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幸福观及当代启示

2020-11-09王鑫倪蔡丽华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5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幸福观马克思

王鑫倪 蔡丽华

摘 要: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永恒不变的主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劳动,创造性劳动与自我实现是人获得幸福的源泉。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导致了人的劳动异化,造成了人们现实生活的痛苦不幸。因此,扬弃人的异化、捣毁“苦难世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人的“现实幸福”。全面解读马克思的幸福理论,对新时代追求个体的自由与幸福具有启示作用,也能够为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最高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幸福观;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观念中,认为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改变人与现实世界之间不合理的关系。人们在社会现实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期望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对精神发展更加注重,人从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获得满足感。在劳动和创造的环境中,获得劳动资料和劳动报酬,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促进人的自由自觉发展,实现生命真正意义。

一、马克思幸福观的内容

(一)立足现实社会追求幸福

与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不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并不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而是注重人的社会属性,认为人性即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属性。现实的人存在于现实的社会环境里,从事有意识的,自觉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成为人,即在于人通过实践交往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劳动、分工、合作、交往等实践活动存在和发展。马克思说:“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 ——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1] 。

人是有血有肉现实的人,人处于一定社会现实下,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产物。人性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化发展的、具体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2]。同时,马克思强调现实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够通过认识,对物进行改造,并不断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3]。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人生成了自己的世界,使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物的变化表现出来。

(二)把握劳动与创造幸福源泉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能自由自觉地进行劳动。历史进步的根本推动力不是自我意识的抽象运动,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人通过自己的行动获得满足自己需求的劳动资料和产品,从中得到物质丰富和精神满足。在劳动中,人充分发挥自己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体力和智力、个性和才情,达到自我实现。在劳动过程中人发现自己的价值,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自己的劳动资料和劳动报酬,实现自己生存的意义。

劳动过程不仅包括人和自然的关系,还包括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任何劳动“都是个人在一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4]。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不仅生产出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也生产出社会关系与人自身。 劳动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手段,每个人在与他人关系中获得满足感,社会由人构成,个人的劳动发展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进步,实践及创造为整个社会奠定物质和精神基础,为人们进一步追求幸福和价值提供途径。

(三)扬弃异化获得幸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集中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形式。一是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反过来成为对立物并支配和奴役劳动者。 二是工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本身应是主动性、创造性的活动,人通过劳动活动确证自身,但在资本主义现实条件下,勞动是外在的,人在劳动中否定自身而不是肯定自身。三是工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5]。四是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6]。

马克思主张在扬弃私有制的同时扬弃异化,使人在劳动与创造中获得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生产实践活动中去。人类解放的实质就是能够自由自觉地进行劳动,实现真正的劳动解放,摒弃消极成分,消灭异化劳动,彻底扬弃私有制,促进人的解放和幸福。 共产主义扬弃私有制、旧式分工和劳动异化,回复人的本质。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人得到了自由全面的发展,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融为一体,幸福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四)追求幸福的自由本质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作为“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完整体现,也是获取幸福的重要保障,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示,是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占有,即全面实现自己的类本质,消除劳动异化,实现真正的人的劳动,全面实现人的社会本质,充分占有社会关系,丰富人的社会生活,全面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人的自由发展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也就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控制和支配他们的社会关系,共同驾驭外部世界对个人能力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从而使人得到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

人的自由是实践的自由全面,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真实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然包括人的实践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现实条件下人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表现出一定的强迫性,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回归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和个人幸福才会有实现的可能。人必须通过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劳动促进自身全方位发展,获得自由发展带来的愉悦,从而提升价值感、幸福感。

二、马克思幸福观的当代启示

(一)引领个人幸福生活

马克思幸福观强调追求幸福不仅注重物质幸福,更要追求精神幸福,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提升幸福感,培养自身创造幸福的能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理解马克思幸福观对人们幸福观的正确塑造以及幸福感提升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提升作用。

树立科学幸福观是幸福实现的前提,投身劳动实践是获取幸福的根本途径。马克思幸福观注重劳动实践在幸福舞台上的重要作用,认为劳动实践是通往幸福的桥梁。劳动可以创造出幸福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充实完善自己,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幸福感。马克思幸福观指引我们,直接索取来的幸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只是一种表象又肤浅的感官享乐。只有积极投身劳动实践,用辛勤的汗水换回的幸福才最具价值。

个人的幸福要融入集体社会中,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对待个人得失。马克思幸福观包含着集体主义思想,他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是一种统一

关系,没有社会幸福,个人幸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在追求幸福道路上,遵循马克思幸福观中的集体主义原则,处理好人与个人、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个人幸福上升到社会幸福层面,实现二者的真正统一。

(二)推进社会幸福发展

马克思幸福观主张人追求幸福必须在现实的社会中追寻,不能脱离社会环境。人民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民生的发展支撑,实现幸福要以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依托。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稳步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逐渐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但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需要解决当代面临的问题和难点,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下,只有通过每一个劳动人民不懈奋斗,才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根基。

促进社會公平正义,追求自由平等价值目标。公平正义的社会建设对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促进科学民主决策,调动积极因素,凝聚社会共识,是保证社会健康稳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马克思幸福观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幸福实现的保障。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状况,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把蓝图变为现实,将改革进行到底,奋斗是推动新时代前进的动力。个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积极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美好愿景贡献自己的力量。劳动与创造不仅是实现个人幸福与自由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31.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作者简介:王鑫倪(1995.01- ),女,黑龙江七台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蔡丽华(1965- ),女,黑龙江双鸭山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幸福观马克思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