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胆囊结石的疗效比较
2020-11-09王建华
王建华
(云南省交通中心医院,云南 昆明,650000)
胆囊结石一种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饱餐后、或进食油腻食物以后,上腹部会有较为显著的疼痛感。临床上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方法为手术疗法,其中胆囊切除术就是主要的手术术式[1]。然而,该手术在过程中可能会对患者的胆道造成一定的损伤,进而对预后造成一定的干扰;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本身机体的免疫力已相对不足,再加上很多老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所以手术造成的床上也让患者承受过多的疼痛,进而引发机体应激反应,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2]。近年来,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口相对较小,所以其安全性更有保障。但是,两种手术术式究竟哪一种更适合于老年胆囊结石患者,迄今为止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为了对这一问题展开有效的探索,我院展开此次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老年胆囊结石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各40例的参考组和研究组。参考组4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小者60岁,最大者79岁,平均年龄(71.5±6.1)岁;病程最短者1年,最长者12年,平均病程为(5.3±4.4)年,结石数量为(2.9±0.3)个,最大结石直径为(2.4±0.2)cm,就结石类型来看,其中11例为胆色素性结石,29例为胆固醇型结石。研究组4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小者61岁,最大者80岁,平均年龄(70.8±6.1)岁;病程最短者1年,最长者11年,平均病程为(5.1±4.9)年,结石数量为(2.8±0.3)个,最大结石直径为(2.4±0.2)cm。就结石类型来看,其中13例为胆色素性结石,27例为胆固醇型结石。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单纯性胆囊结石,胆囊壁厚度<4mm,结石数量<3个,结石直径<3 cm;(2)年龄在60岁以上;(3)临床资料完整。符合上述全部选项的病例纳入本研究。排除标准:(1)器质性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2)有手术禁忌症;(3)合并胰腺炎及可能影响肝功能疾病;
1.3 方法 2组均完成术前检查及准备。参考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气管插管全麻后取头高脚底稍左倾仰卧位,于脐缘做弧形切口后插入,Trocar(套针)(10mm)建立CO2气腹,置人腹腔镜探查腹腔,于剑突和右侧肋缘下插入Trocar(5mm)探查胆囊外形和三角及胆总管解剖、胆囊。采用抓钳钳夹暴露胆囊,游离出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后采用钛夹进行夹闭并将其离断。分离胆囊床后剥离胆囊,止血后取出胆囊。无胆漏和出血后关闭腹腔。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保胆取石术治疗:气管插管全麻后取头高脚底稍左倾仰卧位,于脐缘做弧形切口后插入Trocar(10mm)建立CO2气腹,置人腹腔镜探查腹腔,于剑突和右侧肋缘下插入Trocar(5mm)探查胆囊外形和三角及胆总管解剖、胆囊。钳夹暴露胆囊底部后于无血管区切开,切口由胆囊结石大小决定,吸净胆汁后,于剑突下Trocar置入胆道镜观察结石,采用取石网篮取净胆囊内结石后使用胆道镜检查,胆囊壁无壁间结石和开口处有胆汁流人后退出胆道镜。可吸收线缝合底部切口,冲洗腹腔并放置引流管,无胆漏和出血后关闭腹腔。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胃肠恢复蠕动时间、住院时间。(2)以数字疼痛量表(NRS)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h、24h和48h的NRS评分,评分越高,则患者的疼痛感越强。(3)对比两组患者的的手术前后的肝功能指标的应激指标,主要包括血糖、COR和CRP。(4)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状况。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对研究中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展开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运用t检验,计数数据运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如下表1中数据所示,研究组患者的手术用时(66.8±11.5)min显著长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胃肠恢复蠕动时间、住院时间两组患者无统计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如下表2中数据所示,研究组患者在术后6h、24h和48h等不同时点的NRS评分分别为(3.3±1.6)、(4.2±1.7)、(2.1±0.3),均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NRS评分对比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应激指标 如下表3中数据所示,两组患者术前应激指标无统计差异,P>0.05;手术完成时,两组患者的血糖、COR、CRP指标均有明显提升;手术完成3d后,两组患者的血糖、COR、CRP指标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参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应激指标对比
2.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状况 如下表4中数据所示,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0%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状况对比
2.5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状况 对两组患者实施为其两年的术后随访,2年内有1例参考组患者和1例研究组患者出现复发现象,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均为2.5%,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当前的胆囊结石发病率在10%到20%的区间内,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发病率数据,而且其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3]。对于老年人来说,其身体器官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衰退,免疫功能不断下降,且大多数患者伴有各种基础疾病,所以对其实施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临床上治疗胆囊结石常采用腹腔镜手术,这一手术术式对患者的床上小,有利于患者恢复。然而实践证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容易引发相关并发症,诸如腹痛腹泻、反流性食管炎等等,另外手术中有一定可能会造成患者胆道损失,所以依然有改善的空间[4]。近年来,保胆取石术逐渐成为新的治疗方向,并且在胆道镜与腹腔镜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实现更好的手术效果[5]。然而,两种手术具体的优劣选择,当前尚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手术用时(66.8±11.5)min显著长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胃肠恢复蠕动时间、住院时间两组患者无统计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在术后6h、24h和48h等不同时点的NRS评分分别为(3.3±1.6)、(4.2±1.7)、(2.1±0.3),均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前应激指标无统计差异,P>0.05;手术完成时,两组患者的血糖、COR、CRP指标均有明显提升;手术完成3d后,两组患者的血糖、COR、CRP指标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参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0%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的22.5%,P<0.05。两组患者的2年内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种手术在治疗效果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包括住院时间、复发性等都几乎相同;然而在控制疼痛方面,保胆取石术则更有优势,这也使得患者的应激指标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更大程度的避免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治疗老年胆囊结石患者,无论是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具有较为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然而相对来说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手术的安全性更好,可以通过有效降低患者疼痛避免应激反应,更有利于老年患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