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翻译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2020-11-09陈思佳丁秋实郝文昊周馨悦

校园英语·上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生能力人才培养

陈思佳 丁秋实 郝文昊 周馨悦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各层面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当下的翻译专业五年制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翻译培养的各个模块之间关联性小以及本科翻译的人才培养与专业翻译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要完善翻译专业五年制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做到教学目的分项具体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人才培养;本科翻译专业;学生能力

【作者简介】陈思佳(1999-),女,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丁秋实(1999-),女,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郝文昊(1998-),男,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周馨悦(1999-),女,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自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翻译专业以来,目前已有二百多所高校获批本科翻译专业。其中,不少高校为适应时代需求、提升自身竞争力,通过自主探索、改革和创新,建立了新的本科翻译教学体系。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的问题。本文以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人才培养为例,着重探讨这个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出现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新时代下高校本科翻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二、五年制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

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专业作为高校外语学科的探索成果之一,其優越性在于,本科翻译专业毕业的学生通过五年的双语学习,对于第二外语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对于多语种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具有更深的理解。但是,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教学培养的各个模块之间关联性小、本科人才培养与专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等问题。

1.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的主要问题在于许多学生不理解“双外语翻译专业”和“双外语专业”的区别。在“双外语+翻译”的学习体系中,学生需同时学习双语知识,了解双语文化,掌握翻译理论,进行翻译练习,课业负担较为繁重。因此,纵观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专业培养计划,“双外语”部分的学分与学时远超于“翻译”部分,学生在学业紧张的情况下迫于绩点压力,无奈进行取舍,多会将双外语学习放在比翻译学习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2.翻译培养的各个模块之间关联性小。从校内课程来看,横向比较,学生双外语学习过程关联极弱,尤其是母语和第二外语、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翻译转换练习量几乎为零,第二外语在“双外语+翻译”体系中几乎已经被分裂出去;纵向比较,五年中翻译课程的关联性较小(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翻译专业主干课程);且口笔译课往往成了变相的语言能力课程,对翻译教学帮助甚微。

3.本科翻译的人才培养与专业翻译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翻译内容方面,高校仅要求所有学生笼统、粗浅的同时学习多个专业领域的翻译课程,“对自己的学生以后可能的就业方向考虑较少,对未来工作场景多样性的前瞻性设计不够,因此课程结构单一,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特色性”(任文,2018:96);翻译技能方面,作为翻译本科教育,尤其是双外语翻译专业,高校更偏重打好学生的双语语言基础,而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则次之。然而,社会实际需求的是能够胜任专业翻译的人才,即不仅语言能力优秀,同时要具备相关的翻译知识与技能,以及适用于就业的多方位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平洪,2014:56)。以上两者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精力集中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也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翻译岗位要求带来一定困难。

三、现存问题的实质性原因

上面的剖析主要存在于学生层面、教学层面和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层面。但其实质性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的实质性原因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专业在其教学目标方面有欠缺之处:相较于“四年制单外语翻译”专业,本应作为“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人才培养一大亮点的第二外语培养却未能在教学目标中得到清晰定位。

培养目标中仅对第二外语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背景文化知识的基本要求,但并未涉及翻译能力要求,既无法体现第二外语在“双外语+翻译”体系中的重要性,也无法突出“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专业中的第二外语相对于传统“四年制单外语翻译”专业中作为辅修的第二外语的优势。这一不足同样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在第二外语教学方面,课程设置着重考虑学生的第二外语的基础学习,而忽视了运用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第二外语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欠佳。在翻译教学方面,因高校要求学生在短期内通过第二外语的国家标准考试,并以此安排第二外语课程,使得第二外语的翻译课程几乎没有,忽视了学生应当具备的翻译知识与能力。这让学生虽然在学校学习了第二外语,但在毕业后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其优势都十分有限。

2.教学课程承接不连贯,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不平衡。翻译培养的各个模块之间关联性小的实质性原因是:高校在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课程承接不连贯、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不平衡。

首先,教学课程之间的承接逻辑较为模糊。与语言能力相关的学科基础类课程存在课程数量多,而部分课程又有教授内容相互重叠的问题;关于跨文化交际等对翻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课程数量反而较少;与翻译能力相关的专业主干课程则存在翻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授未能形成体系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翻译只是每个学期跟着特定的授课教师进行翻译练习,而非根据翻译学习的内在逻辑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总结。

其次,在口笔译课的翻译课程内容方面,大多存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不平衡的问题。当下的翻译课堂依然以教师为主导,以“做题——订正——讲评”为主线,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未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3.教学内容缺乏多样化拓展,教学方式亟待多样化革新。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专业的教学内容缺乏多样化拓展,教学方式亟待多样化革新,难以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双语翻译人才。

首先,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专业在语言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创新,但是在翻译教学内容上没有跳出传统的、封闭的“象牙塔”。当下,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的大多是非具体的专业翻译方向,但在本科毕业后,无论是走进翻译市场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继续学习专业翻译。同时,新型的翻译技术和现代化翻译工具也对学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其次,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双语和翻译的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外语专业人才教学方式。双语教学依赖内容更新缓慢的教材,翻译教学采取“联系——讲评——订正”模式。此种教学方式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培养出来的双语翻译人才与市场需求无法接轨,仍不能获得较大的竞争力。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举措

为了让五年制双外语翻译培养模式的创新优势更加明显,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的双外语翻译人才,高校应当积极开创思路解决问题,打造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运用过渡的新途径。

1.教学目的分项具体化。根据平洪(2014:54)在《翻译本科教学要求解读》一文中的总结归纳,翻译本科专业的教学目的主要体現在三个方面:语言能力、翻译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只有将这三个方面分项具体化,才能切实提高这一培养模式下的人才质量。

语言能力方面,关于母语水平,要求学生能够加强母语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规范母语表达;关于第一外语水平,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专业八级所描述的程度,还要对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量;关于第二外语水平,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专业四级所描述的程度,更应使得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高效使用第二外语。翻译能力方面,尤其应当明确第二外语翻译能力教学目标,并应明确学生在各个年级第一、第二外语分别应达到的翻译能力标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应在跨文化意识、职业道德、译员素质、机辅翻译等方面细化教学要求,综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2.教学课程的双向系统化。为了让教学目标真正融入课堂教学,需对课程设置进行双向系统化改良。其中,横向代表学生的双外语和翻译学习的紧密结合,纵向代表双外语翻译专业各阶段课程设置的有效关联。

双外语和翻译学习的紧密结合,意味着第一外语、第二外语和翻译在教学课程中要有效连接,应将双外语教学与翻译教学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融入翻译实践之中。

各阶段课程设置的有效关联,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者在对学生能力的准确估计和对教学目的的清楚认知的基础上,将各阶段课程优化组合,构建前后承接,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纵向系统化有利于促进课程阶段性设置的合理性,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翻译水平,培养译者素养。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充分改革创新,使其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是当下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对于双外语翻译课堂的创新问题,从教学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教学材料的选取紧跟时代步伐;从教学方式上来说,高校应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授方式,转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讨论、总结归纳的学习和相互学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合理观点,进行自我反思。

对于本科翻译人才无法适应译者身份的问题,首先,教师在积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增加有关翻译理论的选修课程,在帮助学生对自身所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专业自信;其次,积极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高校应尽力为学生争取实训机会,促使学生适应专业口笔译人员的工作环境、模式、状态及心理。

五、结语

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地将双外语教学与翻译教学相结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此培养模式中出现的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翻译培养的各个模块之间关联性小和本科翻译的人才培养与专业翻译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在教学方面强化改革,通过教学目的的分项具体化、教学课程的双向系统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等方式,优化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具有竞争力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 20-24.

[2]祝朝伟.CATTI证书嵌入式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J].中国翻译,2019(4):75-81.

[3]平洪.翻译本科教学要求解读[J].中国翻译,2014(1):53-58.

[4]任文.新时代语境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再探究:问题与出路[J].当代外语研究,2018(6):92-98.

猜你喜欢

学生能力人才培养
浅谈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学生能力的培养
就业导向视角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析
优化体育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论机加工实训的综合一体化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