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视角下粮价上涨问题研究及策略分析
2020-11-09任展字
任展字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粮食价格出现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国内粮食市场产生了影响。本文基于供求关系模型,对国际粮价上涨、国内粮价平抑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以期帮助政府减少此类次生社会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而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供求关系;粮食安全;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 F323.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粮食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确保粮食供需基本均衡、粮食价格基本平稳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乃至国家自力更生的重要基础。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粮食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由供需关系影响的商品属性因素、受国内外两个市场影响的市场因素和受国家调控影响的政策因素。作为一个典型的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妥善应对粮食问题更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保障。我国现行最低收购价与市场形成价格并存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科学地实施宏观调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波动对粮价及其背后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不良影响。
2020年3月以来,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受其带来的连锁反应,国际农产品价格纷纷上涨。出于对国际粮价波动引发国内粮食供给和价格危机的担忧,部分民众做出囤积粮食的行为。一些商贩也利用此类信息制造粮食紧缺的行情趋势,这一资本炒作行为在短期内进一步抬高了粮食的均衡价格。若不加以控制,则进一步会影响到物价稳定、舆情控制、民生保障等,所以亟待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纠正此类公共问题。
2 商品属性因素引发国际粮价上涨
由供求理论可知,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商品的均衡价格,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尤其在短周期内会使得供需缺乏弹性的粮食的均衡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
2.1 供给的变化
2.1.1疫情影响全球供给
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新冠肺炎疫情阻碍着农作物的生产和贸易。隔离政策使得国内、国际物流运输受限,造成了交易停顿,部分农作物产区亦存在劳动力紧张等问题。生产成本和供应成本的上涨缩小了粮食的供给规模。
此外,为保障本国在疫情期间的粮食供应,部分国家陆续发布了粮食出口禁令,如越南将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哈萨克斯坦将对小麦和面粉实行出口配额制等。尽管美国、巴西等粮食出口大国暂未做出行动,但上述国家均处在疫情高发阶段,亦有可能受到国际粮食市场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波及而限制出口。
2.1.2自然灾害造成减产
2019年,极端天气和旱涝灾害频发。爆发于非洲之角的蝗灾席卷了亚非20多个国家,受灾面积总计达1600多万平方公里。此外,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的森林大火、在全球范围内呈扩张态势的草地贪夜蛾入侵等灾害叠加的不确定性都对粮食生产带来了潜在威胁。
2.2 需求的变化
未来预期扩大需求。由于担忧世界粮食市场的供给会持续减少,部分国家加大了粮食库存的采购力度,例如越南计划囤积和买入19万吨大米,埃及预先订购360万吨小麦以维持储备等。此类行为更加不利于稳定国际市场原有的供需平衡。
3 政策因素稳定国内粮价
一般地,国际粮价的变动会对国内粮价产生一定的动态传递效应,这一由市场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也是部分居民囤粮的判断依据。而经过数年努力,我国粮食增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为保障居民日常用粮供应、抑制过度抢购现象提供了坚实后盾。
3.1 口粮供给确保充裕
目前我国粮食产量丰裕、库存充足,口粮保障绝对安全。从数据层面看,粮食产量在五年内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占有量达470公斤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库存消费比充足,稻谷和小麦完全可以自给。
3.2 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完善
我国不断创新和完善对农业生产及储备的宏观调控,构建粮食安全防线。主要包括布局建设应急供应网点、加工企业等,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时刻监测市场波动,跟踪粮食供求变化;建立四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确保粮食应急安全等。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已对部分粮食供应偏紧地区进行稻谷、小麦的投放,切实满足了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3.3 受国际粮食进口影响有限
十八大以来,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引导下,我国始终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进口合计占比不足6 %。至于相对依赖进口的大豆,国家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给予种植户适当补贴,保护和调动其种植积极性,努力提高国产大豆比重,减少對外依赖。
3.4 对宏观调控影响均衡价格的分析
如图1-1所示,在缺乏政府干预时(包括完善的储备粮制度和疫情危机管理),国外粮食供给波动会更明显地传导入国内市场,导致S出现大幅左移。而缺乏引导的舆论恐慌会形成更多的需求,同样使得D出现大幅右移,最终使得粮食均衡价格P剧烈上涨。
如图1-2所示,在政府实施了宏观调控后,由于国储投放保障供给及舆论宣传控制需求,有效抑制了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的移动幅度,弥补了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这是我们所期望的市场供求状况,也是政府发挥经济调节职能正努力实现的目标。
4 盲目囤粮引发不良后果
我国粮食储备情况和生产能力充分地说明了,本次国际粮价波动难以对国内粮价造成较大幅度的影响,更不会引发所谓粮荒。而部分消费者在对国内粮食储备情况、国家平抑粮价措施等信息了解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的非理性选择或理性的非理性选择会过度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如若放任则易产生集体的非理性,进而导致市场失灵和其他社会问题。
4.1 个人无意义的经济损失
在国家保障粮食供给、满足居民日常用粮需求的背景下,粮价上涨只是局部的、暂时的。若此时个人以高出长期市场均衡价格大量购进粮食,即消费者意愿支付数额与实际必须支付数额之差减少,最后只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损失。此外,粮食在家庭环境下的保质期相对较短,大量囤积难免会造成浪费。
4.2 带动物价水平上涨
盲目囤积行为不仅在个体层面上是不经济的,对一个地区物价水平的稳定也会产生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粮食价格上涨不仅会因为进入CPI的统计核算口径而直接带来CPI的上涨,还会通过作为其他产品的原材料和中间投入、以及示范效应而间接地对CPI产生影响。部分消费者盲目地扩大需求会打破地区原有粮食供需平衡,造成暂时性的粮食供应紧张,进而影响到他人正常的粮食购买,甚至会带动物价水平上涨,造成了负和博弈的后果。
4.3 引发社会舆情恐慌
疫情之下,社会心态极易遭受外界波动的影响。囤粮现象是对担心疫情导致物资供给短缺的社会心态的过分渲染,对人们的恐慌心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可能会造成公众信任危机、社会治理危机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5 政策建议
为应对这一由疫情带来的社会次生危机,政府不仅要纾解粮价过度上涨的矛盾,更要坚持并完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增强应对各种考验的能力。
5.1 危机管理
5.1.1 公开信息,加强引导
向公众提供全面的有关粮食生产、价格和库存的实时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帮助生产者、消费者做出合理规划。及时开展社会心理疏导,通过理性宣传平复公众情绪,减少此类恐慌行为的发生。
5.1.2 加强监管,严格执法
发挥市场监管作用,稳定市场秩序与社会舆论环境.保障经济健康平稳发展。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向社会释放出严惩造谣传谣的明确信号。
5.2 长期策略
5.2.1 增强粮食生产保障能力
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战略立足点,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全面增强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能力。注重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粮食有效供给。
5.2.2 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坚持强农惠农的政策取向,既要落实各项生产价格保护政策,调动农民的产粮积极性,又要落实“价补分离”原则,减少扭曲生产的不合理价格支持,让粮价真正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5.2.3 完善粮食出口调节机制
有效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展粮食安全国际合作,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粮食进口格局。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健全进口转储机制,优化国营进口和储备调节,不断增强海外粮食综合保障能力。
6 总结
疫情对粮食供给和需求的冲击导致其价格出现一定波动,但政府进行的宏观调控既直接地保障了粮食充足供给,又有利于抗击疫情与恢复生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了社会恐慌,亦有助于在关键时刻稳定粮价。最后,2019年国内粮食呈丰收态势,消费需求长期增量又相对有限,这更加佐证了粮食价格不会出现长期的、大幅的增长。可以预见到,在未来,尽管可能由于企业复工复产以及养殖业扩大产能而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导致粮价出现小幅上涨,但随着国内乃至全球的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在国内粮食供应有充足保障的前提下,粮价并不存在持续上涨的基础,将最终会回落并保持正常水平。
当然,政府除了应当针对目前国内粮价上涨这一舆情进行有效疏导与控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国家粮食安全总体形势保持着深刻的认识,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制度政策的落实,加快推动国家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也是在长期内解决系列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高文.全球化和市場化背景下影响我国粮食价格的因素分析[J].价格月刊,2015 (01).
[2]邱超奕,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N].人民日报,2020-04-05 (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M].人民出版社,2019.
[4]龙少波,梁俊,中国粮食价格和通货膨胀的非线性关系研究:2003-2014[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04).
[5]刘泽莹,韩一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粮食供给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02).
[6]沈洁.国际粮食供求形势对我国粮食储备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 (04).
[作者简介]任晨宇(2000-),男,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公共管理专业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