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傎化视域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1-09朱天玉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使得农村产业发展、宜居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创建了农村优美生活环境,推动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但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的文件要求,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对策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獻标识码]A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据现有文献资料显示, “城镇化”一词,于1991年由辜胜阻首先提出,随后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同。2000年10月官方在文件中正式使用了“城镇化”一词。强调“中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荐城镇化,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一词。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又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公报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
众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分析探讨,虽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但却为科学的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从宏观角度提出的一个振兴乡村的长远规划,涉及农业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党建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综合概念。
1.3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是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落到实处的客观要求。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时间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新的时代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三农”问题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从20世纪20-30年代,以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知识精英为改变我国乡村凋敝、农民生活困苦的局面提出了一系列乡村建设理论、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平民教育等诸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给我国探索乡村建设发展对策产生的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使乡村发展迎来了新的生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加之受国家外向型政策的挑战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从1989年“三农”处境开始恶化,到1994年“三农”问题初露端倪,再到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三农”问题变得严重,发生一些农村群体性治安事件,规模之大、烈度之强前所未有。”鉴于“三农”问题的严重性,2002年党十六大首次提出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将“三农”问题上升为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要求的新农村建设。同时,从2004年至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还发布了9个聚焦“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这些对“三农”问题虽然有了一定缓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从2013年提出“经济进入新常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15年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到党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这些为从根本上改善“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2)体系维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对实施乡村振兴作出了具体要求,厘清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逻辑关系。“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都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双轮驱动发展,推动国家整体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2.1 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识不到位
一是政府部门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不充分,支持力度不够。政府部门受传统政绩观的影响,还没有从单纯注重城市GDP增长转变为注重农村GDP的提升。尽管各级政府机关已经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三农”问题,但是政府工作部门在实际的经济建设工作中,往往会偏重对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关注,而轻视农业农村的发展。例如在质量兴农问题上,政府部门多以各种形式向农民宣传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优势,但在农业科技应用、农业科技技术人员的配备方面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二是农村居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不充分。农村居民受传统思想、知识、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质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如部分农业居民认为产业兴旺就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找不到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治理方式。
2.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
由于实施乡村战略刚起步,尽管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但仍然有很多具体措施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同时,在运行管理机制、人才管理机制和融资管理机制等方面也不健全,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3 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滞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业兴旺需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但是从当前郑州市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在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及推广方面仍然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一是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科研方式单一,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科技创新工作的需要。科研结构数量少、层次低。省级及以上级别的实验室不多,同时,实验室条件简陋,器材陈旧,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具有博士学历的科技人员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比例偏低,缺少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骨干力量,同时,还存在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的情形。三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滞后。首先农业推广体系不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推广体系不协调,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其次是推广手段单一,仍然以培训指导、小片试验等传统分散式推广模式。
2.4 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也是第一生产力。要调优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必须培养农业类工匠型人才。尽管各地充分借助省会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农业相关专业人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定数量的人才支撑,但是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要。另外,从接受教育、培训的人员来看,接受教育和参与培训的人员多数是一些没有参加过或不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来自农业生产一线。因此,人才培养制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障碍因素。
3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
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势必会遇到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必须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的文件要求,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对策。
3.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
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法律法规。当前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法律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农业法》、《土地法》、《水土保持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法律法规。二是加快对与乡村振兴战略不相适应法律法規的评估、清理、修订,使其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三是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要,加快新型法律法规的制定,如《乡村振兴法》、《粮食安全保障法》以及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监督体系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等。健全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为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章可循的法律依据,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乡村振兴。
3.2 健全人才资源保障机制
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郑州市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保障绿色农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一是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二是利用省会高校人才培养和省市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满足高素质人才需求。二是建立网络学习平台。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教学平台,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途径。三是实施人才激励政策,拓宽农业人才引进渠道,完善农业高新技术和管理服务人才引进机制,建设一支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具备高、新技农业术人才团队,为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与应用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
3.3 完善农业科技研究创新体系,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攻关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是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要保障农业生产生态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攻关。一是根据农业基础条件,积极培育适合区域土壤的良种,研发有机肥料和高效能低毒的农药,减少化肥与农药对土壤和产品的污染,为绿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积极开展农业生产资料循环利用技术,增强农业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农业垃圾,降低农业污染。三是加强农业生产污染整治,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垃圾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四是积极推动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攻关,实现农业科技的原始性研发。
3.4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优质农业供给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推进乡村振兴要始终把好市场的脉搏,首先要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生产结构。要充分发挥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先导作用,围绕市场需求,产品质量、特色产业,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同时,按照乡村产业兴旺的要求,“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增加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其次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树立“藏粮于技”“藏粮于地” “确保产能”“等粮食安全观。加快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确保产量有增无减。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改革开放40年“三农”问题的研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J].理论探讨,2018 (05)
[作者简介]朱天玉(1983-),男,山东曹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