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20-11-09曹卫国
文_曹卫国
教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利用现有的教学素材和资源,给学生打造高质量课堂。同时,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师生交流活动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价值,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维引导,这样会有更好的德育效果,学生会对教师传授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自主性
进入初中阶段后,数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和学习要求都在慢慢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堂上,教师要努力给学生构建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并且多设计一些问题和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解答。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空间,也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受到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更加积极,学生会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慢慢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会逐渐养成,学习独立性也会增强。
以“有理数”这一部分的知识教学为例,在让学生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时,教师可以在计算机上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有关这些内容的教学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讲解,自行学习知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课堂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在进行具体的计算时也会遇到一些障碍和瓶颈,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待学生基本熟悉了学习要点后,再集中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需注重计算方法和技巧的点拨,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让德育在教学中有良好的渗透效果。
培养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尝试一些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之间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基于有效的合作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懂得聆听他人的想法和见解,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时进行有效沟通等。合作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好的学习活动方式加强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进行解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时,教师在提出具体讨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寻解题路径。小组成员主要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元素?解题步骤是怎样的?然后小组成员再与其他组员讨论自己不会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合作,并且培养了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活动方式会带给学生很多有益的学习收获,不仅强化了学生知识的吸收掌握,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发挥数学史的教学辅助效果
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开展德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史的教学辅助效果。不少数学史向学生介绍了数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其中不乏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学家的研究历程。通过解读这些生动直观的故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拓宽学生的认知范畴,还能够让学生受到积极正面的感染。通过数学史的良好融入,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
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个知识点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在我国,成书于公元前1 世纪的《周髀算经》里就已记载边长按3 ∶4 ∶5 比例构成的直角三角形,比西方的毕达哥拉斯的勾股定理早了几百年。教师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民族归属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这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上更加有信心,还能带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促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刻苦,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