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020-11-09陈小伟

考试周刊 2020年88期
关键词:主动参与思维品质

摘 要: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思想品德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上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告诫训导,以至于学生觉得道德与法治课无聊乏味,久而久之都抗拒上道德与法治课。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就需要从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入手,以轻松有趣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的科学引导,让学生以开放积极的状态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而以思维品质的提升促进各个学科的综合学习。

关键词:道德與法治课;主动参与;思维品质;综合学习

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后期高效的学习、成长和发展建立起坚实的基础。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的部分。对于现阶段的初中生来讲,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是进入良性学习循环的基础,是提升综合学习能力的前提。文章将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用不同课堂教学方式多角度地培养初中生思维的积极性、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独创性等,让初中生以更优秀的思维应对日常学习和生活。

一、 加强启发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吐沫横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自然无法很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新课改要求当前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恢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创设启发性的课堂情境,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进而培养出学生思维上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主动参与到日常教学中去。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书中的第七课《亲情之爱 家的意味》为例,对于初中生来说家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很多学生对家中的一切事物都习以为常,很多时候因为太过熟悉而忽略了父母无私的爱。讲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成开放性的课堂模式,开场时可以让班级里的学生讲一些发生在自己与父母身上的难忘的故事,让他们重新回顾家的含义,接着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在家里的生活场景说出家的作用,这样逐步引导启发的方式能让学生对家有一些新的认识,积极思考回答老师问题的同时重新感受家的意义。这种启发式的课堂情境既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也让教师高效地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

上述的课堂教学情境既能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又能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学生思维上的积极性会带动学习行动上的积极性,进而以活跃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会日益增强,学习状态会逐步变好,课堂学习的效果也会日益明显。明显地启发与引导,是教师以学生为基点,以他们的认知为教学的起点,以他们的情感作为课堂的引子,促使他们不断地生长。

二、 增加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将教材上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但一到实际运用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其实不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而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通过一定的情境帮学生看到知识点之间的交互性和连贯性,没有帮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梳理,学生感受不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没有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框架,自然也无法灵活地运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因此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拓展性的情境,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广阔性,让他们游刃有余地应对日常学习生活。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书中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在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老师已经讲了有关校纪校规的内容,在校园里学生是需要遵守校纪校规的,在社会中学生也需要遵守相关规则。学这一课时就可以将校纪校规的内容和社会规则的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情境下的规则要求,切身感受会拓宽学生的思考方式,学生会从校纪校规思考到社会规则,再通过合理的思考到国家的法律法规。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进行更广阔的思考,会逐步提升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拓展性的课堂教学情境既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视野,还能增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恰当的扩展不仅能更高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对教材上知识点的联系有更加清晰地了解,他们在知识点的实际运用中也能够得心应手。融会贯通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有一桶的活水,这桶水,有各方面的认知,有多方面的能力,更有教师的经历与体验。高明的教师能将这桶水进行调和,以适和他们的生长。

三、 促进探究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之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很少会涉及知识点的专项学习,很多时候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或事件进行专项研究学习的意识,学生在课堂上做的更多的是听课、记笔记,师生都是以一种较为机械的状态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与学。在这样的教学状态中,学生的日常学习会停留在很浅显的表面,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逐渐下降,缺乏一定的能动性和深刻性。要想改变学生这样的学习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各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专项式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对专项进行研究挖掘的过程中培养出思维上的深刻性。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书中的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为例,初中生对于权利和义务这两个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传统的课堂老师会让学生背义务有哪些,权利有哪些。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对这些重要概念的理解,学生沉浸在记笔记、背笔记的氛围里会慢慢没有思考的意识,而这些知识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又比较重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较为精细的预习,课堂上就可以以专项式分组答题得分的模式让学生进入思考。题目可以是教师提前准备好的一些词条,让学生抢答哪些是义务、哪些是权利,说出答案后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刻思考,让学生知其然的同时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能不断培养学生思维上的深刻性。

上述专项研究式的教学情境会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让学生学会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既能提升学生间的沟通合作能力,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究学习的魅力。教师在设计相关专项时要明确好该课的课堂教学要求和目标,在高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专项的挖掘式學习推动学生深刻性思维的形成。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实就是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的表层,进入其内核。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而言,深度学习尤显重要,学生要从表面的社会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学生也要从教材文本中看到文本之外的东西。

四、 加强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文科课程,课堂教学更多表现为知识点的灌输式讲解。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并不会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过多的归纳总结,学生在日常实际运用中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自己用得稀里糊涂,老师看得疑惑不解。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得费劲,老师教得苦不堪言,课堂效果大打折扣,整个课堂教学事倍功半。如果教师能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多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清晰知识点间的逻辑性,就能逐步改善这样的教学情况,让学生学会条理清晰地运用各种知识点,并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养成思维上的逻辑性。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书中的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为例,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客观,学生没有太多的发挥和想象空间。但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比较零散,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将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等知识点在清晰区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模式更容易掌握易混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能帮学生理清楚这些概念的内在逻辑,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就能掌握好相关知识点。因此一定要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慢慢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对于归纳与总结,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每学一个新的章节,都需要一次归纳与总结。但这个归纳与总结不能局限在本章节,要将新学的内容融入之前的章节中,即,总结是建立在全局上的总结,归纳是建立在所有认知体系上的归纳。唯有如此,学生的逻辑才能基于整个认知获得严密的思维。

像上述这样归纳总结式的教学模式既能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条理性,也能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掌握。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学会归纳总结,通过对知识点的不断归纳总结提升他们思维的逻辑性,让学生能够以更加清晰明了的思维状态应对今后的学习生活。

五、 结语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简单的思想品德课,也不是传统初中课堂教学概念里的副课,而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的重要课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课堂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的不同特性,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慢慢形成多元化的思考方式。优秀的思维品质一旦养成,学生后期的学习就能更加高效轻松,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导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具备优秀思维品质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地掌握好各个学科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淑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考试周刊,2020(25):73-75.

[2]王芳.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9(6):32.

作者简介:

陈小伟,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卜弋中学。

猜你喜欢

主动参与思维品质
浅析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
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小议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