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推拿手法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以天津体育职业学院为例
2020-12-31刘毅
刘毅
(天津体育职业学院,天津,301636)
随着“大健康”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健康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期,保健康复类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增加。推拿是我国传统保健康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推拿手法学更是整个推拿学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推拿手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除了要精准无误地传授知识,还必须依据学生特点,结合课程目标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够通理论、晓方法、精技能,进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掌舵人[1]。基于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对推拿手法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优化,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互动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现将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推拿治疗学》优化策略总结如下。
1 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生源组成复杂。以天津体育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在校生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高中生源,该类群体年龄在16-18岁间,经过高中学习,心智较为成熟,自律性较高相对易于管理,理论学习能力较强,但技能时间能力较弱;二是体校生源,该类群体年龄在 18-20岁左右,该类群体常年接受单项专业训练,专项运动水平较高,但自控能力不足,在学习中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薄弱,但动作模仿学习能力较其他学生强。三是体育生,即在高中期间具有体育特长,该类群体年龄在16-18岁间,经过高中学习与专项体育训练,有一定的自律性,相对比较容易管理,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比较薄弱,但对于动作的记忆与训练能力强。
(2)学生对于推拿手法理论知识,尤其是中医相关概念这种抽象知识的领悟理解能力普遍较弱。
(3)学生普遍对推拿手法好奇心重,活泼好动,对实践内容更感兴趣,对于单纯的理论讲解课程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且对易混淆知识点的分辨能力较弱。
2 体育类高职院校《推拿手法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推拿手法学》是天津体育职业学院体育保健与康复系的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实用推拿技术》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目标包括:(1)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推拿技术的操作方法、操作要领、主治特点、操作禁忌以及各种推拿技术的技能训练方法;(2)培养学生结合人体解剖学、运动解剖学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穴位知识熟练进行手法操作;(3)为后续各病种推拿治疗打好理论与技能基础。由于该门课程是学生获得推拿手法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甚至对学生的就业和工作产生影响。
推拿手法学的教学主要由理论部分教学与实际操作教学两部分组成。该门课程传统教学方法是在课堂中教师先进行推拿手法学理论知识的讲授,随后进行手法操作演示,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学以完成推拿手法训练。这种“理论教学-手法演示-实践操作”的线性教学容易导致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理论学习有效互动缺乏,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一方面有些学生本身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较弱,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导致该类学生对于推拿手法理论知识的认知产生偏差或缺失,进而影响学生在手法实践训练中的准确性,也会造成学生对手法应用的情景与时机认识较浅,造成理论与实践分离。出现“只会做,欠理解”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于善于记忆,但技能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容易在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之间脱节,出现“理论强,技能差”的情况。
3 优化策略
3.1 理论讲述,语言生动 在理论教学中,语言是教学过程中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信息传递载体。选择更能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语言,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并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在推拿手法理论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学生好奇心重,但对于单纯的理论讲解注意力难集中的特点组织语言,选择教学教法。例如在进行“摆动类手法”中的“一指禅推法”的教学时,在强调其“摆动”特点同时,用“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这类“口诀”来概括一指禅推法的整个动作要领,利于学生记忆整个推拿手法的动作要点,在后续实践教学中更容易唤醒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回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讲解“运动关节类手法”中“扳法”之“稳”的动作原则时,可以结合学生之前参与的训练专项,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理解。例如面对曾接收过篮球专项训练的同学,用篮球项目中对抗的情况下身体稳定性越高进攻或防守成功率越高的例子,来解释施用扳法对于施术身形与动作发起中“稳”字的内涵,以便让学生能更明确地理解“扳法”中稳的含义;在讲解“摩擦类手法”中“擦法”和“推法”的动作要领时,结合生活中“擦拭”与“推动”的动作,来讲解“擦法”与“推法”在运动轨迹上的不同,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动作施术要点。引导学生回忆训练与生活经历,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准确表述推拿手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剖析手法的动作要领,化繁为简,使知识点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一方面通过师生之间有效互动,教师以自身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进行探索与创新。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为学生扩充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进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形成良性循环[2]。
3.2 理实一体化,注重动作的分解、整合、强化训练 在 “理论教学-手法演示-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有在实践操作部分才能真正动手独立进行推拿手法操作与训练。理论与实训操作脱节,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3.4]。“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一体化”的简称,是一种讲解理论知识与训练实训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5]。“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知识讲解过程与技能训练相融合,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对手法技能联系反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讲解[6.7]。推拿手法学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教师常在课堂教学中占用大量时间讲解抽象的概念与专业术语,学生的理解领悟难度上升。“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手法演示,将难懂的、抽象的手法动作要领展示给学生,大大方便了学生理解记忆,有助于学生模仿与强化训练。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容易的掌握手法操作技能。因此在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推拿手法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明、解释和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对练的好处[8]。并将重点的理论知识应在手法演示与实践操作节段反复再现,以巩固学生理论基础,减少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不足所带来的影响。在手法演示阶段,根据学生活泼好动,动作模范能力较强的特点,将每一个手法进行动作分解。学生在各分解动作熟练的情况下,由教师引导完成整合训练,并再次强调动作要领。最后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推拿手法趋于熟练。如在进行“㨰法”教学时,将其分解为“前臂摆动”“前臂旋转”“腕关节屈伸”“手背滚动”四个动作,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分解动作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开始纠正学生在手法操作体位、手型与发力方式的问题;在学生能熟练进行动作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四个分解动作进行结合,再次调整手型与发力方式,帮助学生完成整体推拿手法动作;最后进行强化训练,并及时纠正细节错误,完成该手法的实践操作教学。
3.3 强化课堂技能实践,营造职业环境 通过设计4-6学时的社会实践课程,将推拿手法实践课安排在康复机构中,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不仅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促进其推拿手法技术上经验积累[9],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治疗过程、治疗场所的直接认识,促进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相互启迪,共同进步[10]。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在天津体育运动康复中心的实践活动,为专业运动员提供推拿服务,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服务对象,增加学生推拿手法技能经验,及时获得患者的反馈,从而对所学推拿手法产生更加立体的认识,为提升学生推拿水平提供必要条件。在营造良好职业环境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反馈与交流,方便学生不断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寻求自身在推拿手法技能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正,同时提高学生自信与综合能力,对学生的自学、交流、表达、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最终提升自身技能水平与学习质量。
4 小结
推拿手法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推拿手法操作能力。基于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改变了传统课堂理论“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将理论知识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将教学立体化。学生在整个推拿手法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理论指导技术实践、实践促进理论记忆”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加本课程的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