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方向研究
2020-11-08蒋宇峰
【摘 要】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以日常管理或一般性管理体制为基础。应急管理是应对突发事件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现行的应急管理状态多表现为嵌入式状态。要加快把应急管理融入现行日常管理或一般性管理的步伐,努力构建适合应急管理与日常管理或一般性管理目标共融常态化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健全专业化职业化常备体制和机制,以支持全民行动的应急管理社会形态。要进行常态化联动体制建设,以保障在事发后应急管理处置的高效性和协同性。
【关键词】应急管理;体制建设;融入;健全;联动
正文
应急管理是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要求较高的新型管理。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既需要体现其专业性和职业性,也需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以及发生后迅速实现“转身”,去高速、高效地进行应对。应急管理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技术上都离不开日常管理或一般性管理的理论和技术;从其依附的体制上也离不开现行的政治和政务体制。因此,我们需要正视把应急管理融入现行体制和机制中的建设问题,不断建设性地去研究补足或增补方案,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最终建设形成为理想的应急管理体制。
一、应急管理要加速融入常态管理或一般性管理体系
(一)应急管理应当实现其全面全方位的综合管理。从实践和应急管理的全过程特性以及应急管理的综合性来看,任何单列的应急管理体系都无法全面完成好这样庞大而复杂系统的运作。应急管理过程涉及到各个领域管理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方方面面”又蕴含在日常的各种管理运作之中。无论是从成本的角度讲,还是从运作的高效性和有效来讲,都需要把應急管理的预备性工作、启动应对工作和联动应对等工作从一开始就融入日常的管理体系当中,给日常管理或一般性管理添加一项本管理领域内不可或缺的应急管理储备和突发事件应对的预备任务。
(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指出,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形成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局面。这在国家层面上已经形成了应急管理的多元化的国策,也标志着应急管理融入社会常态管理体系的模式已经启动。把应急管理加速融入日常管理或一般性管理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在已有的嵌入式应急管理体制下,要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融入性体制。
(三)在突发事件事前准备或预备的应急管理工作中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准备或储备。在生产性业务培训中必然要加入相应的安全训练和救援训练等内容;对领导或指挥人员在日常管理或一般性管理训练中,要加强应对突发事件指挥能力的训练;在日常生活中依相关法律要不间断地对公民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输送和能力训练。公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训练可以融入到各种兴趣活动或娱乐活动之中。防止“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的发生,关键就在于在干部队伍和民众之中培养警觉的忧患意识。
(四)应对突发事件的资源储备管理应当融入日常管理或一般性管理之中。经济社会是需要通过资源流通来产生效益的。资源储备静态化无疑是具有浪费风险的。从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来看,最好的资源储备应当蕴于动态的资源流通之中。通过适度经济补偿或政策倾斜,来激励部门、企业或事业单位等在资源流通当中实现资源储备的积极性是较为可取的办法。
二、健全专业化职业化常备体制和机制
(一)完善标准化建设目标。标准化是职业化的前提,职业化是依标准而实施的一系列连贯而配套的专门行为的表现。有了标准化的规范,才能如期进行各种培训,进行各种训练,进而达成个人或团队的各种能力水平提升和评估,依社会各个组织形成职业化的体系,为战时所需准备好各种人力或物资的储备。
(二)加强专业化专门培训和管理。专业化是人的能力倾向性反映,是依需求实施相应训练后达成的倾向于需求方向的专门能力的体现。有了依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需求而练就的倾向性个人能力或集体能力,方能有人力资源胜任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所要进行的各种抢险救援活动。专业化的专门培训不仅仅产生在专业化队伍之中,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普及到业余团队之中,也要适度普及到相应的公民群体当中。
(三)建立特殊技能传承培养机制。随着人的生命周期规律,传承和继承就成为了人类文化延续的必要手段。应对突发事件的特殊技能是以人为载体的。老一辈的人群所具有的特殊技能需要通过各种成熟的传承手段才能为后人所继承而不至于让后人们再走过多的尝试性弯路,花更多人类已经花过的代价。应急管理中所包含的各种特殊技能的传承培训,一方面要组织、领导有特殊技能的人群有积极性地展开技能传授活动;另一方面也要组织、领导青年人群去积极主动接受这些传承活动和传承内容。这就需要对具有特殊技能的人群进行适度的激励,并在传承活动中给予及时有效的价值肯定和认定,以鼓励其行为的持续性。
三、常态化联动体制建设
(一)构建各级纵向横向日常联动体制机制。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我们深深地上了一课。应对突发事件非常需要各专业领域和各职业机构保持畅通的联动状态,以实现“合力一处”应对形态,达成最佳的减灾效果。关口前移需要联动;事先准备需要联动;专业化相互补足需要联动;职业化合作需要联动;实现战时状态的各分部集结也需要联动。构建纵向和横向的联动体制和机制,并使这些联动活动或联动信息通讯日常化、常态化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建立资源储备联动体制机制。应急管理所需各专业的人员常常分散在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或企事业单位之中。而这些专业人员在常态下是为生产或建设服务的。他们虽有专业能力,但一般不具备抢险意识和适应救援的组织体系。这就需要在突发事件事前做好各项约定工作,约定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专业能力在抢险救援等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方向,约定好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启动的专业人员组织体系。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往往有许多事前未有或无法储备的物资需要紧急生产。这就需要提前储备好能够生产或转产的产业体系。
(三)建立基于党支部的联动响应体制机制。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是我国应急管理得天独厚的优势。党的支部直接扎根于最基层和突发事件的前沿,党支部的作用直接作用到应对突发事件的一线。党支部平时起着领导基层工作,组织实施各项党和国家决策的任务。在战时,党支部又可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及时组织人民群众转移或自救,组织实施生产自救活动等。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需要党支部与党支部之间进行各项合作与互补支援,也需要及时得到相关信息布置或开展相应的工作。
(四)社会自发组织或志愿者团队在政府主导下的联动体制机制建设。从历次突发事件的应对需求来看,在政府主导的应急管理体系中需要建立常态化状态下能够保持的各种联动接口。这些接口的建立能够大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在与政府联动的基础上保持社会自发组织或志愿者团队的自发性,可以提升全社会在应对突发事件上的活力。在健全的联动机制下政府的号召力也可以得到迅速有效的发挥,从而易于实现政府主导作用。在联动的体制和机制建设中,坚持主流价值观导向,形成并保持政府与社会组织或志愿者团队之间的联动状态,是应急管理走向全面深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 月,蔡文强,2018:《应急管理概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闪淳昌,薛 澜,2012:《应急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汤敏轩,2020:《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第2期,第40—42页。
[4]杨月巧,2016:《应急管理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5]张海波,2019:《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第5期,第4—15页。
[6]钟开斌,2012:《中外政府应急管理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7][美]乔治·D.哈岛,琼·A.布洛克,达蒙·P.科波拉:2012:《应急管理概论》,中译本,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简介:
蒋宇峰,男,1961年12月出生,汉族,江苏,大学本科学历,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