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起点的创设原则和生成策略

2020-11-06徐日纯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0年30期

徐日纯

摘要:创设阅读教学起点具有突出学生学习语文主体地位、夯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统编教材使用要求等多方面的实践价值。阅读教学起点应立足于学情,指向突破口,着眼“生长点”;低切入、小切口、快切题是创设阅读教学起点的三条主要原则;学习方式、互动方式、文本体式是生成阅读教学起点的三个重要基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起点;创设原则;生成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对话过程的创设,就是阅读教学的起点。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创设一个基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之上的起点。创设阅读教学起点,一是突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教学一开始的平等对话,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夯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综合设计,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起点,能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三是落实统编语文教材的使用要求。统编教材重新确立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通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结构,将语文要素分布在每个单元及课文。因此,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起点应起于何处,如何开始,就关乎统编教材的使用能否落到实处的重大问题。

一、阅读教学起点的创设要求

1.立足于学生

阅读教学起点的目标、内容、形式都要立足于学生,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运用有效策略,达成教学起点的创设。从目标来看,应着力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出课堂教学的目标或任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带动全文的学习;从内容来说,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能捕捉到学生对文本的兴奋点、文本与学生生活情感的连接点,以及与文本对话的关键处、矛盾处、反常处等,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与探究动机;从形式而言,可听可说,可读可写,还可观可演,形式不一,但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教学落点的无缝衔接,力避教师一言堂或独角戏。

2.指向突破口

阅读教学起点强调课堂起始阶段应确立教学的突破口,以区别于“课堂导入”或“切入点”;也即是说,“阅读教学起点”是基于课堂教学任务而开始蓄势突破的教学片断。具体而言,一是目标明确,在有限的课堂起始时间里,必须明确本课教学任务的突破口在哪里;二是基于学情,在课前学情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课始的对话教学,敏锐判断学生当下的“动态”学情,并迅速调适教学策略;三是现场生成,在创设的特定课堂情境中,预约与生成和谐统一,师生目标趋于一致,均做好突破任务的准备;四是流程连贯,阅读教学起點与落点、终点组成一个流程连贯的整体,起点的成功,能让落点更实更稳,顺利抵达终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着眼生长点

阅读教学起点通过创设课堂“起点”来实施教学,是对话教学的开端。这个“起点”应具备如下特性:首先是统领性,强调课始的教学能提纲挈领、统领全课,为课堂的“开篇点睛之笔”;其次是差异性,强调学生由于已知及经验等的不同,对教学任务的理解还存在差异性;再次是交往性,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开始建立一种多向度、多层次的对话交流,而非教师单向度的分析讲解;最后是生长性,强调教学起点从预设到生成,学生知识经验逐渐激活,思路逐渐打开,开始建构和生长指向教学目标的相关知识。

二、阅读教学起点的创设原则

1.低切入

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序”既指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指认知的客观规律。古人云:窥一斑而后知全豹。这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低阶到高阶的思维推理过程。因此,低位切入,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准确定位学生真实的认知现状,从学生最易把握的文本特征入手;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与接受程度,努力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探究动机。如《社戏》一文篇幅略长,情节也略显模糊(指学生初读感受,并非作品实际效果),理解作品的难度不小。但学生对全文压轴出场的六一公公特别感兴趣,且印象深刻。教学时就从这一人物进入文本,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人物特点,进而理解当地民风,再把握平桥村其实寄寓鲁迅先生“理想国、桃花源”的深刻内涵。

2.小切口

立意须高,切口要小,这是写作的一条基本原则,阅读教学也是如此。一篇课文的精彩点往往比比皆是,但并不是每一个都能作为起点的最佳入口。钱梦龙先生曾言:“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就是说阅读教学应从“小切口”入手。“小切口”的涵义包括:一是切口选定要通盘考虑编者意图、单元特点、学情实际等,着眼于全篇,从整体出发;二是切口虽小,但要能切中关键,以小见大,带动全篇;三是切口小而不浅,能以小容大,且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古语云:牵一发而后动全身。一发相较之于全身,虽不足道,但一发被牵,则头为之动。阅读教学起点的创设,就强调牵好全文之“一发”,以收到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如《海燕》的教学,一般围绕海燕的意象开始,但学生接受起来不免被动和生硬。如果从“暴风雨”的意象入手,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风暴,那么,这场革命风暴的对立双方,文中分别用了哪些意象?这样一来,海燕与大海、闪电与乌云,以及惧怕暴风雨的海鸥、海鸭等,意象含义立显。

3.快切题

快切题中的“题”,可以指课题,也指主题,还指切中要害的主问题。面对文选型教材,起点阶段切题的快慢,不仅体现教师的教学技巧,而且决定课堂效益的高下。快切题应做到“短平快”:一是用时短,直指教学任务,短兵相接,不兜圈子,一针见血;二是起势平,教学起势平缓,不倾斜不突兀,又于平缓中见奇崛;三是见效快,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思维快速聚焦,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如宁鸿彬老师教学《变色龙》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下面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重新给课文拟个标题。发言时,先说出你拟的标题是什么?然后稍作解释。回答好这个问题,既要抓住主要人物,又要把握主要事件,还要扣住全文核心,并且,学生的回答一定是发散式,同时要瞻前顾后统览全篇。这样的问题,真正是“直抵灵魂的拷问”。接下来品析人物变化、概括形象特征就水到渠成,教学进入“执一可以御万”的理想境界。

三、阅读教学起点的生成策略

1.基于学习方式生成教学起点

听。听是语言文字积累的重要途径。按注意力的状态,“听”有精听与泛听两种。研究表明,一节40分钟的课,学生的精听状态往往只能持续约20分钟,其余大多处于泛听状态。课堂开始的几分钟,学生往往充满期待,这时可充分运用听写训练来创设良好的起点。于漪老师执教《晋祠》时,学生课前对晋祠几乎一无所知,所以于老师先组织听写《中国名胜词典》中介绍晋祠的词条,这则词条既是课文知识的背景,又是课文内容的概括,有效降低了文本理解的难度,为教学创设了一个支点。因此,接下来课文与词条的比较教学,效果奇好。

读。读也是语言文字积累的基本途径,也是语文课堂最常见的学习策略。 “读”有默读、朗读、齐读、范读、配乐读等形式,无论哪一种,基于“读”创设阅读教学起点都应做到两点:首先带着任务读,为解决某一问题、完成某一任务而读;其次通过“读”引发对话进而引向教学的深入。如《社戏》教学伊始,抓住压轴出场的人物六一公公,设计分角色朗读活动,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其人物特点,进而生成对小说主题的深层理解。

说。说是语言文字的口头表达。一切语文活动都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都要从“说”开始。运用“说”创设起点的教学形式有很多,如课文概说、内容复述、分享感受、话题演讲、故事讲述等,都能让学生得到较好的说话训练,帮助教师辨识学生的已知程度。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非常善于运用“说”来设计教学起点。教学《狼》时,首先让学生说出与狼有关的成语,然后话锋一转:那么课文写了什么样的狼?于是开始让学生口述狼的故事。教学《故乡》时,先用约10分钟时间,请学生多角度概说课文,学生边概说边发现小说的一些精妙细节,于是接下来就有了“揣摩妙点”的教学落点。钱梦龙先生教学《死海不死》时,先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内容不需要教,在学生七嘴八舌发言后,再集中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学生始终在乐于表达中享受课堂。

写。写是语言文字的书面表达。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阅读教学中的写话训练,是为读而写,以写促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写话训练的方式很多,如补写、扩写、仿写、改写、批注、笔记等。在起点教学中,常可用“写”组织教学片断。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棵小桃树》时,先让学生用几句话写下阅读感受,然后分享交流,在此基础上探讨小桃树的意象与文章主题,结课时,再请学生写下几句话小结阅读感悟。对比前后感言,学生收获良多。

演。演是一种特殊的综合表达,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演”创设阅读教学起点,应做到两点:要提前布置学生充分准备;注意忠于原文创编,不能过度改编。通过“演”,展示交流学生自主阅读的成果,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也便于教师掌握学情。就适演体裁而言,戏剧、小说等自不待言,而叙事文言文也是“演”的好素材。如教学《孙权劝学》时,教师先让一个小组学生准备几分钟,然后到讲台表演孙权劝吕蒙的经过,再请其他小组点评;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空开教室中间让几个小组轮流表演,然后相互点评,课堂效果都很好。

2.基于互动方式生成教学起点

猜一猜问题。师问生答,是传统教学的基本模式,但学生往往被动学习、被动思考,难以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初中生喜欢猜测和想象,教师在课始可不急于亮出预设的问题,而是让学生猜一猜。这“猜”的过程就是质疑与思考的过程。学生没有惧怕说错的心理,一般会大胆主动地猜问题。一些较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不妨转给大家思考和解答。这样,课堂互问互答就会很活跃。譬如教学《猫》时,学生读完全文后,先猜一猜老师围绕标题可能会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这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又往往被其他学生解答。当有学生提出:文中的三只猫各有怎样的命运故事?教师这时才点开课件竖起大拇指:问题被你们猜中了!于是,学生便会积极思考、七嘴八舌争相解答好不容易猜中的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心里成就感满满,积极性高涨。

换一换角色。教学民主是魏书生教学法成功的法宝。在魏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一开始与教师商量上哪一课,商量确定教学目标,商量做哪些作业等。魏书生老师认为:教师要善于用民主的法宝,才能制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这启发我们,教师从课堂一开始就应适当变换角色,创设平等对话的起点。每一学期,魏老师还要留几篇课文给学生自己上,把讲台让给学生。可见,新课标提倡的“师生平等对话”,不能只理解为师生的平等问答或换位思考,还应指师生主客体之间角色的互换。正如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所言: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新的术语:教师式的学生及学生式的教师。

比一比质疑。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初中生乐于质疑与竞争,为此,可将学生课前质疑引入课堂起点,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而且可从质疑中确定主问题,确立教学突破口。一位教师教学《小石潭记》时,首先将课前收集的近10个质疑展示出来,同学们一番比较后,把“作者为什么会先乐后悲”确立为主问题,这就抓住了全文的核心。比一比质疑的好处起码有两个: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主问题的确立,便于有的放矢,避免面面俱到;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学习精神,而课堂上容易出现师生或生生互动的热烈场面。

试一试曲问。曲问即迂回提问,相较直问,它一般不从概念和定义出发,而着眼于旁敲侧击,拐弯抹角,多动脑筋才能作答。学生往往对教师预设的直问热情不高,而对曲问充满惊喜。原因有三:一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能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步入新的求知境界;二是能使學生在迂回中体味到“曲径通幽”的妙趣,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能营造充满美感与活力的教学境界,激起心智与情感的浪花。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的曲问艺术,备受语文教学界的推崇。他执教《愚公移山》时,首先列出人物简表,然后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学生中有的说90岁,有的说不到90岁。钱老问:怎么会不到90岁?学生回答:年且90,有个“且”字呀!其他学生一听,顿然领悟到“且”字是“将近”的含义。这比直接提问“且”字含义来得巧妙,令人回味无穷。

3.基于文本体式生成教学起点

文本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心灵”的窗户。阅读教学起点中,一般都有解题环节,通过解说特别的标题,获得对文本最直接的整体感知。前文提到宁鸿彬老师教学《变色龙》时,让学生改写一个标题,以引发学生对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探究兴趣,就是一个很经典的课例。

文本文眼。文眼一般指文章中最能揭示作者写作意图或表达核心的关键语句,是理解文本的“牛鼻子”。抓住这个“牛鼻子”进行起点教学,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驱动全篇。例如肖培东老师教学《老王》时,紧紧抓住文末点题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教学从“不幸者”老王开始,到“幸运的人”作者,最后理解文眼“愧怍”,课堂一线贯穿,如行云流水。

关键语段。关键语段包括关键的语句与语段等。语句如起始句、统领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段则是首尾段、过渡段、议论抒情段等。起点教学抓住关键语段,可收到突破重点、化繁为简之功效。如笔者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抓住结尾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以此句切入,引导学生从首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开始,依句概括出“闲时”“闲念”“闲地”“闲友”“闲游”“闲议”等,在初识“闲人”苏轼之后,再插入作者生平遭遇,学生就能深入理解“闲人不闲”,以及蕴含其中的复杂情感。

行文思路。思路即文章的线索。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一般来说,文章思路按走向分为横向与纵向。横向是围绕一个核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叙述事件过程,纵向是按一定的顺序叙述事件经过。阅读教学若能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从行文思路切入,可使课堂教学散珠成串,纲举目张。如教学《三峡》时,学生集中反馈一个困惑:既然本文选自《水经注》,应写“水”为主,但为什么只有第2、3段寫水?据此,教学可立足学生这一认知起点,直接切入到第2、3段,解读本文如何写“夏水”和春冬之水,然后才学习第4段秋天之水与第1段的“连山”,进而体会作者行文由山到水、由夏水起笔的写作用意。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个整体。起点从文章的结构切入,有利于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理清文段之间的关系,更快把握文本的核心。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课始即告诉学生课文可分成两个部分,请学生分清起止,并分析每一部分内容的主要作用。学生在已知文章结构的指引下,快速进入到小说情节的梳理,以及矛盾冲突的鉴赏。

主题倾向。文学类文本的主题倾向多元化,往往会增加阅读的难度。正如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于多元主题的文本,在阅读教学起点阶段,可引导学生对多元主题作比较思考,进而引发深度阅读。如一位教师教学《项链》时,一开始就将不同的主题列出来:表现女主人公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表现女主人公诚信勇敢直面现实的品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幸福观与价值观,表达人生无常、生活小事可能成全也可能败坏人性……然后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思辨、交流,学生往往会在观点相左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本文为2018年深圳市教育规划课题“基于课堂阅读教学起点的语文名师统编本课例研究”(编号ybfz18099)研究成果】