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思政视角看待高等学校教学生态的建设
2020-11-09何香如龚成勇
何香如 龚成勇
摘要:根据教学基本规律和教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课程思政”要求下高等学校教学生态要素,将要素进行分类整理,梳理出教育行为、教学培养目标、软硬件条件、教学资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时间分配、教学评价等内容。基于教学维度分析,植入育人思维,注重思政引领,创建了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生态模型,构建模型中的要素,解析模型各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而获得P-MULIPLY模型,根据该模型指导高校教师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生态。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学生态 P-MULIPLY模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7-0152-0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 年 12 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2]复旦大学孙燕华[3]说明管理对一流大学的重要性,并围绕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明确提出高校的本科教学管理理念、机制以及平台的创新,并提出了实施“课程思政”的思路和方法,强调“随着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迎来了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视课程思政就是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在“课程思政”的指引下,课程改革和整合优化升级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学校和教师开始以“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南昌航空大学彭程程[4]指出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新形势下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庄金坛等在文献[5]中指出:“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找准思政元素,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达成高校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目的”,并结合汽车电气课介绍了课程思政的思路。长春中医药大学治丁铭[6]探索基于“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教育观念和教育思路的改革、创新,并基于“课程思政”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安徽医科大学余皖婉[7]等将课程思政融入外科学教学,指出:“医学生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任务,也是每一位临床教师的职责”。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刘晓鑫[8]等把课程思政融入《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课程,既教会了学生一些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贯穿其中。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茜[9]将“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连理工大学崔戈[10]对所在学校的外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一系列建议和方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崔馨丹[11]等针对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制图基础”进行分析和探讨。
但是,课程改革不仅仅需要探索,需要系统研究,更需要实践,形成方法和理论。同理,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与教学环境的建设,需要加强领导、统筹研究、制定制度、配套资金、培训教师、营造氛围、重构课程、融合实践等各个环节开展工作,由此可见要做好“课程思政”,明显千头万绪。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耿丽娟[12]强调“课程思政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规划、建设和实施完整地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环节。
总之,“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相应的课程建设相继开展,目前尚未形成相应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基于“课程思政”建设,高等学校教学生态建设势在必行。目前还未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参考,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因此,建立一个基于“课程思政”改革模型,用以指导教学方法改革及课程建设,优化教学环境,尤其是建立一个具有通用功能的“模式”或“范式”,不受课程限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生态环境特征复杂度分析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随着人们对环境危机日益关注,生态学迅速发展起来,已经越过学科边界,与其他学科融合或借鉴,甚至跃升为思想史的“模式”或“范式”,走向“泛生态学化”的趋势。同时,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学,随着学科门类的不断交叉,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学,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展示出自身的面貌,且自身处于动态的发展当中,不仅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独立的学术性格、独有的概念体系,还影响其他学术领域。处于以数据和信息广泛应用的智能时代,高等教学生态系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成果比较多。黄淮学院潘静一在文献[13]中提出:“生态课堂是课堂每一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参与者与课堂空间之间的关系,其具有共生性、协变性、整体性等特性。”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王瑞荣[14]通过研究,提出生态教学的要素:“课堂生态系统关注课堂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课堂生态环境(物质环境、时空环境、媒介环境、心理环境)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并分析得到两个要素的特征:“两大要素是一个动态、开放、协同共生的有机整体,交互影响课堂生态系统的构建成效”。
本文作者认为高等教育中教学生态具有多维多元特征,该属性不仅是由教学本身的多元性在进化派生、融合与交叉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是由于其他科学发展,比如神经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数据科学对教学有革命性的推动和改良,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派生新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措施、跟踪教学数据,还使教学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反馈机制。因此教学生态的研究还应该进一步,且应该持续关注以下内容:(1)构成高等教学生态的族群变化规律;(2)教学生态不完全服从丛林法则,教学生态链是“伪生态链”,这具有什么样的关系;(3)教学生态的进化法则融合解析;(4)教学生态中族群的生命周期融合定义;(5)任何通过能量流、信息流、控制流和作用关系等内容来揭示教学生态发展规律和形态;(6)引入“课程思政”要素后,教学生态的平衡关系特征变化规律及其维持平衡的方法;(7)教学生态健康指标检测和控制;(8)教學生态主导方式与现有资源之间的矛盾。
二、高等学校教学生态环境建设构想
1.构建教学生态要素思想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方位、多维度、系统化的育人工作[15]。教学生态本身属于多维的泛生态学问题,加上“课程思政”要素后,教学生态研究增加了难度。为了把教学生态描述清楚,本文作者认为教学生态是多维的问题,进而植入“相乘”得成倍增加的数学思想,若用英语中单词来表达,即采用了Multiply表示。有一点是清楚的,教学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不仅仅是相乘的关系。由此看来,在研究之初,研究其中关键的、重要的、主要的、起控制作用要素成为帮助我们抓住主要矛盾,由此对教学生态中类别的要素进行抽象、简化或概化,并进行分类,从类别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教学生态之间的关系。既然引入相乘(Multiply)的概念,将该英文单词的大写字母MULIPLY来表示我们所研究的教学生态,将其称为MULIPLY模型。
2.模型的要素重构
根据构建教学生态要素思想,利用已经构建的模型要素,结合前文中建议需要持续关注内容,可知模型的大写字母的数量与持续关注的内容的数量巧合的相等,采用八个英文单词动词进行时态首字母来替代单词模型(MULIPLY)中的每一个字母,进而可以对各个因素进行匹配和重构。增加思政元素,Politic首字母P定义模型前缀,并用大写字母来表示模型,进而使模型中所对应的要素进行配置操作,形成具有真实含义的模型指标:基于生态视角“课程思政”课程组成要素包括管理、专业知识教学资源、教学空间、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氛围营造、确立能力培养目标、传播优秀文化元素、引领正能量行为、培育情怀、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同时需要培养分配和安排课程时间,即得“课程思政”的教学生态模型P-MULIPLY(Managing+Utilizating+Lightenning+Timing+Importing+Powering+Leading+Yearning),其具体意义如下:
(1)Managing(Management system Improving):不断完善的管理。从管理的縱向如国家机关层面、地方各级政府层面、高等学校层面、学院及学科族群层面、教学基层组织层面、课程组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构成了教学制度与管理环境。
(2)Utilizating(Utiliz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ources):教学资源的利用。从教学作用的横向如教学物理空间、教学硬件平台(教学设备、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及软件平台(教材、参考资料、课件、视频、在线资源等)、教学实习与实践基地、体育场馆及其设施、图书馆及其图书资料平台,构成了教学作用硬环境。
(3)Lightenn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ghten life):科技照亮生活。从教学拓展的方向如教学方法升级与融合、科研发展成果反哺、学生社团活动、竞赛与实践拓展、学术活动,构成了教学深度的柔性环境。
(4)Timing(Time is the best teacher):时间就是最好的教师。从教学持续的时间如长期规划(长期影响)、短期规划(短期作用)、课程作用(课程前预习时间、课堂时间、课后拓展时间),构成了教学行为的全程化的广度。
(5)Importing(Import positive energy):输入正能量。从教学情感情怀共鸣如国家情怀、奉献精神、行业爱好、职业规划、大爱精神、科学精神,构成了教学过程情感环境温度。
(6)Powering(Power of Cultural):文化的力量。从教学文化元素的构成如文化思维、时尚思维、品质思维、质量思维、形象思维、团队协作思维,构成了教学文化环境融合度。
(7)Leading(Leading the future by innovation):创新引领未来。从教学发展的需求如进化发展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创业构想、视野思维,构成了教学发展的需求强度。
(8)Yearning(Yearning to be excellence):渴望卓越。从教学培养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认知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专业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构成了教学能力培养的达成度。
3.P-MULIPLY模型各要素关系分析
理清教学生态关系极为重要,还要植入“课程思政”,模型进行关系功能分析如下:课程改革过程中,引入正量能、先进文化、创新思维、科技前沿等内容,将课程各环节优化,尤其得到“课程思政”要求的教学内容,利用“课程思政”思维重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塑造学生自我内涵品质,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的有效融合。考虑教学生态各环节的作用,利用系统分析原理对所创建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得到其功能分析关系图,如图1所示。
从该关系图可知,所创建的模型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引入了生态学原理,合理进行概化、简化处理,得到分类的教学生态要素,并进行了作用关系分析。其合理关系理清了从事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思路,指明了需要关注或增加的教学内容,以及采用的教学方法。
第二,该模型关系示意图是P-MULIPLY模型的真实展示,通过功能作用关系揭示了教学生态各要素之间内在关系,从简化后的教学生态要素出发,均为服务教学环节,最终帮助学生获得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各项能力。
第三,关系图虽然没有给出教学生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分类处理,并赋予各个分类的含义,该含义与模型中所设置的相对应性,既能表达出教学生态的族群、能量、进化、信息等信息。
第四,通过关系图可知,P-MULIPLY模型是一个开放的通用模型,不受学科专业、课程类别、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教学环节的影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补或裁剪,得到想要的教学生态。仅仅需要遵循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服务中心这一原则。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基于“课程思政”要求的高等学校教学生态要素,并对相应的要素进行了分类整理,根据教学基本规律和教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梳理教学培养目标、软硬件条件、教学资料、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的同时,规范地引入管理政策、文化、科技、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正能量素材,重构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生态模型,根据该模型指导建设高等教学生态。该模型具有独创性、理论基础牢、逻辑思维清晰、目标制定明确、操作性强等特点,对“课程思政”指引的教学各环节改革、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有良好的指导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6):33.
[3]孙燕华.创新教學管理 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9(5):55-59.
[4]彭程程.基于“课程思政”的本科法语专业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2019(8):177-178.
[5]庄金坛,王子傲.结合汽车电气谈如何开展专业课程思政[J].科技风,2019(24):53.
[6]治丁铭,崔为.基于“课程思政”的中医药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科技风,2019(24):52.
[7]余皖婉,周晓.课程思政融入外科学教学的路径探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8):52-54.
[8]刘晓鑫,沈健.高职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以《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8):152.
[9]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68+75.
[10]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138-140.
[11]崔馨丹,李平川,吴佩年,等.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途径探讨[J].科教文汇,2019(8):73-74+81.
[12]耿丽娟.“课程思政”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探索[J].通信世界,2019,26(8):347-348.
[13]潘静一.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课堂构建研究[J].北极光,2019(8):155-156.
[14]王瑞荣.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生态系统[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4):54-56+60.
[15]孙波.课程思政在《金融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商业经济,2019(9):191-192.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