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本科院校医学生参与医学科普现状调查
2020-11-09吕迎雪宋淑霞宋立霞石晶晶王庆华
吕迎雪,宋淑霞,宋立霞,石晶晶,王庆华*
(1.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3)
2019年冬,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新冠肺炎病例,接下来多个城市相继报告了确诊和疑似病例。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肺炎命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2]。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运行和民众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国家启动了一级响应机制,中央统一指挥部署,全社会动员抗击疫情。无论是医院、医学院校、医务人员还是在校医学生,都积极通过微信公众号、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介向公众宣传新冠肺炎相关医学知识,进行医学科普活动。医学科普是指将医学科学技术和知识、疾病预防方法、健康理念等通过多种媒介和手段传递给公众,使其理解并掌握,最终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系统过程[3]。医学科普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院校医学生已经成为医学科普的重要力量[4]。本研究主要调查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本科院校医学生参与医学科普现状及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20年1—3月,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某本科医学院校在校生147人,其中男生69人,女生78人,平均年龄(21.0±2.5)岁。纳入标准:本科医学院校在校生,新冠肺炎疫情期参加过医学科普活动。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依据研究目的编制问卷,内容主要分为3部分:(1)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年级等。(2)新冠肺炎疫情期医学生参与医学科普现状调查,包括参与目的、科普的主要内容、科普的方式等。(3)医学生参与医学科普的影响因素,包括对科普的个人态度(参与意愿和社会责任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社会回报方式(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医学科普能力培训(自媒体与运营技巧、医学科普文章写作方法、新闻摄影技巧、临床新闻挖掘与报送流程)。调查结果均以百分数(%)表示。
1.2.2 资料收集方法 基于网络问卷系统,采取匿名调查方式。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获得其知情同意,讲明相关注意事项,由调查对象在规定时间内认真作答。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7份,有效率98.00%。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录入,对导出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并进行分析和描述。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147人,男生69人,占46.94%;女生78人,占53.06%。一年级11人,占7.48%;二年级20人,占13.61%;三年级48人,占32.65%;四年级68人,占46.26%。
2.2 新冠肺炎疫情期医学生参与医学科普情况(见表1)
表1 新冠肺炎疫情期医学生参与医学科普情况(n=147)
2.3 新冠肺炎疫情期影响医学生参与医学科普的因素(见表2)
表2 新冠肺炎疫情期影响医学生参与医学科普的因素(n=147)
3 讨论
3.1 参与医学科普的医学生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本科院校各年级在校医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医学知识科普,大一学生最少,大四学生最多,高年级学生参与医学科普的积极性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这主要是因为高年级学生掌握了更多医学专业知识以及临床操作技能,很多学生已经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结合实践经验可以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更好地将医学专业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社会大众。这提示医学院校要加强低年级学生科普能力培养,除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专题讲座和学习班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实战训练,积累经验,综合提升医学科普能力,包括理解力、表现力和传播力[5]。比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科普志愿活动、科普知识竞赛、科普知识艺术创新大赛、科普演讲比赛、主题日科普征文活动等,激发其参与医学科普的动力。
3.2 新冠肺炎疫情期医学生参与医学科普情况分析
表1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期,医学生参与医学科普的首要目的是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学习新冠肺炎知识,采取正确的防疫措施。这表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学生心系全社会人群的健康和安全,积极主动地参与医学科普知识宣传。
医学生参与医学科普的主要方式为向身边的亲朋好友讲授新冠病毒相关知识,微信朋友圈转发关于新冠肺炎知识的文章,主动通过微信群和QQ群等解答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新冠肺炎疫情期医学生参与医学科普的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医学科普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型传播媒介,构建互动平台,方便科普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比如可以借鉴当前流行的科普网站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的形式,线上进行医学科普知识传播和交流[6]。
医学科普内容较广泛,不仅有新冠肺炎相关专业知识,还有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人文关怀知识。但是对于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科普内容较少,主要因为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较复杂,人们很难理解和接受,科普效果相对较差。这提示在医学科普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控制好每次发布的核心内容和篇幅[7]。为了达到最佳宣传效果,在与各类媒体合作进行医学科普宣传时,要针对不同人群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可以通过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讲解等(如简短的动画、视频、漫画、儿歌、小品、相声)让专业的医学知识更易被人们所接受,保证医学科普效果[8]。
对于自己参与的科普宣教活动,97.96%的医学生认为对社会成员有帮助,可见医学科普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3 新冠肺炎疫情期医学生参与医学科普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2显示,个人对医学科普的基本态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社会回报方式、医学科普能力培训等对医学生参与科普活动有影响。82.99%的学生认为个人参与意愿对科普活动有影响,68.03%的学生认为个人社会责任感对科普活动有影响。提示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观、道德观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转变思想,具有社会责任心、爱心以及奉献精神。
85.71%的学生认为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会影响自己参与科普工作,46.94%的学生认为操作技能熟练程度会影响科普工作的开展。这说明医学科普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做支撑,医学生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积极承担起开展科普活动服务社会的责任,利用有效的方法促进医学知识的传播,在疫情期间传递正能量。
80.95%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科普活动需要精神方面的鼓励,只有10.20%的学生认为需要给予物质回报。这提示学校、社会应对医学科普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精神奖励,以提高其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医学科普培训会对自己开展科普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其中84.35%的学生需要医学科普文章写作方法培训,59.86%的学生需要新闻摄影技巧相关培训,48.98%的学生需要临床新闻挖掘与报送流程培训,47.62%的学生需要自媒体与运营技巧培训。这提示要根据学生需求积极开展科普培训活动。除专业知识外,学生还缺乏科普宣传技巧以及相关软件、媒体等应用技术,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组织学生互相学习,疫情期间也可以通过视频教学、微信、网课等新形式传授科普技能[9]。
综上所述,医学科普在防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学生要充分利用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优势,积极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利用有效的方法和平台促进医学知识的传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