要很大的勇气,哪怕路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哪怕生活中有多少荆棘丛生,都要有一颗坚定的心携手走过人生所有漫漫长路。不求轰轰烈烈使人感动,但求平平淡淡滋润人心。
有道是:“人生再孤傲,也不过区区几十年。最难得的是两鬓霜华时,依然能牵着你的手走过那斑驳的人生暮年。”
书法课堂
2018年9月7日,麦盖提县恰木古鲁克村小学热闹非凡。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正在有序进行。为了这一次的“书法进课堂”活动,熊红久在前一个星期就请来了新疆书法家协会的李治顺主席、麦盖提县书法家协会的刘书记、第五小学的赵书记等人商议,如何将麦盖提第五小学打造成喀什地区第一个国学文化的样板学校,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每个人都有权享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我们要紧紧抓住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凭借自治区文联这个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将恰木古鲁克村小学打造成一个集书法、音乐、美术、舞蹈、剪纸、京剧、戏剧等一系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样板学校。”在学校会议室里,熊红久这样说。
“是的,一旦办起来,这将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亮点学校。如此齐全的特长培训班,别的学校难以相比,至少在南疆是这样的。”县书协的刘主席很赞同。
为了能够早日实现“传统文化进乡村”的美好愿望,熊红久不惜利用个人资源,为学校的孩子们找关系拉赞助,并送上一百套价值两万多元的书法水写布、毛笔和墨汁等,让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们不费家里的一分一厘,就能把书法练好,还能培养出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驻村工作队和县教育局在软、硬件上同行并举,配备了专门的大教室,调来了专业的书法老师和音乐老师。看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等好事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也是:只要心中有念想,机会就能悄然而至。
“要把书法班马上开办起来,音乐班也要开办起来。我已经把新疆音乐家协会的副秘书长调来了,等她来了,就可以给孩子们教一些耳熟能详的优美音乐,还可以到我们村的舞会上弹琴,再挖掘几个唱歌好的年轻人和少年儿童,到时候就可以组建一个农民乐队和儿童乐队了。”熊红久这样畅想着。
这一点,第五小学的赵书记深有感触。她说:“这里的家长思维真的太窄了。他们除了去巴扎上买衣服和买吃的,其他什么都不去了解,也不去管。上次团委组织去刀郎画展中心参观,每个学校就选十个人,通知在县第一小学集中,结果那些孩子的家长一个个给我们打电话,称不知道县一小在哪儿,我觉得这是可悲的事情。”
熊红久听了赵书记的一番话,心中真是五味杂陈,立感责任重大,“他们的圈子和脑子里对文化的追求太窄了。这就充分说明他们对自己对文化缺乏深度的自信,所以我们得教他们啊!所以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得赶紧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常常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传统文化进学校,就必须要从书法进课堂开始。孩子们每天在课堂上背诗词、写大字,既能提升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提升综合能力,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熊红久提议:“我们村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比较少,应该先从老师抓起,以点带面。毕竟国学教育是个形而上学的东西,如果没有一定的毅力和兴趣,是学不出来的。我们先要把老师的兴趣培养起来,让老师来带动孩子们。毕竟老师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强,而且老师和孩子们的情感沟通也比较容易。首先从校领导做起,带动老师,再由老师来带动学生。这样的话,学习气氛应该会更加浓郁一些,进度也会快一些。”
听完大家的感言,新疆书法家协会主席李治顺热血澎湃。他说:“麦盖提虽然远,可再远我们也会克服困难的。我们会利用每次来看亲戚的机会,安排新疆最好的书法家来给老师和孩子们上课,尽可能地放大效果。”是的,国学的发扬光大,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得靠这些有志之士来承启和传续。
9月7日,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恰木古鲁克村小学门前人声鼎沸。
在一间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从桌椅到黑板再到数码设备一应俱全。看来教育部门和学校在硬件设备上真是没少下功夫,这么短的时间内配备得这么齐全。这样的配备在大城市里也算得上先进了,更何况是在这样偏远的乡村小学。
课堂上,李治顺主席激情洋溢的讲课和丰富多彩的课件实录,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之书法》,在讲台中间的投影幕布上显得熠熠生辉,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小脸上透着些许的懵懂,毕竟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起点。其实在孩子们懵懂的世界里,越是新的东西就越是好奇,越是好奇,他们就越想征服,这也许就是孩子们天生所具有的求知欲望。
“书法进课堂”如同孩子们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迈着轻巧的脚步,动着灵活的手指,顺着老师指引的小路,轻轻地走进这个充满了爱的小屋,慢慢地就会感觉到爱的温度竟是那样温暖。这是一个奇妙的水墨世界。在这个宽厚渊深的世界里,因中华优秀的书法,闪烁着中华五千年来的民族文化和文明史诗。
“三新”生活
生活如诗,浩瀚、博大、悠远。我们在快乐中修行,我们在生活中锻造。无论生活待我们如何苟且,我们对待生活,依然像诗和远方一样亲切和向往。
所谓的“三新”生活,其实就是一种更加现代的、轻松的生活方式。
在麦盖提县阔什艾肯村,这种新生活的缔造,就是从原有的生活中跳脱出来,重新培养一个更具有规律性的,对自己身体有益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一场艰难的修行,也是一个净化自我的过程。其实工作队每次开会都在讲,要注意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这样可以预防疾病,也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只有生活环境好了,幸福指数才能提高。可无论工作队怎么要求,村民们依然是得过且过,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
2018年6月4日,驻村工作队特意给村民们奖励了一套现代家具。希望他们能够摒弃那些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过上文明时尚的新生活。当然,对于新生活的到来,村民们自然是欣喜的。但是落实到具体的生活细节,还是需要勇气的。
一如那日,我们走进60岁的吐尔逊·乌斯曼家一样。干净利落的小院里种着花草,风格浓郁的长廊下挂着一把都塔尔。我还惊叹老人家有着弹拨乐器的爱好,怪不得性情温和,婚姻幸福呢。看着我们进来,老人家却赶紧进屋了。我们正在纳闷:这是什么意思呢?却看老人家手里拿着一把钥匙,从门里探出半个身子在向我们招手呢。我们进屋探个究竟。走進堂屋,两边是两个套间,右手边门是开着的,左手边的房间是锁着的。老人忙着开锁,锁着的房间原来是一间会客厅。走进客厅,房间里的家具摆设很是时尚,具有现代生活的气息。有沙发、茶几、床、桌椅等,听说价值两万多元,正是因结婚48年获得的奖励。
由于祖祖辈辈睡的是炕,坐的也是木板凳,哪里睡过如此细软的床,坐过如此漂亮的沙发。当工作队把家具送到家里后,老人家就腾出一个房间来摆放这些新家具。而这个房间只有贵客来访时他才打开门,平时都是锁着的,说什么自己都舍不得用。可就算使用,刚开始他也只是不再锁门,或者是来客人了,在那里坐一下,喝个茶而已。自己并没有住在那个屋子里去享受生活。也就是说工作队为他们打造的“三新”生活,只不过成了个摆设,并没有真正进入生活本身。
为此,熊红久连督促带吓唬:“给你奖励的家具,是让你用来生活的,不是放着观看的,更不是让你锁在家里收藏的。以前的床毯和地毯容易滋生细菌和寄生虫,能淘汰的就淘汰。现在都是新式的席梦思床,铺个床单就可以睡了,舒适还好清洗。既方便又卫生,为什么不享用?如果你们不用,那我们就收回去了。”
“用,用,用,怎么不想用,我只是舍不得用。你们不要收回去了,我今天晚上就睡在这个软软的新床上,也享受一下嘛!”看着老人家紧张的表情,熊红久也笑了。
“这就对了嘛。我们为你们提供这些条件,就是让你们享受生活的。你们不去享受,放在那里当摆设,幸福感从何而来?”听着熊队长的话,老人连连点头,似乎真正地读懂了生活的幸福密码。那天晚上,老人家再也没迟疑,抱着被子和老伴儿睡在了新席梦思床上。
毕竟半生的习惯已经形成,再重组,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基于对新生活的向往,村民们还是智慧的,他们摒弃了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勇敢地选择了有益的新的生活方式。
吐尔逊·乌斯曼大叔在新生活里体验了几天后,到工作队来找熊红久。他说:“还是新生活好啊!坐在沙发上比我以前躺在炕上还要舒服,床就更不用说了,我睡得太好了,我老婆却睡不着了。”
“为什么睡不着?不习惯?”熊红久疑惑地问。
“我睡太好了,呼噜声也没有了。听不见我的呼噜声,她就睡不着了呗。”虽然是个玩笑,却流露着老人对新生活的适应和接纳,其实已经超出了想象。
自然,这是好的现象,也是更美好的开端。
除了生活习惯上的调整,生活细节上的改变也是重点。这将直接影响到村民的个人卫生和身体健康。为了让村民们没有经济上的顾虑,尽快地改变个人卫生习惯,工作队给每家每户发了一套洗护用品。
南疆的很多村民对于文化和卫生习惯的缺失是严重的。本应是日常的生活习惯,对于他们来说竟然成了新鲜的事物和陌生的举动。
所以“三新”生活的提倡,可以说是十分迫切和明智的选择,也是一种行为上的改变和思想上的进步。
国学乡行
一直在喀什务工的村民阿布拉·艾买尔,今年回到村子里的时候,竟然在自家的巷子里迷了路,要不是家人出来迎接,他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呢。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来到村委会,本想在院子里转悠转悠,顺便看看新变化。工作队王新刚主任看到了,开玩笑问他:“阿布拉,村里的环境怎么样?比你走的时候漂不漂亮?”没想到阿布拉一本正经地说:“哎呀!太漂亮啦。我走的时候嘛,家里还是土黄色的墙壁,门前面也是乱七八糟的东西,院子里面就更别提了。现在,整个村的变化嘛太大了,如果不是因为邻居们的脸是熟悉的,我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呢。”
阿布拉对着王主任竖起大拇指说:“工作队员辛苦啦!都是亚克西!”
是的,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自治区文联驻村工作队在恰木古鲁克村持续开展“国学文化进乡村工程”。原来那些老旧破败的墙面经过打造,变成了环村3000多米的国学文化墙;原来门口堆放的杂物被清理得干干净净,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花草和蔬菜。
可这一切,从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不轻松,从整体规划到设计图片、颜色、内容,再到施工完成,都倾注了全体工作队员的心血和汗水。熊红久告诉我说:“现在我们所做的都是硬件上的调整和设计。比如墙面上的颜色,我们准备文体色调全部刷成灰白,中间国画的地方是白色。为了这个事,我们查了不少的资料,最后才确定的灰白色,因为这种颜色是经过了上千年的沉淀以后,能让人沉静和睿思的颜色。它代表了水墨之艺韵,还具有书香之色调,很舒服,也很高雅。现在我们的村民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生活发生了改变,思想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如今,整个村庄看起来整齐划一,古朴典雅。尤其是那青砖、碧瓦、白墙,都从意象落到了实际;那国学精粹、孝道文化,都从寓言故事里来到了村里;那孔孟哲理、唐诗宋词,都从古书里挂在了墙上。除了那些先哲智慧和千古佳作,还有一幅幅看了就让人心神洁净的山水墨画,用剪纸表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案。一切都显得那样悠然闲适、恢宏大气,一切都显得那样和谐自然、融和欢乐。
一日,熊红久在走访中发现几位村民在名为“文帝孝母”的宣传画前驻足观看。于是,他慢下了脚步,走过去讲述这个故事。一场动人心扉的演讲让村民阿孜古丽感动不已,流下了泪水。她说:“我要把这个故事告诉我的家人,作为儿女一定要孝顺父母,我要以身作则。我们小的时候生活那么困难,父母都能把我们几个拉扯大,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一定要让父母过得舒舒服服的,才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
看到大家如此认同国学文化,熊红久又顺势而讲:“我们村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年轻人不孝顺父母的现象。父母到处靠人救济,孩子却装得看不见,都不能好好地照顾父母,感情竟如此淡漠。甚至还有人嫌弃自己的母亲做饭不好。我就想不通,父母把你养了二三十岁,小的时候怎么没有嫌弃?现在你长大了,翅膀硬了,别的没学会,倒是学会了如何嫌弃父母!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也不晚,要多向我们的古人学习,慢慢地把思想转变过来,好好孝敬父母,陪陪父母,多跟父母聊聊天,给父母洗一次脚,从一件小事做起。这样既温暖了父母的心,也给自己的孩子做了榜样,何乐而不为呢?再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当你老的时候,你的孩子也这么对你,你又会作何感想?”是的,言传身教很重要,甚至身教勝于言教。
村民们和孩子们都喜欢驻足观看国学文化墙。大人不懂问小孩,小孩不懂再问老师。总之,国学文化墙引起了村民们强烈的认知兴趣。妇女们聊天在谈,学生们课间也在谈;小伙子上工在谈,老汉们晒太阳也在谈。你讲“精卫填海”,我讲“岳母刺字”;你说“文帝孝母”仁义孝顺,我说“卧冰求鲤”孝感天地。
值得一提的,除了到处给别人宣讲“文帝孝母”和“卧冰求鲤”故事的阿依夏木大妈以外,还有酷爱国画的乌斯曼·牙森大叔。听驻村工作队员说:“乌斯曼大叔对国学文化可真是用心,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我们的工程现场观摩。有时还主动给师傅们搭把手,递个东西啥的,非常热心。尤其是当我们的国画上墙的时候,他特别激动,特别喜欢,每天都站在那里看。”
其实,光站在路边看还不够,乌斯曼大叔还想要一幅画挂在自己家里,他就忍不住地去找熊红久,“你们这个画太好了,能不能给我一幅?我想挂在家里面随时看。这个地方嘛大家的画,挂在家里嘛自己的画。我要让老婆也看,让孩子们也看,我再把画上的故事给他们讲讲,太有意义啦。”
“这个画不行,太大了,你家里挂不下的。”熊红久这样说。老人想了半天没吭气就回去了,大家也就没再当回事。
没想到的是,过了一会儿,老人家急匆匆地又来了,拿着一个皱皱巴巴的50元纸币递给了熊红久说:“我要买一幅画自己挂家里,这些钱够不够?”熊红久怎么也没想到,如此偏远的乡村,竟然有一位对国学文化如此热爱的老人,虽然50元钱对一幅画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但老人对国学文化的一片赤诚让他内心震动不已。
“老人家,不是我们不给你,这个画真的是太大了,家里根本就挂不下。”熊红久赶紧给老人家解释,没想到老人把50元钱使劲往熊红久的手里塞。
“你先收下,不够了我再去拿。”老人着急地边塞边说。
“老人家,您误会了,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不要说您给我50元,就算您给我500元也不够买一幅画的。关键这种是外墙上的画,尺寸比较大,它不是挂在家里的尺寸。这样吧,我给你专门设计一个挂在家里的画吧,你也不用给钱。”熊红久笑着解释。
当熊红久将专门设计的画给老人挂在墙上后,老人家可高兴坏了,一会儿站在那里看看,一会儿上去用手摸摸。他激动地拥着熊红久一个劲儿说:“热合曼提,热合曼提(非常感谢)。”
也许,人生没有经历过苦痛,就不会有跨越代际的选择。总之,任何一种选择,都是生活的必需,命运的抉择。而这样的必需和抉择,不仅让老人们乐受向好,连孩子们也是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2020年,恰木古鲁克村和阔什艾肯村的村民们,依然在国学文化的春风雨露中前行。
作者简介
雅楠,本名孙岸英。女,70后。新疆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新疆兵团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中青年作家研修班学员、毛泽东文学院第七届新疆作家研修班學员、上海文学院第五届新疆作家研修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及先进作家代表。作品刊于《人民武警报》《解放军报》《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中国武警》《中国人物传记》《中华诗词》《读者》等刊物。
[栏目编辑:联 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