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020-11-09杜晨

现代交际 2020年17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心理学作用

杜晨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暴露出来,社会治理已经迫在眉睫。心理学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运用,在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和价值。对于心理学而言,目前其在社会治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社会需求及社会治理对心理学有着重要的期待,未来心理学服务社会治理的前景广大,但需解决的问题不少,希望以此文推动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切实提高社会治理的效果及效率。

关键词:心理学 社会治理 作用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7-0047-03

当前心理学从本质上来讲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人们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是有一定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但由于其本身的社会性导致其在实际生活中或多或少会受到周边环境、文化背景及社会发展现实的限制及约束。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心理学已经具备了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特征属性,而这一点也是当前国家及整个社会的共识。

一、基于社会需求的心理学研究

1.心理学的人文科学体现

从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大多数研究学者将研究重点及注意力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而忽略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入探究。换言之,在长时间内,人们仅仅将心理学看作人类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将人的心理及行为看作统一的课题,通过建立相应的实证目标体系,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多变性转变为简单的生理现实。虽然这样的理念和理论对我国心理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样的认知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复杂的人性是无法通过简单的标准进行衡量的。从整体上来讲,人类的心理特征、心理变化凸显出的是其神经基础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统一,具有一定的多变性和主观性,虽然其源于个体本身,但却受到社会多元因素的影响。

2.心理学的社会价值体现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深入分析人类心理的变化及其特征,研究学者必须立足于社会科学属性,透彻深入地分析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后续社会变革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相应的理论及实践指导帮助。虽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目前我国的心理学并没有立足于社会科学,也不是基础学科,但目前大多数研究学者在讨论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心理学的重要信息以及价值作用,并且邀请心理学行业专家对社会发展的心理过程进行标注,采用科学合理的干预手段,切实解决实质上的问题。

美国著名研究学者Walton和Dweck明确指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已经离不开心理学的参与,但在这样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即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多集中在社会的小微型事物解决过程中,并没有针对宏观的、社会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甚至即便提出但仍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虽然在社会小微事物的解决分析过程中,心理学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后期的发展变革过程中,心理学应当注重社会宏观问题的探究,并以此作为自身的创新思路。首先,宏观性的社會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应当是心理学科进行社会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机会;其次,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社会中部分宏观的、重大的问题在最终也被证实为心理学问题。

3.心理学所体现的社会责任

1950年左右,西方国家大多数研究学者逐渐意识到心理研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发展责任和现实责任,其运用社会发展的基本思维理念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政策制度,并试图影响改变这样的制度规范,通过深刻的心理分析,结合政策制度中的缺陷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呼吁社会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正确看待政策问题背后所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从而实现社会发展与心理学的有效融合,提升综合实力。根据调查显示,目前越来越多的心理组织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设计完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体制对于心理学发展的限制,将其运用于公共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等工作中,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此可见,为了推动社会及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有针对性地梳理社会现存问题,采用系统、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及思路解决社会矛盾,凸显出心理学的前瞻性、发展性,而在这个过程中,凸显出的社会问题与个人或是群体的心理问题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学者必须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立足于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凸显出心理学本身的社会责任。

二、基于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

1.立足于多元主体,建设社会信任机制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多元主体从本质上来讲不同于社会管理,其体现出的是社会治理层面上的内容价值。所谓多元主体,主要是指在对社会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主体多元化,具体而言,在进行社会小微及宏观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应该鼓励不同的团队、协会、机构参与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联动机制,改变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尴尬局面。西方相关研究学者认为,多元化的主体应当包括社会公共机构、私人机构及非营利组织等等,而我国则对于多元主体的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其明确认为主要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公益组织、个人公民等等,虽然在我国目前并没有对多元主体范围进行明确,但仍然允许具有合法权利的团队机构参与其中,这样的多元主体从本质上体现出的是我国法治社会背景下多元共治的主流思想,这是我国基于科学发展观及实践经验积累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由此可见,在进行社会问题的治理解决过程中,应当鼓励多元化的主体团队参与其中,不同主体、团队之间的协调性、信任性,直接影响着治理的整体效果及效率。尤其是对于公众而言,这样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信任应当是当前个体的一种价值心理特征,凸显出的是其对于所信任对象综合能力、诚信程度、工作效率等等方面的肯定和认知,立足于这样的认知,对他人行为进行积极高效的预期计划。据相关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信任能够实现良好互动协作,如果社会缺乏信任则会造成严重的治理问题。例如,在汶川地震的救助过程中,政府部门、医护人员、社会民众、公众团体万众一心,彼此之间相互信任配合,切实提高了救援工作的整体效率。基于此,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是未来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不管是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社会力量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功能,而这也是心理学未来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及基础。

2.立足于协商民主,关注社会群体心理诉求

协商民主的方式是现代化社会问题处理所提出的一种新型模式,其倡导在进行社会问题的治理过程中,所有公民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开展平等对话,以此实现工作的有效化,更为理性地协商事物,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即便是基层人群也可以充分表达自身的看法和意见,反思自身诉求并提高对事物的整体认知,从而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发展。

一方面,协商民主体现出的是对社会问题参与方心理诉求的协商。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心理学中明确提出人们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尤其是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被暴露,民众的差异化、标准化日益凸显,甚至对于个别个体而言,这样的需求是隐性的,其自身也无法第一时间发现并感知,但这样的隐性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内在影响。基于此,相关心理学研究学者必须立足于心理发展规律现状,深入分析现代社会公众的需求结构,并根据其各自差异,切实推动协商民主工作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在协商对话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个体与群体的情绪变化及整体认知,利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协商方案进行更为高效科学合理的设计完善,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极端现象的发生。另外,心理学相关研究学者还应当探究社会公众的心理需求,建立起相应的心理干预机制,找到社会群体妥协的切入点,但同时也应当避免责任过于分散,导致去个体化现象的发生。

3.立足于矛盾消除,有效疏导社会心态

社会矛盾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面临的问题,其本身是广泛存在的,由于社会资源无法有效分配或是利益不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群体、群众、组织之间关系不协调、不友好。但过去我国的社会矛盾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并通过历史遗留问题的方式进行了延续,而在心理学背景下所开展的治理理念将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分解细化,明确提出了社会矛盾的处理必须基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采用预防和化解相结合的模式,倾听人民群众的看法和意见,从而对其心理问题、矛盾冲突进行有效疏导,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社会心态。所谓社会心态,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整个社会或群体基于社会需求、整体认知、情绪管理、价值理念等等多个层面模块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性、动态性的社会心理,其不仅仅包括社会心理的基本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心理状况及问题,体现出公民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在过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良社会心态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例如突发性群体事件、网络声讨事件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其反映出的都是当前社会中集体性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及特征,这样的心态虽然在日常的生活中并不起眼,但很可能被一些极小的事物所刺激,演变成激烈的社会矛盾。

4.立足于精细化治理,积极开展心理干预技术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及管理手段,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将其运用于社会治理过程中主要是基于当代社会所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国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明确提出,在现代化问题的治理过程中,必须积极采用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理念和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治理创新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具体而言,针对当前现代化社会所凸显出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及问题,我们可以从治理技术的专业化、流程的规范化、成本的节约化和治理效果的显著化几个模块深入分析、有效探究。换言之,开展精细化管理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开展更为专业的治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细节化、人性化治理发展。

三、心理学服务社会治理的未来展望

1.致力于深入的社會宏观问题心理研究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多数心理研究学家已经逐渐意识到心理学对社会及自我发展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且开始关注社会现实中的责任。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针对社会宏观现实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研究成果呈现出空白状态,由此可见,在未来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运用心理学回应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

2.实现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发展,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方法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大多数心理学研究人员所开展的研究活动时都是基于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但从本质上来讲,我国在文化差异、制度建设方面与他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应当立足于西方先进的理论框架,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国情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与此同时,对于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改革也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具体而言,当前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开展问题研究所采用的均为问卷调查法及实验法,这两种方法均是立足于理论实践,通过较为精准的操作、测量获取相应的实验数据,从而找到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我国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例如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社会公众对于某一热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利用虚拟技术模拟灾难应对的具体行为策略。另外,立足理论研究方式合理高效地预测公民的环保行为。

3.全面贯彻落实跨学科协同创新治理

所谓跨学科协同创新,从本质上来讲,主要是指个人或团队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切实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跨学科协同不仅仅包括思想层面,还涵盖了对研究方法的改革创新过程中。众所周知,心理学所开展的研究注重微观个体,忽略了对现实性的宏观系统问题的探究,但社会治理不仅仅包括对社会发展细节的把控,还应当立足于宏观角度对整体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考量。由此可见,在未来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研究学者应当充分发挥学科价值作用,并且正确认识自身研究的不足及缺陷,通过跨学科协同工作的方式,共同推动社会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出心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作用,相关研究学者应当致力于深入社会宏观问题心理研究,实现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发展,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方法,全面贯彻落实跨学科协同创新治理,正确衡量科学研究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辛自强.社会治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服务[A]//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18.

[2]郭容.社会阶层信号对人际信任的影响[A]//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18.

[3]商巍.社会组织在中国网络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27).

[4]祁放.新乡贤及其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论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4):20-23.

[5]陈雪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3):308-317.

[6]李兴洲,陈宁,彭海蕾.论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成人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J].中国远程教育,2019(6):8-12.

[7]孔卫丰.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分析[J].福建质量管理,2017(2).

[8]邓九生.新余市心理学会:充分发挥专业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会组织,2017(1):57-57.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心理学作用
“没有用”的心理学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跟踪导练(二)5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