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生职业规划能力提升研究

2020-11-09刘丽芳于勤

科教导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高职院校

刘丽芳 于勤

摘 要 高职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普遍较低,从职业规划能力的内涵出发,分析高职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现状,结合信息化手段的特点,从在线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企合作融合等方面着手探讨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 高职院校 职业规划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9.086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ability is generally low.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career planning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ability,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abi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online course constructio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etc.

Keyword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areer planning ability

現阶段,我国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帮助高职生认识自己,认识职业世界,掌握求职面试择业的基本技能,培养高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和创业意识,实现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2016 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在信息化教育教学大环境下,部分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清晰职业发展的目标,更是要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从而实现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1 职业规划能力的内涵

近年来,国内学者就职业规划能力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学者袭开国、顾雪英通过编制问卷提炼分析,认为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结构由认识自我的能力、认识环境的能力、确定目标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以及反馈修正的能力这5个因子构成。[1]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结构,综合能力的含义,我们把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界定为:高职生依据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结合高职生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拟定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学习、工作等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并赋予确定时间期限的能力。职业规划能力是衡量高职生在掌握了职业规划知识后能否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尺度,直接影响到高职生能不能有效完成职业规划活动的质量、效率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2 高职生职业规划能力现状分析

在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高职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较差,相同专业的学生依托专业发展的职业目标的确立与职业发展路径的设计相似度较高,计划实施与实际脱节,个体职业规划的独特性缺失,大多数学生不能自觉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主要表现在:

(1)认识自我依赖测评。认识自我的能力指通过科学测评与非正式评估相结合,对个体的职业需要、兴趣、价值观、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厘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能力。大多数高职生都能利用测评工具(如职航在线)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性格和职业能力等,鲜少有学生能把测评结果与非正式评估相结合,澄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进一步确定自我的真实性。

(2)认识环境深度不够。认识环境的能力指对社会环境因素和职业环境因素清楚认识的能力。大部分高职生简单地分析下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行业(企业)环境的认知度较低,尤其是对具体企业具体岗位的分析都是停留在百度的知识层面,生涯人物访谈对象工作年限偏低,对社会和职业的认知还不够完善,要依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深层次的职业探索就遇到瓶颈了,只能泛泛地涉及职业探索的基本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规划能力。

(3)确定目标缺乏个性化。确定目标的能力指综合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确定自己职业发展每个阶段的目标的能力。高职生普遍不清楚职业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哪些具体途径与阶段,没有认真探索职业目标的可行性、与自我的匹配性、阶段目标的延续性等,自我分析的结果与职业目标的选择存在脱节现象,导致高职生在职业选择时应付,大多数人职业目标都一样,比如5-10年左右成为总经理之类的的目标,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制定符合其个性化发展的职业目标。

(4)制定计划缺乏思考。制定计划的能力指根据确定的目标, 制定详细、具体、全面、变通的可行性计划的能力。高职生在为实现阶段目标而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时,一些计划措施脱离实际或没有选择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定位,缺乏独立思考,与自身的优势和个性特征认识并不具有相关性,对专业和专业对应的职业群的认识了解也不多,只有部分学生提及社会的适应性等。

(5)反馈修正分析不足。反馈修正的能力,指个体不断审视自我以及评估内外环境, 并不断修正职业目标和计划的能力。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动态发展的,高职生在评估与反馈中,个人要根据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重新确立新的职业目标, 一些高职生的备选方案往往比原职业目标更难实现,对就读专业与目标职业以及职业发展路径的契合度分析不足,忽视个体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显示高职生选择备选职业的随意性。

3 信息化环境下职业规划能力提升的途径

教育信息化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随时随地学习的环境,具有资源共享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开放性等特点,信息化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可有效解决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依托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按需随时学习和训练强化和巩固学习效果,有效提升高职生职业规划能力。

(1)以在線课程建设为手段,提升职业规划团队教学能力,满足高职生个性化职业咨询和指导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大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开展创业指导教育,大三开展就业指导与专业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建设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只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方面的课程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相关工作。”[2]大部分高职院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的师资来自于学工人员(包括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两课教师等,经过各级各类培训指导后从事职业规划教学,熟悉学生就创业工作,但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则存在专业化不足,尤其是个性化职业咨询和指导的深度很难满足广大高职大学生的需求。部分高职院校与国内一些专业的职业生涯培训机构联合开展生涯规划师资的培训,校企融合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应用职教云平台,创建职业生涯规划线上课程,一方面解决了高职院校职业规划师资水平偏弱的问题,另一方面高职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在职教云平台上学习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练习相关技能以及咨询职业规划困惑。职业生涯规划在线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的力量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推动了职业生涯规划师资不断往专业化、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同时满足了高职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及需要,通过在线课程平台的课件视频学习、习题作业、测试等培养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在线课程学习,是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对推进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增强高职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主动性。学者徐秉峰认为,校园文化从内容上看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赋予教师和学生以独立的人格及精神,体现氛围育人效果。[3]高职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及职业规划知识体系的拓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微信平台强大的信息传播力,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行业企业一线岗位的职业特征、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以及企业文化等职业类知识和信息,把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高职大学生的生活。开设职业和创业类社团,开展生涯认知、职业训练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等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或职业生涯感悟,线上分享与交流,通过价值引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理念,促使高职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认知评估、确立职业目标、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行动计划,建立职业自我认同以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3)以校企合作融合为契机,增加职业世界的认知深度,提高个体与组织协同发展的规划能力。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视角看,企业(组织)应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高度一致,即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的高度统一,才能实现企业与员工协同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办学模式逐渐“开放多元”,尤其是与地方企业的紧密合作越来越接地气,比如校企合作试行企业订单班、企业冠名班等模式,实行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企业高管、资深人力资源管理师、行业高级工程师等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以讲座、企业参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大环境、行业发展状况、行业人才需求等。高职大学生在制定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短板主要在于对职业世界的认知缺乏深度,对职业、行业、工种、岗位等的了解知之甚少,这种状态下确立的职业目标是比较模糊的。信息化环境下以政府为主导,整合高校、企业、职业培训机构等社会资源,构建职业资源库,以行业为轴、以岗位为单位制作岗位典型工作日视频,高职大学生根据自己职业规划的需要随时随地可以在线搜索意向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及能力要求等信息,帮助高职大学生直观的获得意向工作岗位“做什么”“怎么做”的职业感悟,认识到企业(组织)发展目标,综合自我认知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等,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以及在企业的角色定位,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企业协同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通过不断反省自我与审视内外环境,修正可操作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满足个人职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袭开国,顾雪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的编制[J].心理学探新,2010.30(1):78-84.

[2] 陈丽.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的价值追求和内容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3] 徐秉锋.高校校园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J].才智,2016:89.

猜你喜欢

信息化环境高职院校
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模式的研究
试论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策略
浅析信息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