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CM理论视角的概念多义
2020-11-09张吉强
张吉强
摘要:Vyvyan Evans提出的LCCM理论(Evans,2006)为意义建构提供了理论模型。该模型以语用理论为基础,对词汇概念和百科知识做出区分,同时兼顾了词汇层面的意义生成和小句层面的概念整合,为多种语言现象提供了研究方法。概念多义作为一词多义现象的一个分支,虽说普遍却又常常在多义研究中被忽略。以LCCM理论为出发点试图探讨概念多义现象的意义构建过程。
关键词:概念多义 LCCM理论 意义建构 百科知识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5349(2020)17-0091-03
在认知语言学中意义的研究主要以认知词汇语义学(Cognitive lexical semantics)为基础,该理论主要由Lakoff关于范畴化、理想化认知模型和概念隐喻的研究发展而来。该理论将词汇视为概念范畴,即单词是包含了多个不同但相互联系意义的且呈现典型化特征的范畴概念。因此一词多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辐射范畴理论(Radial categories)进行。Evans提出的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理论从意义建构的层次搭建起了语言分析的模型,为研究多种语言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工具。
一、LCCM理论概述
所谓LCCM理论是指在百科知识和应用事件(Usage-event)视角的一种探究意义生成方式的理论。其核心在对词汇表征和认知模型的切分。词汇表征是语言使用者语言知识的抽象,它是语言单位的语义端。
LCCM包含了两个板块,一是词汇表征,二是词汇概念的结合机制。LCCM理论架构如图1所示。
二、词汇表征(Lexical representation)
LCCM理论认为,语言知识包含了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两个部分。词汇概念是可以由语言外化的认知,包含了单词、黏着语素、俗语、语法结构等的语言形式。
词汇概念与意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据应用事件理论,语用是语言知识、语言系统和语法不可或缺的部分。语言系统的结构与具体的语用紧密相连,甚至直接由语用派生而来 (Croft,2000)。基于规律识别和意图解读的能力,通过抽象和图示,语言使用者生成语言单位。这类心理活动包含了匹配规约的意义和形式(Langacker,1987)。然而,可供语言使用者使用的语言单位远少于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情景、事件、状态、关系等,语言使用者常常需要以独特的方式使用语言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因此,意义的产生源自具体的语用,而词汇概念则是语言使用者通过特定语言形式所联想到的抽象概念,它构成了语言单位的语义端。
对概念多义的研究中,词汇概念体现出四大特征:第一,由于语言单位是规约的“形”“意” 搭配,因此词汇概念有特定的形式;第二,单一的形态可以关联大量的词汇概念,例如多义词现象,这些与同一形式相关联的词汇概念可以组成语义网络;第三,任何词汇概念一套“词汇凸显(Lexical profile)”,这是词汇概念决定性的属性也是区分词汇概念不同用法的手段。它包含了“语义选择趋向”和“形式及语法选择趋向”;第四,词汇概念表现出二分性,即词汇概念自身包含“参数知识(Parametric knowledge)”,而它所切入的认知系统则是包含着“类比知识(Analogue knowledge)”。Evans所谓的类比知识是人类通过认知系统对外界的感知,它有着体验的基础内容丰富并早于语言产生,而参数知识是语言产生后对体验状态的高度抽象,以至于只留下稀少的参数,例如在英文中-ed的使用可以表示过去状态的现在状态两个参数,-ness的使用则可以表示事物和属性两个参数。
词汇表征另一个重要的结构是认知模型。认知模型可以被近似理解为百科知识,具体来讲,认知模型是多模态连贯的认知,它基于大脑的感官和感知系统,并且直接从大脑全方位的经验中派生而来,具体包括了运动感知经验、本体感知和主观感受的影响。据此理论,意义构建过程是通过认知模型被词汇概念重新激活而实现的。由此而产生了模拟过程,即对促成意义构建时的大脑感知状态的重新激活。与词汇概念直接相结合的认知模型的区域加作切入点(Access site),而认知模型自身可能与更深层次的认知模型相结合,因此词汇概念可以激活大片的认知模型,这部分被激活的认知模型被加作认知模型剖面。LCCM理论也对基本认知模型和通过基本认知模型到达的次要认知模型做出了区分。
二、词汇概念整合
LCCM理论认为,词汇概念的结合包含了词汇概念选择(Selection)和词汇概念融合(Fusion)两个部分。词汇概念的选择是指通过话语语境及非话语语境选择特定语言形式最佳的词汇概念。其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对话的锚点或是短句的主题,主题又可以基于前文和非语言语境加以确认。选定正确的词汇概念后,融合的过程将这些词汇概念整合并进行整体解读。因此,融合又包含了整合和解读两个部分。整合的过程就是将被选定的词汇概念结合成更大的结构,解读的过程则是凸显(Highlight)各词汇概念所切入的那部分认知模型,并且使整体结构中各词汇概念相匹配。同时解读的过程还需将选定的词汇概念与整合后的整体语境相匹配,因此,解读的过程是词汇表征和意义构建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Evans认为概念的产生正是解读的结果。
三、LCCM理论下概念多义的构建过程
同时拥有两个及以上意义的词语被称为多义词,概念多义现象也是多义词现象的一种,但以常见多义词现象不同的是,在概念多义中多种意象难以区分甚至只在认知层面有所差别。本文通过book一词中表现出的概念多义现象进行说明。
a.Thats a heavy book.“物理形态上的书”
b.That antiquarian book is illegible.“文本”
c.Thats a boring book. “兴趣高低”
d.Thats a long book.“持续时间”
例1 book的概念多义现象
通过例1可以发现,book一词在其中有着细微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又无法被划分为传统的一词多义现象之中。在例(1a)中book一词所表现的是物理形态上的书,侧重传达出书的物理属性;在例(1b)中book所表现的书中的文本;在例(1c)中,book则表现读者在阅读中被吸引程度的高下;在例(1d)中,book又表現出读者阅读所需时间的长短。LCCM理论认为该类的多义现象是由语境中跨感官意义构建引发,可以通过book一词的词汇概念所激活的不同认知模型解释。换言之,由于词汇概念对百科知识的差异化激活造成了这种跨感官的意义建构。
要对此种一词多义现象加以分析需分离出语境中book一词的认知模型。
如图2所示,book一词至少可以切入物理特性和阅读活动两个认知模型,模型之间通过读者相连接,Evans将这种连接认知模型的单位加作结构不变量(Structural invariant)。每个认知模型又包含了细节丰富,结构分明的知识整体,这部分被称为认知属性(Attributes)。物理特征这个认知模型侧重于书作为一个物体所持有的性质,这部分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对书本的尺寸、重量、质感等细节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阅读活动这一认知模型侧重于与读者与书本互动相关的细节知识,这部分知识包括但不限于阅读兴趣程度的高低,阅读时间长短等。例1中book一词的词汇概念通过了不同的路径切入认知模型,其目的是为使短句与其语境保持一致,因而导致了各句中book不同的解读。在本例中例(1a)和例(1b)切入了book的物理特征这一认知模型,例(1c)和例(1d)则切入了book的阅读活动这一认知模型。
除了激活不同认知模型,凸显的方式不同也可以引发概念多义的现象。例如例1(a和b)都激活了book物理属性这一认知模型,但二者解读出的差异源自同一认知模型中被凸显的不同属性。例1(c和d)同样激活了book阅读活动这一认知模型,二者解读的差异同样源自“持续时间”和“兴趣高低”这两个被凸显的不同属性。此外,在研究诸如形容词,介词和动词等关联性词汇时由于有与整体语境保持一致的需要,被研究词汇也会表现出细微的差异。由此可见,凸显过程实际上包含了两种情形,一是由同一认知模型中属性间的差异而产生,二是解读关联性词汇过程中的调整。
a.A small mouse
b.A small elephant
c.Fred baked the potato
d.Fred baked the cake
例2 解读中的调整
例2(a和b)中都有small一词,由于老鼠和大象体积差异巨大,因此虽然句中同样出现small一词,我们所解读出的尺寸并不相同,这种差异源自与small整合的整体语境的不同。例2(c和d)中都出现了bake一词,但由于与其结合的整体语境的不同,在解读过程中必须通过调整使得bake一词与句中其他词汇概念在整体的结构中保持一致。因此,例(2c)表现出的是土豆形态的变化,而例(2d)则是新事物的产生。
多年以来,大量学者对一词多义现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主流的方法有索绪尔的符号理论,框架语义学和辐射范畴理论等等。然而这些方法主要把多义现象视为随时间推移因需产生或是贮藏于单词自身。Evans提出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理论从意义生成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认为概念多义是由于对认知模型差异化激活而产生。该理论为词汇表征和意义整合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成了分析语言现象完备且操作性强的工具。
参考文献:
[1]Croft,W.Explaining Language Change:An Evolutionary Approach[M].London:Longman,2000.
[2]Evans,V.Lexical concepts,Cognitive models and Meaning-Construction[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6,17(4):491-534.
[3]Evans,V.How Words Mean:Lexical Concepts,Cognitive Models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4]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
[5]Tomasello,M.Constructing a Language:A usage-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6]Zwaan,R.The Immersed Experiencer:Toward an Embodied Theory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J].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2014(3):35-62.
[7]林正军,杨忠.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362-367.
[8]许之所,黄广芳.从原型理论看多义词的形成及教学方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4.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