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背景下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初探
2020-11-09柳明明
柳明明
摘要:信息化时代,混合式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潮流;防疫时期,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常态。高中英语教师积极尝试混合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混合式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通过阐述混合式教学以及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概念,以一节技能大赛课为例,分析该课中教师线上和线下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以期为提升高中英语混合式教学中教师行为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教学行为有效性 高中英语 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7-0146-03
教师如何更有效地教学,始终是教育研究与教师教育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与学习尤为重要,因此,要更加重视此阶段教师行为是否有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合式教学已然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趋势。《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到,“大力推进跨学科、跨区域的网络教研活动,积极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普及”。防疫常态化后,混合式教学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传统课堂逐渐向传统课堂与数字课堂相结合甚至纯数字课堂转变。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行为同时存在。其中,混合式教学行为不仅囊括线上的教学行为,也同时结合了线下的教学行为,两种教学行为互为补充。现如今,高中英语教师积极尝试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混合式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因此,笔者将对混合式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以期为提升高中英语混合式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定义与理论基础
(一)定义
1.混合式教学
关于混合式教学,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定义。按照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2018)的分类框架,混合式教学的定义可以被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技术应用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末—2006年)。这一阶段为技术视角。美国斯隆联盟(Sloan Consortium)的界定最具有代表性,即他们认为混合式教学是面对面教学与线上教学的结合,将两种各自独立的教学模式即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结合起来。
二是技术整合阶段(即2007—2013年)。这一阶段为教师视角。斯隆联盟对混合式教学定义进行了更新,明确只有“30—79%的教学内容采用线上教学”的才能被称之为混合式教学。Means等人则进一步将其明确为“纳入考核部分的教学内容中,25%以上采用在线教学”。
三是“互联网+”阶段(即2013年以后至今)。这一阶段为学生视角。这一阶段混合式教学的定义由“在线教学与面对面教学的混合”正式演变为“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Goodyear,2015)。
2.教学行为有效性
广义上来看,教学行为既包括教师的行为,又包括学生的行为,即教学行为是包括教和学两个动因在内的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目的性行为,是由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及与行为主体相联系的多种因素构成的(施良方、崔允漷,1999;柳夕浪,2003);而狭义上,教学行为仅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经验和教学内部关系所实施的一系列工作行为(傅道春,2001;陈柏华,2012)。本研究则主要聚焦教师,故仅限于对教学行为的狭义理解。故而本研究将采用贾振霞(2019)关于教学行为有效性概念的界定,并且从内部因素(教师信念和教学能力)和外部因素(学生因素和平台因素)两个方面关注影响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
(二)理论基础
本研究将以有效教学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则是既关注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又可以利用规律去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策略的一种教学理论。它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而教学核能运动由于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也获得了各国学者的注意。有效教学理论聚焦于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更加关注于如何教。混合式教学中,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是否有效关乎混合式教学质量。
2.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其是以不同科目的核心知识为基础,将心理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内容结合起来,最终形成的一门交叉科学,主要对人类复杂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创立的。行为科学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基于某种需求展开的,需求又是引发动机的关键,为当成某种需求而产生動机,当实现一种目标之后,新的需求又引发新的动机,动机来支配行为表现,从而达成目标,周而复始。行为科学主要是对外显行为活动的研究,行为研究的两个重要指标是:可观察和可测量。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对学生和教学的需求,从而引发动机,产生教师行为。
二、教学案例设计
本文教学案例转自第二届“万朋杯”美师优课教学技能大赛中D老师的词汇课视频,为外研版必修五Module 4 Carnival词汇部分,据视频转写内容,可以推测D老师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且运用了本校的智慧课堂平台,并采用平板辅助教学。以下是根据视频转写内容推测的D老师的教学流程设计。
(一)课前
向学生发布一个关于万圣节的问卷,方便学生提前了解万圣节的相关信息,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填写问卷。
(二)课中
步骤1:导入。首先展示有关万圣节的图片,通过对图片展开的提问以及讨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步骤2 :D老师展示了课前的部分问卷,让学生的课前思考相互碰撞,完善了学生的思维脉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一些语法错误等。
步骤3:学习书中新单词,此部分学习单词的发音并通过同伴合作的方式互相检查对单词的掌握(一人说中文意思一人说英文单词)。
步骤4 :通过两个游戏(圈单词,字谜)循序渐进巩固新单词,进一步掌握单词的拼写,发音等。(此部分为智慧课堂平台上完成)
步骤5 :单词的运用部分。首先给出一段文章并提出两个问题,在语境中学习相同意思但不同的英文表达,之后给出一段对话,运用单词游戏(Word chunk),回答两个问题。
步骤6:给出一段文章,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新单词回答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步骤7:总结部分。升华本节课万圣节的主题,引导学生享受生活。
(三)课后
作业环节,D老师给出两个作业,第一个作业为写一个圣诞节的介绍,第二个作业为设计一个毕业万圣节。学生可以充分運用本节课的知识输入进行写作输出,且D老师要求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完成第二个作业。
三、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分析
(一)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
由于本节课采用的是混合式教学模式,故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分为线上行为和线下行为。根据贾振霞(2019)对于教学行为有效性概念的界定,以及视频中学生的反馈,我们可以推断:
只有课中环节的步骤4属于线上行为,D老师将圈单词游戏上传到学生端,学生通过学生端进行此游戏,完成后可以选择提交,D老师可以实时关注学生的完成动态。根据视频中学生的反馈速度来看,学生十分喜欢这个环节,对待此环节非常认真专注。但美中不足的是,D老师并没有在此环节设置提交答案即可以自动评分。可以看出,D老师的线上教学行为是较有效的,但对平台的运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线下行为中,导入部分,D老师展示学生的课前问卷,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同伴的想法,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充满好奇的,并且学生在寻找中间存在的语法错误时,会较为认真;巩固新单词时,D老师让学生进行同伴互查,学生在合作中巩固新知,比起老师检查,同伴环境下会更放松,根据视频反馈,此部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单词游戏部分,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步骤6中,通过文章学习再次巩固新单词;步骤7中,D老师的主题升华很好地践行了核心素养理念和立德树人的观念;课后作业,D老师设置的两个作业,具有层次性,学生对此反馈也比较好。
因此,根据贾振霞(2019)中判断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的六个维度(即管理在线学习;营造在线互动氛围;组织面授课堂;教师支持;多元化评价;个性化教学)可以看出,D老师做到了60%左右,组织面授课堂和教师支持部分完成得最好,管理在线学习、营造在线互动氛围以及个性化教学方面次之,多元化评价方面在这节课中并不能很好地体现。总体来说,D老师此次课的教学行为有效性相对较好。
(二)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影响因素
根据贾振霞(2019)对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界定,笔者结合高中英语实际情况,将影响因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内部因素(教师信念和教学能力);二是外部因素(学生因素和平台因素)。
1.教师内部因素
一是教师信念方面,据了解,D老师是拥有十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思想,故D老师的教师信念较强。
二是教学能力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四方面。首先是教学创新,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学创新尤为重要,D老师努力进行教学创新,但还需进一步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其次是教学设计与组织,包括环境、资源、活动以及在线和面对面教学相结合,D老师设计的活动比较新颖,教学环境也比较适合;再次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看出,D老师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但由于运用时间较短,一些方面还需加强;最后是语言能力,D老师的语音面貌非常好。
2.外部因素
一是学生因素,学生所在学校为重点中学,该班学习成绩很好,语言能力和信息化运用能力较好,可以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学生也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模式。
二是平台因素,该校给予了很大支持,该校有智慧教室,并为学生配有平板辅助教学,平台方面比较完善。
四、结语
防疫常态化后,混合式教学已然走向常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中也强调了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地平线报告》中连续五年提及混合式教学。伴随而来的,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就变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混合式教学中,应该注意解决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提升混合式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坚林.现代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陈晓端.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晓端,马建华.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06(2):5-8.
[4]陈玉婷.专家与新手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5]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3):13-24.
[6]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5-80.
[7]贾振霞.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8]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9]宋秋前.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9-42.
[10]宋秋前.教学有效性问题浅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25-29.
[11]姚利民. 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2]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1(6):42-44.
[13]姚利民.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8):23-27.
[14]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15]Allen I E,Seaman J,Garrett R. Blending in:The Extent and Promise of Blended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EB/OL].(2018-03-26)[2020-05-24].http://sloanconsortium.org/sites/default/files/Blending_In.pd.
[16]Jones N.The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Global Perspectives,Local Designs[J].Pfeiffer Publishing,2006:182-194.
[17]Goodyear V,Dudley D.“I'm a Facilitator of Learning!”Understanding W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Do Within Student-centered Physical Education Models[J].Quest,2015(3):274-289.
[18]Means B,Toyama Y,Murphy R F,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ing:A Meta-Analysis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13,115(3):134-162.
[19]Wasoh F.Exploring the Roles of Blended Learning as an Approach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EB/OL].(2016-11-17)[2020-05-24].http://web.a.ebscohost.com/ehost/pdfviewer/pdfviewer?sid =27144a22 - f991 - 47c4 - a39e - 94160e6ce0a9 % 40sessionmgr4007&vid =0&hid=4214.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