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短板”,着眼“能力”,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2020-11-09周仕国母中旭
周仕国 母中旭
党的十九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近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科学谋篇布局下,通过精准分类施策,积极构建具有本省特色的扶贫开发制度体系、目标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制度设计完备”与“政策举措精准”相统一的总体推进思路。本文通过树立“短板” 意识 、着眼“能力”增强等举措,加快构建长效扶贫机制,真正拔除“穷根”助推贫困地区同步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科学谋篇布局,精准分类施策,积极构建具有本省特色的扶贫开发制度体系、目标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制度设计完备”与“政策举措精准”相统一的总体推进思路。创新构建“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体系,探索形成帮扶工作“先难后易”和脱贫摘帽“先易后难”推进路径,扎实推进脱贫攻坚部署落地生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我省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与全国差距明显缩小。截至2019年底,全省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人减少至20.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至0.3%。但我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较差、起点较低,特别是川东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川西北高原藏区三大连片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公共事业发展缓慢,贫困程度较深、增收困难明显、返贫问题突出,成为了我省脱贫攻坚的明显“短板”。 作为一所处于秦巴连片贫困山区的高职院校,我们应当树立“短板意识”,采取超常举措,付出超常努力,坚决补齐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这一“短板”,在工作推进中,我们应当通过培育产业、增加投入、激发内生动力等“造血式”举措,应当以“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组织和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加快构建长效扶贫机制,真正拔除“穷根”。
一、着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增强“造血”能力
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户因地发展特色家庭经济,全面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是脱贫攻坚的根本途径,是当前扶贫开发推进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产业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大量的调查结果来看,一些地方缺少区域特色产业统一规划,有相当一部分地方产业扶贫进展和效果都不尽人意。笔者认为,产业扶贫应以县为单位进行产业扶贫顶层规划,集中力量进行打造一至二个适合本县发展的优势产业、高效产业和主导产业。着力改变过去一个村搞十几个产业、几十个产业的传统生产模式,把以家庭和园区为单位的小产业培育成大产业,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品牌,为地方产业可持续发展和贫困地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基础,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奔康之路。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有苍溪县红心猕猴桃产业产业和庭院农家项目、龙泉水果产业项目、攀枝花热带水果项目等。
二、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保障”能力
我省川东北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地区山高路险,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设施建设落后,资金、项目、信息特别是交通已经成为制约贫困村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大的“瓶颈”。因此,笔者认为,加大财政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一批交通、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电力通信等重点民生项目落地并产生效益。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坚持将扶贫开发工作与新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注重增强基层社会事业服务能力,破除“资金、项目、信息和交通”瓶颈,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自我发展铺好路、搭好桥,为贫困地区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可以这样认为:东北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成为我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连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事关秦巴连片贫困地区能否全面同步小康大局,应当引起高度警觉与重视。
三、着力壮大村级集体组织,增强“引领”能力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是以村为单位的一种公有制经济组织,它是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执政建设的重要保障。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包产到户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认识偏差、观念滞后、政策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直缺位,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村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村级党组织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的明显“短板”,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在当前脱贫攻坚关键期,应当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基层行政组织建设,“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我们要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设为载体,夯实我党农村政权基础。一是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配好配强村级班子,重点是选好领头雁,把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开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办事的人选进班子,把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二是要加强对村级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组织他们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进行考察学习,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三是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创新思路,依托村级专业合作社,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育连片贫困地区农村发展新动力,进一步提高村社集体经济收入,着眼解决“有钱办事”, 进一步容实基层政权的经济基础,增强“村两委”引领发展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四、着力推进职业教育扶贫,增强“持续”能力
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并列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贡献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最为直接、最为快捷、最为有效的扶贫方式,是遏制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绝大多数地处边远山区,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职业教育落后,贫困人口普遍存在“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现实。可见,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助推连片特困地区脱贫奔康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和迫切需要:一是加大政策引导与基础投入,依托国家重视和支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有利政策,认真研究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大力发展特色职业技术教育,探索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职业院校集团化整体发展道路,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协同发展路径,推进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整体跨越。二是把提升贫困人群的自身发展能力放在扶贫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制度保障,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采取“互联网+职教扶贫”方式大力开展非学历技能培训,切实把对贫困地区乡村干部、产业带头人、经济发展能手和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抓好抓实,切实提高群众自我致富能力和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加强对贫困群众思想教育,营造扶贫扶志扶智的环境,破除部分贫困人群“等靠要”观念和“集体惰性”思想,增强立志脱贫的信心,引导贫困农民家庭主动发展致富。四是依托优质职业院校,构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协同發展机制,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和“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目标,从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而整体增强贫困群众的持续发展能力。
以上观点,仅仅是笔者结合本单位从2010年以来帮扶旺苍县檬子乡柏杨村、黎明村、钟岭村,苍溪县东青镇东红村,得荣县茨巫乡曲贡村的实践中的初浅思考。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是中央、省委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当立足基本省情,顺应基本趋势,主动适应、把握五大发展新理念科学内涵,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注重化解社会矛盾,注重科学发展路径,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百倍用心、千倍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坚决确保连片贫困地区同步小康。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8年四川省教育厅科研规划立项项目《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协同机制的研究与探索---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18SA0227)。
(周仕国/母中旭: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