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2020-11-09孟威
孟威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的呼吸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18 年全球新增肺癌患者220 万例,在全世界新增癌症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高达15%[1]。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患者中占80%,主要分为鳞癌和腺癌两种亚型。这种类型肺癌的肿瘤细胞生长和分裂均较慢、扩散转移相对较晚,早期无典型症状,56%以上的患者就诊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转移,无法给予手术治疗[2]。对于这种类型的晚期肿瘤患者目前除了化疗外无有效的控制办法,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用于治疗晚期胃肠癌的小分子靶向药物,通过抗血管生成发挥作用,但是大量临床应用发现该药物对晚期肺癌也有较好的临床效果[3]。为了观察此药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本院进行了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一线化疗后进展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 例,所有病例均经过细胞学、病理组织学等检查方法明确诊断。其中,男75 例,女45 例;年龄35~72 岁,平均年龄53.5 岁;病理分期:Ⅲ期患者88 例,Ⅳ期患者32 例;鳞癌70 例,腺癌40 例,其他类型10 例。依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60 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病理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且一线化疗后进展的患者;②临床分期为Ⅲ期和Ⅳ期患者;③Kamofsky 评分≥60 分;④同意并认真配合本次研究者。
1.2.2 排除标准 ①Kamofsky 评分<60 分;②肺癌不是原发病灶的患者;③预计生存期<3 个月的患者;④存在严重基础慢性病或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影响本次研究者;⑤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应用禁忌的患者;⑥拒绝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应用GP 方案化疗:吉西他滨(商品名:泽菲,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04) 按照1000 mg/m2,加入100 ml 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在第1 天和第8 天,静脉滴注时间为30~60 min;顺铂(商品名:诺欣,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743) 按照25~30 mg/m2,加入 500 ml 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3 d,静脉滴注时间为30~60 min。3 周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
1.3.2 观察组 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 (商品名:艾坦,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0103)治疗,按照850 mg/次服用,1 次/d,连续服用。3 周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治疗完成后两组患者均进行理化检查复查,按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进行疗效评估[4,5]。CR: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病灶较前缩小>30%,未发现新的肿瘤病灶形成;稳定(SD):病灶较前缩小<30%或增大<20%,未发现新的肿瘤病灶形成;进展(PD):病灶较前增大>20%或者有新的肿瘤病灶形成。DCR=(CR+PR+SD)/总例数×100%。
1.4.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以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通用毒性标准 (NCI-TCT)[6]为依据,对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记录。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均无CR 患者,观察组患者的DCR 为68.3%,高于对照组的4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0.0%、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3.3%,均低于对照组的78.3%、7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黏膜炎、血压升高、蛋白尿、手足麻木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都可以控制和减轻。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居住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恶性肿瘤高发,肺癌目前仍是我国城镇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85%左右,其中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5 年生存率低[7]。目前临床实践使用的特异性化疗药物控制肺癌的病情进展,取得了一定效果,以卡铂、顺铂为代表的两药化疗方案仍为治疗晚期肺癌的最佳方案,张黎黎等[8]学者通过对117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含铂两药化疗,发现含铂两药化疗方案对于晚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病情控制良好。但大多数晚期的肺癌患者肿瘤已经出现了扩展或转移,且由于个人机体等原因,含铂两药方案常常在应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药物耐受情况,这时需要选择二线方案进行替代治疗。随着肿瘤靶向药物的研究,新型的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片,2014 年就被国家批准用于三线及三线以上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阿帕替尼作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 络氨酸激酶的抑制剂,通过与VEGFR-2 的三磷酸腺苷(ATP)结合,有效的抑制VEGFR-2 的激活,阻碍下游信号的传导,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9],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在多种实体肿瘤治疗中,阿帕替尼通过此药物作用机制阻碍肿瘤组织形成滋养血管,达到控制实体瘤的发展,效果均令人满意[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均无CR 患者,观察组患者的DCR 为68.3%,高于对照组的4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0.0%、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3.3%,均低于对照组的78.3%、7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黏膜炎、血压升高、蛋白尿、手足麻木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主要不良反应都可以控制和减轻。
综上所述,阿帕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虽然药物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但均能够通过调整剂量的方式来进行避免和缓解。药品安全可靠,疗效肯定,对于一线治疗无效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明确阿帕替尼更多的适应证和用药指征,筛选适宜群体及探讨阿帕替尼可能的耐药机制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