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对药学系专科生专业认知度和认同度的影响
2020-11-09陆鸿奎张荷兰
陆鸿奎,张荷兰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楚雄 675000)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不了解,入学后易迷失方向、无所适从,专业认知度和认同度低,导致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差,没有目标和追求,被动学习,甚至讨厌学习,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此,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度和认同度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育质量。药学系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该培养模式已成为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1-3]。本文主要研究我校校企合作的开展,对药学系专科生专业认知度和认同度的影响,以期完善专业认知和专业认同方面理论,同时为药学和其他学科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1 专业认知度和认同度的定义
施远程指出专业认知是学习者以一定方式对所学专业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较为稳定的、评价性的内部心理特征,即学习者对所学专业是否接受与认可,是否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珍惜学习活动,这属于态度范畴[4]。关于专业认同度的概念,王顶明等[5-8]在研究中主要从高校学生对于自己所选择专业认可角度来定义专业认同,他们认为专业认同指的是高校学生在对所学专业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对本专业比较喜欢和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进行专业学习,且在毕业后也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9]。
2 药学系学生专业认知度和认同度调查研究
2.1 研究内容
为探讨我校药学系学生专业认知度和认同度情况,选择我校2014级药学、中药、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73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参考相关文献[10],结合我校学生情况,自行编制问卷内容,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专业认知度调查,包括报考本专业的原因、对本专业课程的了解情况、对本专业就业情况的了解度、对自我的学习评价和要求4个方面,细化为7个选择题;第二部分为专业认同度调查,包括对本专业现状是否满意和希望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调查两个方面,细化为7个选择题。调查问卷经预调查,修正后进行正式调查。共发放不记名问卷173份,回收有效问卷170份,有效回收率为98.3%。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专业选择情况 影响学生入校时报考专业的主要因素是亲朋的建议、兴趣爱好、服从调剂3个方面,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8.8%,26.4%、42.4%;报考前对专业有一点了解和不了解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5.3%和29.4%;学生希望就读的专业主要是药学和临床医学,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3.5%和54.1%(见表1)。说明我校药学系学生选择专业是被动的,而且受目前就业环境影响。
表1 药学系学生专业认知度调查结果
2.2.2 专业就业前景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专业就业前景,认为好的学生占16.5%,而大部分学生认为一般、不好和不清楚,说明我校药学系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
2.2.3 专业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 关于学习目的和动机,62.5%的学生选择学好本领,增强竞争力;19.6%的学生选择在所学专业领域成就一番事业。关于学习态度,36.5%的学生选择认真学习,力争取得好成绩;38.8%的学生选择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多看其他专业书;24.7%的学生选择应付考试,只求不挂科。如果对所学专业不满意,18.2%的学生学生会通过专升本方式加以改变;27.4%的学生会参加多种社会实践,将来到其他行业就业;45.6%的学生会尝试提高对本专业的了解度,改变自己的想法。说明我校药学系大部分学生专业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学习态度端正,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
2.2.4 专业认同度 56.5%的学生对就读专业兴趣一般,8.8%的学生不感兴趣(见表2)。对于学习氛围,49.4%的学生认为一般,21.1%的学生不满意。对于所在专业教师的总体学术水平,24.7%的学生很满意,52.9%的学生基本满意。对于学校有没有应该开设而没有开设的专业课程,58.8%的学生认为有,但是很少,可以满足专业需要。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效果,54.7%的学生认为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就业需要。对于就业预期,40.0%的学生选择毕业后会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60.0%的选择为不确定。对毕业后想就业的行业,58.8%的学生选择医院,还有人选择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销售企业、自主创业。
表2 药学系学生专业认同度调查结果
我校药学系大部分学生专业兴趣不高。对所在专业教师的总体学术水平、学校开设的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效果表示认同。大部分学生对毕业后是否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不确定,这与学生专业兴趣不高有较大关系。选择毕业后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首选医院,说明我校药学系就业宣传教育工作做得不到位。
3 我校开展校企合作情况
近年来,教育部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工作非常重视,很多国家级、省级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得到立项,校外实训基地纷纷建立,并且财政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我校药学系从2010年至今成功申报了两个省级校外实训基地——云南天利药业有限公司和云中制药有限公司,并与这两个制药企业开展多方面合作,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3.1 药企给学生提供参观与见习机会
2015年4—6月,我校2014级药学系药学专业1—3班、中药专业1班、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班、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1班236名学生利用星期六时间,分批到楚雄天利药业和楚雄云中制药前处理车间、外包装车间参观、见习,一部分学生到制剂车间顶岗学习,药企安排技术人员讲解、示范操作及管理。
2015年2—8月,选拔2014级药学系学生,使其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以勤工助学方式到这两家药企顶岗实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解决经济困难等方面问题。
3.2 邀请药学专家参与教学
针对性地选择6个专题,邀请当地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专家来校对2014级药学专业1—3班、中药专业1班、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班、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1班236名学生开设讲座,内容围绕学生专业发展、个人专业成长、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并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相关情况。
4 校企合作对学生专业认知度和认同度的影响
4.1 研究内容
我校药学系校企合作开展后,为了解我校药学系学生专业认知度和认同度相关情况,同样选择在校二年级2014级药学专业、中药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73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而且这些调查对象与第一次的相同,并且都参与了我校药学系上述校企合作项目。共发放不记名问卷173份,回收有效问卷170份,有效回收率为98.3%,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见表3)。
4.2 结果与分析
校企合作开展前后,药学系学生对专业认知和认同情况有所差异,具体如下:(1)对所学专业“有一点了解”和“不了解”的学生比例从35.3%与29.4%降至27.6%和3.5%。
(2)对专业就业前景的认识,选择“不好”和“不清楚”的学生比例从原来的18.8%与20.6%降至15.6%和4.7%。
(3)对就读专业的兴趣,选择“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从8.8%降至3.4%。
(4)如果对所学专业不满意,选择“尝试提高对本专业的了解度,改变自己的想法”的学生比例从45.6%上升至57.1%。
(5)对于学习目的和动机,选择“学好本领,增强竞争力”的学生比例从62.5%上升至67.1%,选择“在所学专业领域成就一番事业”的学生比例从19.6%上升至25.5%。对于学习态度,选择“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多看其他专业书”的学生比例从38.8%上升至58.8%,选择“应付考试,只求不挂科”的学生比例从24.7%降至19.2%。
(6)对于学习氛围,选择“一般”的学生比例从49.4%上升至55.3%,选择“不满意”与“不太满意”的学生比例从21.1%降至12.9%。
(7)对于学校有没有应该开设而没有开设的专业课程,选择“有,而且很多”的学生比例从20.6%上升至32.6%。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效果是否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就业需要,选择“完全可以”“基本可以”“一般”的学生比例从91.1%上升至96.4%。
(8)对于毕业后会不会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选择“会”的学生比例从40.0%上升至52.9%,不确定选择的学生比例从60.0%降至45.9%。对于毕业后想就业的行业,选择“医院”的学生比例从58.8%降至47.8%,选择“药品生产企业”的学生比例从14.1%上升至20.4%,选择“药品销售企业”的学生比例从13.5%上升至21.6%。
表3 校企合作后药学系学生专业认知和认同情况
以上数据表明,随着校企合作的开展,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专业就业前景的信心、对就读专业的兴趣有所提高,更多学生认可自己所学专业。许多学生想学好本领,增强竞争力,在所学专业领域成就一番事业,学习目的和动机明确,而且学习态度端正。学生对学校的学习氛围和开设的课程满意度有所提高,选择毕业后会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有所增加。通过校企合作,药学系学生专业认知度和认同度得到了提高。
5 讨论
除了开展校企合作外,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药学系学生专业认知度和认同度。(1)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将专业相关内容上传至招生网站,让学生填报志愿时对专业有所了解,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入学后主动认真地学习,认同自己所学专业。
(2)药学系应重视学生专业认知和认同情况,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和规律,开展相应的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的发展目标,使其充分认识所学专业,从内心接受和认可所学专业。
(3)学校应该拓宽就业渠道,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让学生能够把握就业动态,结合自身条件和兴趣正确择业,提高专业认知度与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