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的轨迹
2020-11-06向浩李一凡
向浩 李一凡
摘要:“思路要清晰”是统编版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实践的要求,写作日常课以“意——思——言”的传统文学理论为领,以平行式、递进式思考方式为纲,以形象、抽象思维为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构建好作者的写作思维轨迹,让习作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关键词:读写共生;写作日常化;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实践主题是“思路要清晰”。叶圣陶先生将思路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他说:“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那么,好的写作思维轨迹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意授于思,言授于意”,也就是写文章要通过认真的思考来安排写作内容,再根据内容确定语言的形式。刘勰所说正是写作的思路。作者内心各种思想活动催生了写作的意念,表达欲望最强烈的“意”就是文章的中心。在纷繁无序的相关内容中选择写作的重点,并按照一定的逻辑来安排顺序和详略,使文章言之有理,这就是行文的“思”。确定了内容和重点,再综合应用各种描写方式对过程展开生动具体的描述就是“言”。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思维轨迹来展开写作,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一、意:中心要突出
“思路是作者经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形成印象、看法、态度、感情之后产生的。”也就是说对生活的观察产生思维内容,而思维中心决定思路的轨迹。因而,文章的中心,即对事物的看法、态度、感情、印象是表达的核心。
文章中心的表达是主观的,而如何表达中心是可学习训练的。《统编版读写共生写作日常课》(以下简称《日常课》)七年级上册设定了议论文、记叙文写作中心表达训练四个任务,即“中心句的位置和作用”“观点的提出和论证”(《纪念白求恩》)“记叙中的议论句”(《走一步,再走一步》)和“观点的完整叙述过程”(《诫子书》)。
学生通过完成第一个任务,厘清不同段落位置中心句的作用,并通过概括文段内容,学习提炼中心句;第二个任务是学习训练观点的提出、论证和总结,特別注意写好开头和结尾两处中心句,与前一任务相呼应。举一例学生习作:
王俊凯是正能量的青年偶像之一,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敬佩。(提出观点)他是公司的第一批练习生,随他加入的还有很多人,但到最后只有他一个坚持了下来,其他人都中途折返了。这些放弃的人,有的说训练太苦,有的说舞蹈太难,总之都没有坚持下来。(反面论证)但王俊凯对每一个舞蹈动作,对每一首歌,不仅都学下来,还做到精益求精。其间没有一句怨言,都是坚持自我,保持初心。(正面论证)我们一定要学习王俊凯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得出结论)
——李诗妍
可以看出,这两项训练能够让学生初步形成中心意识,经历提出观点、证明论证、总结升华的一个完整写作过程,明白内容必须为中心服务,表达层次分明,主题中心突出。
前两个任务主要针对议论文训练,第三个任务则训练学生对记叙文中心提炼升华的能力。本篇搭建了“运用议论表达方式写出克服困难后的感悟”这一写作支架,帮助学生学习在记叙文中应用议论的表达方法揭示中心。根据训练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一次克服困难的经历”的记叙内容后,通过议论揭示中心思想,表达情感。举一例学生习作:
我一下就领会“风雨之后见彩虹”的深刻含义。生活的魔力真大,一次如此普通的登山徒步,却让我深刻领悟到了苦尽甘来的真正意蕴。生活,是我们真正的伟大导师。(运用议论表达方式写出克服困难后的感悟)
——向祎诺
通过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夹叙夹议”这一记叙文中心表达的方式,学会将对生活的观察提炼升华为比较深刻的感悟,叙议自然,明确中心。在议论文、记叙文中心表达的训练结束后,再通过“围绕《诫子书》写读后感”对中心表达进行一次完整、综合的训练。通过四次逐层深入、全面具体的写作指导,学生能够明确中心的重要性,了解中心表达的一般方法,设定好文章思路走向的终点,自然成文。
二、思:顺序有逻辑
孙有康的《写作语汇新说》提到,“文章想合乎逻辑,要求作为思维线索的思路必须合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而思路是文章构成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把文章构成各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过程无疑也要合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也就是说,写作确定中心之后,要按照合乎思维规律的方式将写作素材有机组织起来,把文章写顺畅,这也是写作教学的重点。
文章常见的顺序安排有事件发展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创新思维之父”爱德华·德博诺还提出,可以通过“平行思维”和“推进思维”让思考找到正确的方向。举例来说,桌上有面包,桌上有黄油,桌上有汤等等,所有这些都平行存在。站在人群里的陌生人都是平行存在的,但是一个女人朝着她认识的一个朋友走过去,就是“推进的”。
平行式思考的关键问题是:还有其他的什么吗?推进式思考的关键问题是:接下来是什么?《日常课》第四单元运用了这样的思考导引,帮助学生进行谋篇布局的设计。针对“推进式思考”,《日常课》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首先是通过《纪念白求恩》训练任务(二)进行议论文论证思路的梳理,列写“引论”“本论”“结论”的写作提纲,接着在训练(三)中加以练习,推演实践这一过程。在记叙文的推进思考训练中,《日常课》特别设计了顺叙描写,从特写转到内心独白,从环境描写到概括叙述,变换人称叙述,通过改变叙事节奏描写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等写作指导及实践。举一例说明,在模仿《植树的牧羊人》第6至8段刻画陌生人的写作训练中,《日常课》搭建了两个支架:运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记叙和陌生人交往的非主要事件;运用扩充叙述(特写)的方法记叙和陌生人交往的主要事件。学生在这次训练中可以先通过概述将与中心无关的事情进行概括略写,再通过扩述将能凸显文章中心事件的细节扩充,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进行描述,以凸显文章中心,举一例学生习作:
我找到了座位,但饮品还没有做好,担心自己等下去拿饮品的时候,位置又被人占了。纠结之中,我鼓起勇气请求那位姐姐帮忙。(概述)
“您好,能帮我占着这个位置吗?我的饮品还没有做好。”我看着那位姐姐,期望得到她肯定的回答。她点了点头,但没有吐出任何一字。“她真是太不爱说话了。”我心想。不过,她点头时的那一抹微笑,非常灿烂,非常温暖,像清晨的一方阳光,让人印象深刻。于是我放下心来,安心地去排队等饮品了。(扩述)
——李诗妍
这样的架构指导下,学生结合中心安排内容详略,习作自然流畅,有重点,有细节。在“平行式思考”的写作训练中,《日常课》对同一主题下的习作任务提供了多条实践途径,有人物刻画,还有情节推动等诸多方面。举一例说明,《植树的牧羊人》第3至5段的训练搭建了正、侧面描写和作者评价这三种刻画描写陌生人这一写作任务的支架,学生在教师教学的基础上参考给出的学习元素解析,了解使用支架的一般方法和作用,再按照支架顺序完成200字以内的写作,可以参考优秀习作和支架任务完成自主评测、同伴评测和教师评测。一位学生交出了这样的作业:
在星巴克排队买东西的时候,我前面站着一个姐姐,高挑的个子,齐肩的长发,很有气质。她正在看手机,周围的喧哗声似乎与她毫无关系。到她了,她浅浅地看了一下菜单,随意说出了一个饮品的名字,就快速地闪到一边去了。(正面描写)营业员姐姐似乎还要跟她说几句什么,但看到这个情景,也转身准备去了。(侧面描写)我觉得这是一个高冷的女孩,不太爱说话。(作者评价)当她拿了饮品跟营业员说“谢谢”时,我发现她的声音非常好听。我目送她的身影走出大门:一头棕黄的头发,一件简单的白色T恤配上纱裙,简单却很精致。(作者评价)
——李诗妍
这位学生描写语言虽简单,却不显单调,人物形象丰富,层次分明。学生通过几十次这样的训练,对不同主题的习作会自觉地进行推进和平行式思考,并且有法可依,有迹可循。
三、言:描述应生动
思维用语言文字一步步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思维的轨迹。如果说文章的“意”与“思”决定了作品思路的方向,那么精巧生动的语言描述就美化着思路的“弧度”。语言学家濮之珍说:“人类思维反映客观现实,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感觉、知觉、表象等反映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构成人类的感性阶段。人类思维也会从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因而,学生在习作中,既要能生动地描述客观现实,形成感知,描绘形象,又要能发展推断,抽象概括,两者交织,好的写作者能够交替使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丰富写作内容。
《统编版读写共生写作日常课》第四单元在“言”的描述上,强化着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应用。有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强化形象思维的训练,如模仿《走一步,再走一步》8至17段写一次克服困难的经历,搭建“运用丰富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表现面对困难时的恐惧”和“运用他人的语言、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来渲染困难”的写作支架来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强化困难程度和恐惧强度。
也有训练学生从描摹客观现实到反映感性知觉,如模仿《走一步,再走一步》写克服困难的经历,通过特写困难,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衬托困难,再如模仿《植树的牧羊人》第2段写曾去过的陌生地,《日常课》在学习元素解析中强调了环境描写的原则:“在记叙中穿插环境描写,其原则是环境描写要为中心服务。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和景要和谐统一,二是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生动具体。另外,在叙事中穿插环境描写,次数不宜太多,篇幅不宜太长。”同时通过支架搭建,提醒学生要在环境描写的基础上形成心理变化,穿插心理描写。举一例学生习作:
那是在2016年,我坐着一辆小型面包车来到了曼彻斯特。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绿色铺在道路两侧。(环境描写)但是,我感觉这里不算繁华,甚至还显得有些冷清。我想:这里不是英国啊?怎么感觉一点都不像发达国家的样子?(心理描写)在宽阔的草坪中,也不時会看见一座草垛,好似这附近有农场似的。(环境描写)看到这样一片景象,我有些失落,但同时也安慰自己:“这说不定还没有到城里呢?到了城里应该就繁华了。说不定这里比伦敦还要高大上呢。”(心理描写)
——向祎诺
客观描写和感性知觉的反复交替能够强化客观形象,深化抒发的感情,还能够推动情节发展,学生经过方法论的指导能够较为轻松地完成这样一条思维轨迹的构建。除此之外,还有写作任务指导学生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交替,如前例模仿《植树的牧羊人》第3至5段描写陌生人的训练中,通过作者的评价刻画陌生人形象就是一次抽象思维的训练。
通过《日常课》的多次训练,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描摹客观现实,强化感性认识,抽象提取概括,并且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交替,完成写作作品的“优美弧度”。
在每日写作片段的基础上,最终学生完成教材单元写作实践中《二三事》作文训练,选取10个已练习过的效果好、质量高的支架进行整合训练,支架的选择呼应“意——思——言”的思维轨迹,兼顾中心强化、平行思考、递进思考、行文章法、语言质量的训练,学生完成整篇训练后,根据写作完成情况和同伴建议进行写作小结,老师完成最终点评并反馈修改后,“思路要清晰”的单元训练即完成。
整个过程实现小步练到整合练,循序渐进,指导跟进,设计思路符合科学的思维发展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完善思维系统,构建好作者的写作思维轨迹,让习作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为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课题“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读写共生写作日常课实践研究”(GDJY-2020-A-zy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 上[M]. 2016.
[2]孙有康.写作语汇新说,暨南大学出版社[M].2015.08.
[3]爱德华·德博诺.教你的孩子如何思考 新版,山西人民出版社[M].2018.05.
[4]濮之珍.濮之珍语言学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M].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